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幹流自宜昌以上為上遊段,在這裏河流落差大,峽谷深,水流湍急。著名的虎跳峽就在金沙江石鼓下面,它長16千米,落差170米,兩岸山高,河谷深峻,高差達2500~3000米,最窄處河寬僅30米,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峽谷。長江在石鼓鎮還形成了壹個奇特的大轉彎——長江第壹彎。長江在這裏突然110度大轉彎,位於大轉彎中心的石鼓鎮,在歷史上協助過諸葛亮成功地進行了西征,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中,它也曾用那堅硬的身軀作為渡口,讓紅二方面軍的幾萬人馬從這裏渡過金沙江,進入川西。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這裏兩岸懸崖陡立,把浩蕩的長江緊縮成壹條細細的驚心動魄的急流,形成我們看到的三峽奇景。這裏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現在,我國正在這裏修建三峽水利樞紐。
長江流出三峽,曲折東流,沖破群山的夾持壹變而為寬闊的江流,進入沃野千裏、湖泊星羅棋布的中遊地段。“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對長江中遊地段的逼真寫照。長江的中遊段,地勢低窪、江道彎曲、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是這壹段的基本特色。中國的兩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就在長江的南岸。在長江流量太大時,長江可以借這些湖泊,把水寄存起來;在長江水量較小時,又可以從湖泊中取回水量。
從江西省湖口到入海口是長江的下遊段,這裏江闊水深,水流比較平緩。東海的潮漲潮落沿長江入海口,可以影響到安徽省大通以下的河段。長江中上遊帶來大量泥沙,到了下遊,由於水流速度減緩,又受東海潮流的影響,水流中帶沙的能力減弱,從而在江道內形成大小不等的數十處江心沙洲,其中最大的是長江口的崇明島。崇明島面積1083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三大島,僅次於臺灣島和海南島,它是我國由沖積而成的最大的島嶼。
長江下遊流經的平原上,稻田接埂連片,湖水綠波蕩漾,呈現出壹片獨特的水鄉風貌,“富甲天下”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更為長江下遊地區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長江水資源是中國人民的巨大財富。長江幹支流水力蘊藏量很大,可開發的約19700萬千瓦。長江江闊水深,是我國南方的交通大動脈,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幹支流通航裏程可繞地球兩圈半。其中3萬千米可通機動船舶,萬噸海輪可以直達南京,長江水位較高時,可以直達武漢,年貨運量占全國河流貨運總量的六成以上。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洞庭湖的銀魚、長江口的鰣魚,特別是被稱為長江魚王的中華鱘,更是珍稀的魚種。長江流域在長江的滋潤下,土地肥沃,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的生長,水稻產量約占全國的壹半以上,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地。
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溫濕多雨,暴雨頻繁,長江中下遊經常發生洪水災害。據歷史記載,自西漢到清末(公元前206年~公元1911年)2千多年間,發生洪水災害214次,平均每10年壹次。1921年以來,***發生較大洪水11次。1931年發大水,武漢市區行船百日,江漢平原14.5萬人淹死;1935年再次大水,又奪去了14.2萬人的生命!1954年,長江發生全流域性洪水。這壹年雨期比正常年份增長1倍,暴雨頻繁發生,中下遊6~7月份的雨量是多年平均雨量的1~3倍,各地都先後突破安全保證水位,荊江分洪區雖三次分洪,洪水仍然淹沒了很多土地,京廣線中斷百余天,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可是到了旱季,上遊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以及中下遊丘陵地區的旱災又十分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