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中秋宴喜歡以桂花蜜酒佐食。因為他們認為桂花是富貴吉祥、子孫昌盛的象征,中秋喝桂花蜜酒,意為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壹堂。據史料載,2300多年前戰國時期詩人屈原曾經寫下關於桂花的美句:“奠桂酒兮椒漿”、“沛吾乘兮桂舟”。其實,500年前民間就有釀制桂花美酒的傳統,代表著團圓涵義的桂花酒中秋飲用也成為了傳統。桂花蜜酒呈天然淡黃色、酒質清新醇和、綿甜爽凈,具有獨特純天然香味,為佐食之上品。而且,長期適量飲用,具有滋養、調理、養容、養生作用。
金陵名菜桂花鴨 桂花鴨香飄千年
金陵名菜桂花鴨是南京人中秋必吃佳肴。又名鹽水鴨,是南京有名的特產,久負盛名,相傳已飄香2500余年。逢年過節或平日家中來客,上街去買壹碗鹽水鴨,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禮節。八月桂花飄香,此時用桂花熬制而成的桂花鴨湯,不僅有桂花的清雅香氣,還有醇厚的鴨肉鮮美,鹹淡適中,能夠起到美白肌膚、養生潤燥,和胃生津的作用。另外,中秋佳節於酒後品食桂花鴨壹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壹名糖桂花,中秋前後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相傳桂漿此名取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
蒓菜鱸魚遊上桌
杭州的蒓菜鱸魚燴是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中秋時節的蒓菜、鱸魚好吃,引人入勝。蒓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其根、莖、葉碧綠清香、鮮嫩可口、營養豐富,蒓菜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以秋蒓為多為好。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蒓菜、鱸魚”,棄官返回故裏的史實,使蒓菜成為思鄉的象征。當年,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不由思戀起家鄉的“菇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在得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於是辭官還鄉。自此,蒓菜便成了遊子思鄉的象征。從古至今,蒓菜美味令很多遊子學人魂牽夢縈。大文豪白居易也寫過“猶有鱸魚蒓菜興,來春或擬住江東”之句。至明萬歷年間,蒓菜鱸魚燴被列為貢品,上獻朝廷。
口味派 蜀地的煙熏鴨
在川西地區,煙熏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最適合秋季制作,因中秋那時鴨子已長大,肥瘦適宜。清理幹凈鴨子,用稻草煙熏至呈茶色,出爐後以鹵水調制,加以香料、食鹽、糖色等,即可烹制成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熏鴨。
中秋節四川人除吃煙熏鴨外,還有吃麻餅、蜜餅的習慣。麻餅是歷史悠久的正宗川點。椒鹽麻餅除了麻餅的皮薄心多、馨香味素等特點外,配料中有花椒、食鹽,成為純甜、微麻、略鹹的特殊風味。相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被朱元璋任為先鋒,為了籌辦幹糧特制壹種大“金錢餅”,叫麻餅,以餉水軍,士氣大振,擊敗元軍。朱元璋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
南粵的多味月
以美食之鄉著稱的南粵,甜、鹹、葷的、什、多種口味的月餅和糕點融合了老廣的飲食智慧。不僅如此,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芋頭、南瓜制作而成的芋泥、瓜漿等也是老廣過中秋的美味。這無不與南粵中秋節的文化內涵、地理氣候、農事生產有著很大關聯。其中,中秋吃芋和以芋頭祭拜祖先有個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畏。”銀河,潮汕人稱為河溪。公元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統治殘酷,百姓慘遭屠殺。為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人”諧音,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成風,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