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美食I 南京的糕點

美食I 南京的糕點

南京多帝王,南京多古跡,南京多溫泉,南京多紅葉。其實呢,我更喜歡帶點煙火氣的南京街巷,和街頭巷尾的點點滴滴,諸如糕點就和別的地方不壹樣。

南京馬臺街靠近湖南路有不少小店,其中壹家店門口放著鍋臺,上寫著梅花糕。之後,在市中心的街道上走過,總能在某個拐角或者店門口看到梅花糕。梅花糕上面是壹層小湯團壹樣的白色米糕,下面放著紅豆沙,盛在壹個五角形或梅華樣的紙盒裏,拿在手上便覺得好看。

三牌樓菜市場和和平裏菜市場裏都有人賣茶糕。白色泡沫盒外面歪歪扭扭只寫倆字兒:茶糕。2元壹塊,5元三塊。夫子廟附近有個桃葉塢,相傳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迎娶愛妾桃葉的碼頭處。桃葉塢只小小半片園子,走過去的路上極為安靜,在自行車停車處有個老婆婆胡亂擺了兩三個泡沫盒子,壹張瓦楞紙上小小地寫著:桂花拉糕。

《上元江寧鄉土合誌》裏說“金陵民日三食,屑麥糯和糖霜調鹽酪,巧制湯餅,餛飩,糍團油炸諸品,晨食之,曰點心。”茶糕,則是南京人早晨午後喝茶時吃的點心,舊時南京很流行吃茶糕,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敲著竹板叫賣的茶糕攤,童謠裏‘松子茶糕滿街跑’應該也就是這麽來的。

老南京人,特別是居住在夫子廟附近的人,夏季早晨或午後習慣上茶館,邊品茗邊聊天邊吃糕點,所以這種點心得名茶糕。口感清爽不油膩,看起來也幹凈舒服,茶糕的外形四四方方,體態豐腴有彈性。

袁枚《隨園食單》裏的雪蒸糕法,二分糯米,八分粳米,拌勻置盤中,用涼水細細灑之,以捏則如團、撒則如砂為度。米粉過篩和勻,使幹濕不偏枯。蒸出來時上下兩層米粉糕,兩層中間夾薄薄壹層糖,表面還得撒上紅綠絲。剛出爐的茶糕松軟微甜,蒸籠的竹香和原料的米香交糅在唇齒舌尖,同時也溢滿鼻腔和整個身體。若再配上壹杯雨花茶,那可真是太舒服了。

梅花糕,梅花糕源於清朝,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形如梅花,色澤誘人,故作品嘗,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勝過宮廷禦點,拍手稱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

如意糕是用糯米粉,去殼芝麻制成的.形狀是成兩個圓筒相連的如意形,味道清涼爽口,吃起來感覺糯糯的。

桂花拉糕,將白糖用熱水溶化,放入糯米粉中調制成糊狀,倒入塗過油的盤內,上籠蒸熟。冷卻後撒上白糖、桂花切成菱形小塊即成,色澤玉白,香甜糯滑。

綠豆糕,南京的綠豆糕始於清朝以綠豆粉、糯米粉、白糖、植物油柔糅合成糕粉.餡料為玫瑰豆沙,上籠蒸熟即成。甜而不膩,入口即化。

海棠糕,海棠糕以花生為制作主料,海棠糕的烹飪技巧以烘烤法為主,口味屬於甜味。特色:色呈紫醬紅,形似海棠花,香甜且軟,適宜熱食。

千層糕,始於明初,制作千層糕關健是泡米,以新米為原料,米香氣足。做出來的千層糕糕體松軟,層次豐富清晰,味道香甜可口,宜熱食。南京大牌檔、大牌小廚的千層糕

涼糕,涼糕美味香甜沙軟,食之清爽可口,還有解毒排膿、利水消腫、清熱去濕、健脾止瀉的功效。在炎炎夏日放下冰箱裏冷藏壹段時間後可謂是夏日不可或缺的解暑良藥。

桂花糕,南京桂花多,不僅中山陵有桂花,隱沒在大街小巷的桂樹更是數不勝數。十月桂花香,當南京城四處彌漫著桂花的芳香時,總讓人忍不住想起了桂花糕。南京的桂花糕式樣漂亮、口感酥軟.透著壹股桂花的清香,即使吃完了,香氣還經久不散。

當然,還有芳婆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