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武漢小吃的歷史介紹

武漢小吃的歷史介紹

熱幹面的來歷

熱幹面是武漢的傳統小吃之壹。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壹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壹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幹,晾在案板上。壹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裏稍燙,撈起瀝幹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麽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幹面"。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壹家熱幹面面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幹面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幹面。

熱幹面既不同於涼面,又不同於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裏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誘人食欲。

在武漢,歷史最久的是武昌王府口豆皮(今武昌解放路於紫陽路交叉處)。因其為楊家祖傳,又叫“楊豆皮”,開業於清道光年間,於1929年正式掛上“楊洪發豆皮”的招牌。“楊豆皮”具有油重、外焦、內軟,清香的特色。武漢三鮮豆皮的創制人郭春山和被譽為“豆皮大王”的高金安,均先後在楊店做過。1929年漢陽人曾厚誠在大智路口開辦了“通成”飲食店,抗戰後進行整修擴店,增加經營品種,改招牌為“老通城”飲食店。高金安等制作的“三鮮豆皮",在傳統的制法上大力創新,總結出豆皮餡,豆皮漿,豆皮煎制等壹整套精細的制作方法。

特征:豆皮漿清、皮薄、火功正、配料、調味均勻適當,吃七來味香爽口、外脆內軟,油重而不膩。三鮮豆皮皮薄色艷,松嫩爽口,餡心鮮香,油而不膩。

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壹帶賣靠涼粉和湯面為生。有壹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幹,晾在案板上。壹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裏稍燙,撈起瀝幹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的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麽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幹面“。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人們不僅競相品嘗,還紛紛向他拜師學藝。

武漢的熱幹面與山西的刀削面,兩廣的伊府面,四川的擔擔面、北方的炸醬面並稱為我國的“五大名面”

面窩系武漢特有,它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復琢磨,他請鐵匠打制壹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裏炸,很快就作出壹個個邊厚中空,兩面金黃、外酥內軟,中間脆的圓形米餅。因形似面餅,中間有窩,便取名”面窩“

地處“九省通衢”,歷來“五方雜居”,使武漢的風味小吃素來口味各異,品種繁多,各具特色。這些豐富多彩的小吃,也是愛在戶外“過早”的武漢人喜愛的早點。其中“熱幹面”、“豆皮”、“面窩”無疑是武漢小吃百花園中的佼佼者。

“熱幹面”最普遍而又最具特色,“豆皮”則反映出武漢“兼容並包”的文化特色,“面窩”又體現出武漢人精明靈活的壹面。武漢的熱幹面,已有70年歷史,它與山西的刀削面、北京的炸醬面、四川的擔擔面、兩廣的伊府面齊名,合稱“五大名面”。熱幹面既不同於涼面,又不同於湯面,質量上乘者,進口時香氣濃醇,耐嚼有味,具有獨特的風味。

說起熱幹面,還有個有趣的故事。20世紀30年代初,漢口長堤街有壹個名叫李包的小攤販,他以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壹天,他將沒賣完的面條煮到七成熟時便撈起,晾在案板上,不小心將油壺裏的麻油潑在了面條上。他靈機壹動,幹脆再倒壹些麻油在面條裏,拌勻後在案板上攤涼,第二天早上,他就將這種拌了油的熟面條放入沸水中燙幾下,然後放入碗中,加上賣涼粉用的芝麻醬、蔥花、醬蘿蔔丁等佐料,面條頓時散發出獨特的香味,誘人食欲。人們爭相前往,吃得津津有味,壹時間便門庭若市。有人問他賣的什麽面,他便隨口說道:“熱幹面”。此後他便專賣熱幹面,並向求教者傳授手藝。

在今天的武漢,幾乎大大小小的餐館裏都有熱幹面供應,而漢口蔡林記的熱幹面光滑油潤爽口,味道鮮美,獨具特色,備受青睞。

豆皮原是湖北農村的食品,顧名思義是用豆面作皮,包裹以糯米及各類佐料,當真是“兼容並包”。傳到武漢後,先是用糯米、香蔥作餡子,很受食客歡迎。武昌王府口“楊洪發豆皮館”開業於清同治年間,是武漢最早的豆皮館,出售光豆皮,具有油重、外脆、內軟特色,人稱“楊豆皮”。後來發展為什錦豆皮、三鮮豆皮。

