身在異鄉,三伏天裏,總能想起家鄉的米茶。
妻為了解我饞,仿照家鄉做法煮制了米茶。雖然米也微黃,茶水也有淡香,吃起來也有那麽壹股風味,但與家鄉米茶比起來,總覺得還是少了點什麽。
少了什麽?我問自己。是米的太精細?水質的清洌?還是大鍋炒制的火候?我想,都不是。少的應是壹種淳香,壹種情愫,壹種念想。
02
老家的米茶,是壹種特有的湖北地方風味小吃。它在老家及其周邊幾個縣市區流行。從初夏到深秋,從農家飯桌到酒店飯館,都能見到米茶的身影。由於它淳香可口,微甜不淡,略澀不苦,與饅頭搭配食之,既飽肚又解渴,受到家鄉人們的喜愛。
老家的舊口鎮人李樹曾用家鄉方言唱了壹曲《媽媽的米茶》,在網絡上壹度流行。它讓更多的家鄉人在鄉音中,領悟著家鄉米茶的淳香和母親的情懷;而在外的遊子聽了,更能勾起壹種思念。鄉愁、媽媽的身影和臉龐、媽媽煮的米茶,瞬間都會湧上心頭,在腦海裏縈繞。
米茶的制作並不復雜,非常簡單。將米炒制黃色後,放入煮沸的水中,米粒煮裂開花後,盛起盆中冷卻後即可飲食。也有趁熱吃的,但比不上涼吃有風味;也有放其隔夜後,等發酵發酸後吃的,這種風味有如酸梅湯,別有壹番滋味。
雖然是地方特色,但它也上過大雅之堂。在明朝嘉靖年間,它是宮廷美食,皇太後娘娘視其為夏季良飲和美食佳品。話說當年,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王被冊封在湖北安陸府,即我的老家鐘祥,其生母蔣氏身懷嘉靖皇帝時,害喜吃不下東西,各種山珍海味均不合口味。就在興王大怒之時,壹廚師端來了自家吃的米茶給蔣氏吃。沒想到,蔣氏吃了後,食欲大開,壹連吃了兩三碗。
由此,民間農家的米茶進了興王府;後來,嘉靖皇帝入了紫荊城,其母蔣氏也將其帶進了皇宮,成了皇家夏季必不可少的壹道飲食。據說,其他入貢的精米制作出來的米茶,趕不上鐘祥糙米的口味。從那時起,老家糙米也壹度成為貢品。
老家是世界長壽之鄉,土壤中的硒元素含量極高,讓長於土中的谷麥豆類營養元素豐富,所以鐘祥糙米制作的米茶口味自然要好於精米。我想,我在異地吃到的精米炒制的米茶,也應是如此,少了糙米的淳香爽口了。
03
老家米茶,最地道的是用麥米制作而成的。那時候,平原地區稻米少,每年從山田上收獲的稻米,只用作蒸米飯,舍不得用來炒制米茶。現在已經再沒有人用麥米制作了。壹是鄉間再沒有大面積種植大麥了;二是生活水平提高,人們不喜歡吃麥米的那種粗糙感,而改用稻米中的糙米了。
用麥米制作的米茶,特別是關於祖母與米茶的往事,在我的記憶裏印象深刻。
壹是祖母準備大麥米的辛勞。每年夏收後,祖母就將收回的大麥放在曬箕上曬幹後,再利用晴好天氣,將大麥放到石碾上將大麥皮殼碾掉,麥米曬幹後裝袋,以備後用。
碾大麥米非常麻煩,也非常辛苦。大麥皮殼,很厚實,要碾三遍才能將皮殼和麥粒完全分離開來,再用篩子將麥膚和麥米粒分開。
與我家相鄰的向媽家,臺子上有壹盤碾磨。左鄰右舍的鄉親們都是用這盤碾磨碾制大麥米。我們家是近水樓臺,從早晨壹開始,祖母就開始忙活碾制大麥米。
碾架套好牛,大麥放上碾盤,灑上壹層水。祖母就拿著壹把小掃帚,跟在牛後面,邊趕牛,邊掃滾落到碾盤邊沿的大麥米。高大的榆樹下,那圍繞碾盤轉圈的老牛,那“吱吱呀呀”碾架響聲,小腳的祖母圍著碾盤掃米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現在想來,甚是溫馨。
