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堰橋古村屬於哪裏?

堰橋古村屬於哪裏?

巖橋古村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巖南村委會。從“孝廉公”從南雄珠璣巷遷至南海九江石龍村,傳至穆莊公六代。明代(1436-1449)遷至堰橋,明十四年(1450)建村。嚴橋村總面積80萬平方米。全村206戶646名村民,基本都姓“何”。古村規劃嚴謹,肌理猶存,保留了大量清代古建築,其中何氏六祖祠堂、敬表節牌坊均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歷史文化人物有“七十二峰先生”和“嚴橋老人”何、清嘉慶進士、兵部尚書、員外郎何等。民俗活動包括龍舟垂釣、重陽敬老、清明祭祖、祭拜北帝、祭拜太廟和編纂家譜等。有壹大盤魚、醉雞等等。

1.六祖祖廟:位於燕橋西的壹條大胡同的入口處,供奉著肖劍公二世和穆莊公六世等祖先。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現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順德舉人梁壹藻題寫了“何第六祖廟”,順德大書法家題寫了“_序堂”。他為寫了重建碑文(見族譜第三卷)和祠堂大門的對聯“雲_儀水司,方桌重煙橋。”祖祠為二合壹、擡梁式木結構,硬頂山墻,面積約400平方米,具有嶺南宗祠的建築特色。木雕、石雕、磚雕和灰塑制作精美,人物、花鳥栩栩如生。它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被用作村裏的谷倉,但幸運的是它壹直保存到今天。

2.“京標肖傑”牌坊:現位於堰橋新莊鎮巷旁,建於道光年間。牌坊由花崗巖制成,右室刻有“白石”字樣,左室刻有“流芳”字樣,中間刻有“景表肖傑”字樣,並刻有“道光元年(1821)六月處士何雲思之妻賢女何成建築”字樣根據何的家譜,何雲思的妻子在丈夫去世後保持了她的美德,保持了40年的正義,並致力於她的生活。他的哥哥何在京城做官,他的長子由程撫養,程視他如己出。他的行程在朝鮮引起了註意,文琪被指示建造壹個廣場並觀看。該牌樓現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3.南堂:位於蕭炎巷南側,建於19世治三公邵禎1914年。當時還有壹座高堂,嘉蔭發大水時沒有建成。這座高廳有三層樓高,在日本敵人期間被士兵燒毀。原來的高堂現在是老鄉何德芬的“復古住宅”。現存的南堂(尚誌堂)原擬建宗祠。後來,業主改變了主意,建造了壹座中西合璧的建築。這是當時嚴橋村唯壹壹座坐北朝南的建築,因此得名南堂。西式窗篷是南廳的壹大特色。雖然歷經百年風雨洗禮,但依然色彩鮮艷。

4.蘭桂坊:位於堰橋興橋書店壹巷,是村裏百福堂的附屬建築。原業主在西歐經商,光緒二十年(1894)回鄉建設。蘭桂坊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桂蘭騰坊”,這意味著後代是豐富和發達的。門樓上有中國傳統壁畫,磚雕和灰雕保存完好。更令人稱奇的是,這棟建築有很多面向馬路的窗戶。窗框由花崗巖制成,這是壹種傳統的中國建築,而窗檐則是西式建築。雖然它已經被風雨侵蝕了100多年,但它的圖案雕刻仍然非常精致和豐富多彩。路過門樓,原來兩邊都是古建築。傳說上世紀60年代在倒塌的古建築中建造蠶房時,有人在地下挖出了幾公斤黃金。由此,足以見證大師家族的輝煌。

5.丹桂堂湯潮堂:位於叢桂巷門樓旁,是丹桂堂的附屬建築,獨具清代嶺南古建築特色。近年來,“丹桂堂”傳人邀請工匠對廣州陳家祠進行了修復。朝庭”。這裏的磚雕手工精美,灰雕栩栩如生,非常立體,是攝影師流連拍攝的好地方。

6.巖橋右徑:位於何氏六祖祠旁,由巖橋村東西軸線上的長石板鋪成。它是貫穿村內南北大道的主幹道,由愛國華僑穆公修建。正道東邊的入口是壹座高大的馬士門建築。門樓寬約3.5米,深3米,高4米,有花崗巖地板和墻壁,青磚屋頂,花鳥雕塑和堅硬的山頂。馬市門樓上鐫刻著“煙橋正道”四個遒勁的大字,門楣上繪有壁畫(據說是丹山之作),門樓墻上還留有村民刻的“甲寅水災”的印記。

7.元亨利向真:位於“京標肖傑”牌坊旁,該牌坊建於光緒年間,是“壹堂壹品”的行業。元亨利鎮來自《周易》中的卦象,現在仍然保留著兩座青磚門樓,恒祥和李湘。根據《周易精華》記載,巷內古建築設計共有15棟,每棟99平方米。老青磚房的屋頂是壹個拱形背的龍形灰色雕塑,屋檐被塗成黑色,壹面畫著猩紅色的龍圖案,另壹面是花和草的灰色雕塑。它具有晚清嶺南古民居的特點。

8.古木橋:據《嚴橋何氏族譜》記載,嚴橋村前原有壹座長木橋,名為嚴橋,原為竹架結構。1831—1835年間,項公等村民主張將其重建為壹座木橋,1908年,村民恩公和他的侄子余對其進行了重建。這座橋由12塊實心板建成,穩如磐石。木煙橋由三塊長木板組成,寬約40厘米,長約25米。最特別的是中間的木板是柚木。當水位上升,船只無法通過時,可以將柚木抽幹,為船只通過騰出空間。壹百多年來,這座長橋壹直躺在波浪中,由於這裏水汽充沛,黎明和黃昏時煙霧浮動。久而久之,它成為了煙花橋的八大景點之壹。隨著時代的發展,木橋不方便通車了。1995年,經村民同意,鶴慶至鹽南公路擴建,木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公路橋。2013年,嚴橋村成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村民們收集了當年修建木橋的木板,拆除了水泥橋,重建了古木橋,恢復了嚴橋的舊貌。

9.何故居:位於堰橋巷尾7號,共3棟建築。它保存完好,具有晚清嶺南古民居的特點。房子的主人是古巴的壹位愛國華僑商人,他應中央邀請參加了1967年的國慶典禮。

10.北帝廟:位於堰橋南北大道路邊。它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建國後被毀。20世紀80年代後,華僑在原址重建。北帝廟又稱玉虛宮,是供奉北方水神的廟宇。三月三日是生日。寺廟門楣“玉虛宮”為紅色隸書,已被濃煙熏黑,可見北帝廟香火鼎盛。現在,外國人經常來這裏簽名、祈禱和許願。

11.五美堂:用於祭祖,建、拆年代不詳。守著“武美堂家規”。

巖南村:巖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