有“豆皮大王”之稱的漢口老通城餐館,原名“通城”飲食店,是1929年漢陽人曾厚誠在大智路口開辦的。後重金聘用制作豆皮手藝出眾名廚高金安,以高師傅最拿手的“三鮮豆皮”為突破口,作為本店特色,並在三樓高懸“豆皮大王”霓紅燈,招攬顧客,果然大奏奇效,生意十分紅火。三鮮豆皮,是以“楊豆皮”為主要源流博采眾長而制成的,它以豆、米漿和雞蛋作皮,糯米為餡,再輔以肉丁、海米、豆腐幹等“包容”其中,或輔入肉丁、幹丁、玉蘭片,故稱為三鮮豆皮,形成獨特風味,流行半個多世紀而不衰。

20世紀50年代,老通城還在惠濟路口分設壹個支店,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澤東先後兩次來支店品嘗三鮮豆皮,留下了“國營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教導,成為老通城店史上最光輝的壹頁。

面窩是漢口較早的美味小吃,已有百余年歷史。相傳大約在清光緒年間,漢正街接駕嘴有壹個叫昌智仁的攤販,靠打燒餅謀生計,但生意冷清。後來他想方設法翻新花樣,試著將大米碾碎來代替面粉做餅子。但大米做的燒餅並不可口,他就靈機壹動用油炸,並請鐵匠打制壹個窩形鐵勺,將用大米和豆子磨成的漿倒入鐵勺中油炸,再撒上芝麻,結果非常成功,炸成中間有個小窩的餅子,便取名面窩。面窩色澤金黃,外酥、內軟、中間脆,十分可口,成為武漢人愛吃的大眾化食品。

除此之外,武漢的“四季美”湯包、“談炎記”水餃、“老謙記”牛肉豆絲、田恒店糊湯粉、順香居燒梅、五芳齋湯圓等,也在武漢三鎮馳譽遐邇。小籠湯包原系下江風味的小吃食品,清末溯至江城。“四季美”的湯包制作工序嚴格,第壹步熬皮湯,做皮凍;第二步做肉餡;第三步制包,最後是“壹口氣”火候,都要壹絲不差。用料選上等,肉皮要絕對新鮮的,肉餡選壹指膘的精肉,蟹黃湯包則選陽澄湖大閘蟹。如此食鮮物美,自然備受市民寵愛。

水餃,全國各地都有,只有稱謂不同而已。有的地方叫抄手,有的地方叫餛飩,有的地方叫包面,武漢人則叫它水餃。武漢“談炎記”水餃以湯鮮、餡多、原料純真、煮法考究、造型優美取勝。該店的水餃,食之爽心潤腹,余香滿口。豆絲是武漢鄉間的特產,其制作工藝是:用綠豆與秈米按四六開或三七開的比例分別備料、浸泡,然後混合磨漿,在鍋裏攤成薄片,擱涼後再卷成筒切絲。“老謙記”的枯炒牛肉豆絲,選用新鮮豆絲、牛裏脊肉、香菇,玉蘭片及其他調味品為主要原料,精心煎炒,油炸好的豆絲,色澤黃亮,味道鮮美,香脆可口。

坐落於漢口花樓街的田恒店糊湯粉,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糊湯粉是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凡賣糊湯粉者必賣油條。在制作米粉時,選用秈稻米磨漿、制粉,再加上水搓坨煮燜,擠壓煮制成型。然後用活鮮小鯽魚或鱔魚熬煮成湯汁,再加水調入生米粉制成糊湯粉,放入各種調味品,裝碗後撒上蔥花、胡椒,配以油條佐食。糊湯粉潔白素雅,魚香汁濃,營養豐富,別有風味。

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其特點是油重而不膩人,形如銀菊,味道鮮美。燒梅的制作方法是將肥膘豬肉、饅頭、橘餅、花生米、冰糖、葡萄幹等弄成小丁後略炒,再用桂花、紅綠絲、白糖調合成餡。面粉加水適量調好後,搟成荷葉形薄片,放入餡心,加少許麻油,或炸、或烤、或蒸,其味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