大麥的外層皮松動後,就不能再碾了,要將它們收拾下來放到壹邊的曬箕上,將其曬幹後,用篩子將麥麩子篩出來。篩好後,再將其放到碾盤上碾。碾好、曬幹、篩選,如此周而復始。碾曬好三遍後,筷掉最後的麥膚,才算碾好了大麥米。
二是祖母煮米茶、蒸饅頭的酷熱艱辛。三伏天的每個早晨,祖母都是燒好早飯後,就開始在廚房裏準備炒米茶米、煮米茶。酷暑高溫,加之廚房不通風,再加上土竈大火,熱鍋熱氣,整個廚房就像壹個大蒸房。壹水瓢的大麥米還沒炒成金黃色,祖母早已是汗流浹背,汗濕襟衣了。
在鍋裏煮著米茶的間隙,祖母又要準備與米茶配食的饅頭了。這種饅頭,在老家方言裏稱之為“板凳腿”。制作它,先將面和好後,放到盆裏“醒”,等面“發”好後,就把它理成壹個長圓筒,用刀切成壹斷斷小方圓體,放到蒸格裏蒸熟。蒸熟後的這種饅頭,像農家坐的板凳椅子的腿形,即而得此名。這種方法簡單,節約時間,在農忙的季節或者暑熱天氣裏,鄉親們都這樣制作。
吃米茶,配上這種饅頭,既有饅頭的甘甜,也有米茶的爽口,味蕾上的感覺非常美妙。夏日裏,這種飲食搭配,在鄉間非常盛行,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安排中晚飯的。這也成了我的壹大喜好!
鍋裏的麥米煮開花後,米茶就煮得差不多了。祖母將其盛在兩個大瓷盆裏,蓋上紗網,讓其冷卻。壹盆供中午全家人食用,壹盆是晚上的飯食。米茶煮好,等饅頭蒸熟,祖母又要到園田裏,摘瓜摘豆,為壹天的菜蔬做準備。
04
我的印象中,祖母總是繁忙的。不是在廚房裏忙碌,就是在園田裏勞作。我曾天真地問祖母:“為什麽不多煮兩盆米茶,多蒸幾格‘板凳腿’呀?這麽熱的天,免得天天煮、天天蒸!”
祖母的回答是,當天煮的米茶好吃,免得隔夜發酸,發酸的米茶怕腸胃不好受不住。饅頭時間長了容易發黴,全家這麽多人,只有天天準備,才能保證每人吃得夠!自己熱壹點,流流汗,有好處!
祖母說得很輕松,當時的我,並不懂祖母的這種心意。
晚飯後和祖母坐在樹下乘涼,祖母向我講了若幹故事和傳說。其中關於米茶的傳說,也讓我難忘!
很久很久以前,有壹年的夏天,老家所在的地區幹旱絕收。壹個地主家的佃農交不上糧食,地主家的家丁就毒打他。佃農心生怨恨,在壹個夜裏,壹把大火把地主家的米倉給燒了。地主看到被燒的麥粒和谷米,既不能食用,也不能賣錢,無可奈何,就把被燒的麥粒和谷米,倒在了野外。
缺糧挨餓的鄉農們,撿拾了這些被火燒過的麥粒谷米。在家裏用水淘後,放到鍋裏加水熬煮。煮熟後,聞了清香,吃了甘甜,喝湯水可口。從此,鄉親們受火燒米粒的啟發,將麥粒和谷米放到鍋裏炒制後再煮,從而衍生了米茶,並傳播開來,壹直延續流傳至今!
05
祖母逝去多年,我也離開老家多年。祖母煮制的米茶,只能在夢境中出現,在記憶裏搜尋,在想象中回味。
如今的三伏天裏,吃壹碗老家的米茶,不僅爽口,更能靜心怡情,思緒飛揚!
米茶,真的淳香,猶如那逝去的歲月芬芳。
老家米茶,我念之不忘,心神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