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美食特色
銀川是我國回回民族最為集中的聚居地之壹,銀川的飲食也就以回族的飲食習慣為主,是中國清真飲食的代表,回族飲食便是在保持傳統清真飲食的基礎之上,較多地、有選擇的和中華飲食文明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回族飲食文化豐富多彩,講究調料的運用,在吸收中華飲食文明的同時,較多地保留其民族特點,現已形成了壹個龐大的飲食體系。 銀川的回族飲食,兼具中原傳統和穆斯林的雙重風味,是回族和中華文明融合的結果,這裏有著正宗的清真食品和清真菜肴,同時還許多獨特回族風味小吃,其品種之多,味道之精美,都充分顯示出了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 美味壹:羊肉、枸杞嫩芽特點:羊肉枸杞芽是把羊肉切片後,用精鹽和花椒水入味,加上蛋清、水澱粉等用熱油滑散,再把枸杞的嫩芽用涼水去掉苦味,然後將二者加上調味料爆炒,最後撒上枸杞即可,三色相間,口味獨特。 美味二:糖醋黃河鯉魚 此菜色澤明亮,造型優美,外焦裏嫩,是“塞上江南”的美味佳品。其制法是:先將黃河鯉魚去鱗,剖腹,去內臟,洗凈;然後在魚背上切成斜形刀紋,再裹黃糊,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撈起裝盤,澆以事先烹制的糖醋調汁即成。 美味三:香酥雞 銀川地方風味小吃,特點是香酥脆嫩。制法:先把煮熟的母雞去骨不去皮,將雞肉撕成長條形,拌以鹽、香油、味精,另用3個蛋清,加澱粉、白面各半,攪勻;將泡沫糊的壹半倒人抹有清油的平盤中,然後投入雞肉條,用剩余的壹半泡沫糊將雞肉條包起。包好的雞肉條放進7成熱的油鍋中炸至白黃色撈出,切2刀3條,再橫切、碼盤,蘸椒鹽食用。 美味四:丁香肘子丁香肘子又稱燎毛肘子,是銀川的特色風味食品。其味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軟爛適口,味道醇厚,是銀川市同福居大酒家的壹道傳統名菜。 制作方法是:肘子先經燎毛、刮洗後,皮凈質潔,然後經白煮、上色、改刀、定碗、籠蒸、澆汁。每道工序的操作十分精細,加上選料講究,調料中的丁香濃郁襲人,風味獨特,深受顧客歡迎。 美味五:回族碾饌兒制法:(1)將籽粒飽滿的青稞穗摘來,裝入毛線口袋裏反復甩拌,去掉耙麥芒、皮殼。(2)放入大鍋中爆炒,炒成能吃的“青籽兒”,再放到筐籮裏,揉搓篩簸,吹去灰塵及薄皮殼兒,放入石磨上推碾,磨兩遍,變成青綠色粉條狀食品,這就是寧夏回民的“碾饌兒”。(3)食用時,加鹽、醋、油、辣湯等調味品,就食酸菜,拌以蒜瓣。特點:翠綠松軟,清香好吃。有的回族群眾磨下的碾饌兒吃不完,曬幹冬天吃。用開水浸泡,稍帶酸味、味道很美。而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葡萄糖和其它維生素。寧夏回民還用幹“碾饌兒”醫治痢疾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美味六:清蒸羊羔肉 寧夏羊羔肉細嫩鮮美,沒有膻味。羊羔肉最好選用胸叉、上脊骨部位,剁成長方形條,用清涼水洗凈,擺在碗內,放上生姜、大蔥、大蒜;再放上幾粒生花椒,上籠蒸30分鐘左右;然後扣至湯盤內上桌,配以醋、蒜汁、鹽等調料佐食。 美味七:炒糊餑 炒糊餑是壹道地方著名小吃,流行於吳忠、靈武、銀川等地。“糊餑”系壹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 原料:面粉、堿、羊肉、豆腐、幹辣椒、蔥、蒜、蒜苗、精鹽、味精、蔥姜水、花椒水、醋、醬油、植物油。 制法:面粉加堿和成較硬的面團,稍餳後揉勻,再搟成薄餅,放入餅鍋中烙至半熟,取出後切成長條。燜炒時,炒勺裏放適量植物油,先將羊肉絲煸炒至肉色變白,再依次放進豆腐條、幹辣椒片等料和幾勺羊肉湯。燒開後,將切好的餅條抖散放進勺內,蓋上蓋子。燜至餅條熟透,再撒上蒜苗終壹即成。 特點:肉嫩餅爽,微鹹稍辣。 美味八:燕面揉揉 燕面揉揉是壹道民間小吃,開始時僅在固原地區行,現在寧夏各地都有制作和供應。燕面即蓧麥面(固原人習慣將蓧麥稱為燕麥),且成品吃時口感柔韌有筋,故名。現多用於涼菜上桌。 原料:蓧麥、熟韭菜、熟菠菜、蒜苗、精鹽、油潑辣椒、油潑蒜泥、醋、熟植物油。 制法:蓧麥用開水漿過後,再放在鍋裏炒至六七成熟,然後磨成細粉。制作時,將磨好的面用開水和成燙面面團,揉勻後分成劑子,放在床子裏擠壓成細條直接落在籠屜裏,然後用旺火蒸熟即成。吃時,可拌人熟韭菜、熟菠菜、蒜苗絲等配料。 特點:色澤白亮,條細不斷,口感柔韌,配料講究。銀川鄰近的沙湖盛產鯉、鰱、鱅、鯇、鯽魚,以及北方罕見的武昌魚等,在沙湖的餐館裏,專門設有沙湖魚宴。每有嘉賓,這些餐館便以剛剛出水、重達二、三十斤的鱅魚上席,令人既飽口福、又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