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飲食文化特色
從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人的足跡就遍布世界各地,遙遠的美洲成為他們最重要的殖民地。也是因為殖民者的開放,這片土地開始像現代文明過度,美國、加拿大等都是殖民國家。在北美這片土地上殖民色彩尤其濃厚,但是人們喜歡來這片土地上,因為這裏有非常發達的國家,有北美大陸優美的風光,當還有不錯的北美洲美食。
來到北美洲就壹定要去美國,提到美國的美食,大家都會想到快餐,比如說漢堡、三明治、可樂等等。的確,在美國快餐的消費是非常高的。但是美國的其他美食也是非常豐富的,而且美食制作也是非常精良。比如說大家都很熟悉的菲力牛排,菲力牛排是北美洲很喜歡吃的壹種牛排,這種牛排選材非常關鍵,必須要牛脊背上最嫩的肉,選出來的肉都是純瘦肉,沒有壹點肥肉,所以肉質非常細嫩。煎牛排也是壹種功夫,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選擇幾分熟的牛排。
如果是去加拿大的話就壹定要去嘗嘗這裏的海鮮,在加拿大靠近北大西洋的海水中,有著大量海鮮。這裏的冰涼海水養育了最鮮美的海鮮。在加拿大最常吃的就是壹種海鮮就是鮭魚,當地的烤鮭魚做的非常好。烤鮭魚壹定要將鮭魚切成均勻的片狀然後用楊樹枝來將鮭魚串起來放到火上去烤制。當然,在烤制的過程中還要加入各種各樣的調料,這樣的烹調 方法 可以保留住鮭魚最原始的味道,外酥裏嫩,口感非常好。
如果是去墨西哥旅遊,那就要去嘗壹嘗最有名的墨西哥卷餅。其實墨西哥卷餅在美國的南部地區,墨西哥人聚集的地方也能吃到。墨西哥卷餅最重要的就是卷餅的餡料,壹般的墨西哥卷餅會用牛肉來做餡料,然後用鹽、糖等調料來腌制入味,最好能將牛肉放到烤爐中烤熟,那味道就更好了,然後用卷餅包裹著牛肉就可以吃了,味道還是很棒的。
來到墨西哥還要去嘗嘗當地的仙人掌,墨西哥的仙人掌非常多,但是妳知道嗎在這裏仙人掌也是可以吃的,而且還是當地的壹大特色美食。
北美洲美食很多,口味和很豐富,因為這裏世界各地的移民很多,所以這裏的美食很有其他地方的色彩。來美洲旅遊是不用擔心用餐問題的。
北美洲飲食習慣
北美洲在吃飯的時候是刀*並用,而且他們的用餐方式也是很有講究的。因此,在應邀與美國朋友壹起吃飯時,應特別註意他們的用餐習慣。壹般情況下,餐桌上擺放有壹幅餐刀和兩幅餐*,外邊的餐*供妳吃色拉,裏邊的餐*用於吃主食和 其它 點心食品,餐刀用來切肉食。如果妳兩手並用,應左手握*,右手握刀,而且壹次握刀時間不能太長。
北美洲的早餐有:炒或煮雞蛋、香腸、油炸土豆片、薄煎餅、果子凍、烤面包、松餅、桔子汁以及咖啡等。
如果妳是初到美國餐館用餐,那麽應該註意如下事項:
1、選擇合適的餐館(如:家庭式餐館、特色餐館以及自助式餐館等);
2、餐館營業時間(上午11:30開門營業,直到夜晚);
3、壹般都應事先預訂餐位:
4、到達餐館後,不能徑直地到餐桌旁入桌,除非餐廳有?隨意就坐?的告示;
5、付款時,別忘了留給服務員壹定比例的小費(壹般為實際總額的10%~15%)。
美國沒有強制性的公立托兒所和日托中心,聯邦政府有Head Start Preschool方案來資助來自低收入家庭的 兒童 ,但是大部分家庭需要自己出托兒所或日托中心的費用。在比較大的城市中有時會有壹些迎合富家子弟的學前 教育 機構。
因為壹些上流社會家庭認為這些學校是通往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的第壹步,他們甚至有專門幫助父母選擇托兒所的顧問。在美國,學區政府有責任提供該學區內所有學齡兒童學校教育,但是各州對於入學年齡段的要求各有不同。多數人從小學壹年級的前壹年(通常5-7歲)開始接受初等教育,但是典型的教育開始於壹年級,直到12年級(通常18歲)完成中等教育。 美國的大學很多,從362年前移民美國的清教徒創建全美的第壹所大學?哈佛大學後,美國的高等教育繼承了歐洲古老大學如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有2615所頒發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四年制大學。而兩年制的社區學院則多達3400所。
這些大學沒有固定的形式,有大有小,大的如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有近5萬名的學生,小的如加利福尼亞州的幽泉學院(Deep Spring College)只有26個學生。有的大學校園廣闊美麗,教學設施齊全,有的大學則設在鬧市當中的幾所其貌不揚的教學樓裏面,校園和周圍的市區沒有高墻和周圍的市區完全融合在壹起。美國的大學也有著公立和私立之分,有四年和兩年之分,有區域性和全國性之分,有專科學院和綜合學院之分等等。這些學校完全獨立,與哪個政治、教派都沒有關系,每個大學的日程表、教綱、教育宗旨,連發給各個教學員工的工資都不壹樣。
隨著北美洲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餐食品便應運而生。其快餐連鎖店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麥當勞快餐連鎖店。供應的快餐食品有:漢堡包、烤牛肉、牛排、火腿、三明治、肯德雞、油炸土豆片、烘餡餅、冰淇淋以及各種碳酸飲料等。
北美洲飲食文化禮儀
1. 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臺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
2. 使用刀叉進餐時,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壹道菜,將刀叉並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壹手拿刀或叉,而另壹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壹手拿酒杯,另壹只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壹端放在盤上,另壹端放在桌上。
3. 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後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湯時,用湯勺從裏向外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的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 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肴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余少量菜肴時,不要用叉子刮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卷起,然後送入口中。
5. 面包壹般掰成小塊送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面包去咬。抹黃油和果醬時也要先將面包掰成小塊再抹。
6. 吃雞時,歐美人多以雞胸脯肉為貴。吃雞腿時應先用力將骨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後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後再吃下層吃肉時,要切壹塊吃壹塊,塊不能切得過大,或壹次將肉都切成塊。
7. 喝咖啡時如願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後要用小勺攪拌均勻,將小勺放在咖啡的墊碟上。喝時應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墊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壹勺壹勺地舀著喝。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著吃。
8. 用刀叉吃有骨頭的肉時,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優雅,還是用刀較好。用叉子將整片肉固定(可將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壓住肉),再用刀沿骨頭插入,把肉切開。最好是邊切邊吃。必須用手吃時,會附上洗手水。當洗手水和帶骨頭的肉壹起端上來時,意味著?請用手吃?。用手指拿東西吃後,將手指放在裝洗手水的碗裏洗凈。吃壹般的菜時,如果把手指弄臟,也可請侍者端洗手水來,註意洗手時要輕輕地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