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該句語出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於潛僧綠筠軒》,全詩原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白話文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癡?”那麽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擴展資料
這首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欲俗骨。詩以五言為主,以議論為主,並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賦的某些表現手法,於議論中見風采,議論中有波瀾,議論中寓形象。
首句是借用晉王徽之典故,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生性喜竹,壹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來種竹,人問其原因,徽之說:“何可壹日無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壹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壹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壹步發揮。它富哲理,有情韻,寫出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松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
這既是對於潛僧風節的贊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接著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裏。壹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會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強暴,直道而行,卓然為人。
反之,就會汲汲於名利,計較於得失,隨權勢而俯仰,視風向而轉移,俗態媚骨,醜行畢現。這種人,往往自視高明,自以為得計,聽不進奉勸,改不了秉性,所以詩人說這種“俗士不可醫”——醫之無效。
下段重開波瀾,另轉新意。由那種“不可醫”的“俗士”站出來作自我表演,這就是修辭學中的“示現”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這個“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種“俗士”。
他聽了詩人的議論,大不以為然;他雖然認為“不可使居無竹”是十足的迂闊之論,腐儒之見,但在口頭上卻將此論說成“似高、似癡”,從這模棱兩可的語氣裏,顯示了這種人世故、圓滑的特點;他絕不肯在論辯中作決絕之語而樹敵。
尾句是詩人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揚州鶴語出《殷蕓小說》,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從,各言所誌,有的是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是願多置錢財,有的是想騎鶴上天,成為神仙。其中壹人說:他想“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兼得升官、發財、成仙之利。
尾句的反語則是名節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食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肉;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