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長沙是美食勝地。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長沙10大必吃的美食小吃推薦,歡迎大家參考!
五娭毑臭豆腐
南門口五娭毑的臭豆腐“無人不曉”。二十年前是五娭毑自己操持,二十年後接掌的是“她崽同媳婦”,但地方還在那巷子口,攤子還是那幾張桌椅。每天等候的隊伍依然“甚為壯觀”,老板“見慣了大場面”,仍舊“不緊不慢”地幹活。臭豆腐表面炸得“黑黑的”,裏面“白中帶點綠”,調料是“獨門秘制”,辣椒“壹層層的”,吃著“相當爽”。
絕味鴨脖
難怪叫“絕味”,“此味壹絕”——招牌鴨脖香料“用得足”,相互糅合得“恰到好處”,鹵得“入味”,辣得“勁道”,“越吃越想吃”;毛豆和藕片也“不錯”。長沙街上“店子很多”,家家生意都“好”。
向群鍋餃
鍋餃的店子的簡介,歷史悠久,屬於飲食界的文化遺產之壹,小註:如果有這項評比的.話。做法奇特的就是先煎,然後熄火把油放涼,然後起火再煎,這種工藝可能和油炸食品為了酥脆,會過兩道油的道理有點類似,所以鍋餃並不是普通的煎餃或者鍋貼,皮是酥脆酥脆的。且酥而不硬,肉餡也不肥膩,不會流出油膩膩的湯來,反正我以前是沒有吃過。當我吃了第壹口鍋餃後,我知道我因為記憶中的生煎包失傳而空虛的人生終於有了新歡!
糖油粑粑
長沙的糖油粑粑造價便宜,主要原料是白面和蔗糖,但其制造工藝精細講究,有特殊的制造過程。它雖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與山珍海味、魚翅熊掌相媲美,但正是因其廉價的身份,它能出入平常百姓家,受到民眾的厚愛,成為民間長吃不厭的小吃。在長沙,不管人的俊美醜惡、身份地位,也不管男女老少,凡是熱愛生活、懂得享受吃的樂趣之人,都有吃糖油粑粑的美妙感受,都對那三毛錢壹個的糖油粑粑有特殊感情。早上三個糖油粑粑下肚,可飽壹天精神,充沛體力,下午三個糖油粑粑打牙祭,提神飽肚,精神旺盛,糖油粑粑的滋味和作用在長沙人眼裏都是奇妙無窮的。
姊妹團子
據傳宋太祖趙匡胤兵敗安徽歙縣,士氣低落,當地人民送來米團,慰勞王師。從此趙思念再三,便從歙縣召來幾個人,令其再做,並命名為“大救駕”。火宮殿的姊妹團子系銅匠姜立仁之女所做。姊妹倆租得鋪棚壹間開設團子店。兩人心靈手巧,專門制作甜鹹兩味的團子,故名“姊妹團子”。
口味蝦
長沙人愛吃口味蝦,只能用“瘋狂”這兩個字來形容。口味蝦自上世紀90年在長沙南門口出現後,經過漫長的十幾年時間,能壹直得到嘴刁的長沙人的喜愛,可以說是創造了壹個吃蝦奇跡。相對於酒樓、食府而言,雖然吃口味蝦的店面環境不是很好,有的甚至還是座在馬路邊上吃,但從名牌主持到影視名人到普通百姓,都抵擋不了這樣壹只小小口味蝦的誘惑,壹定要吃上壹回才過癮。
楊裕興
“百年老字號”。主打面食,味道的確“不錯”——面條“筋道”、“有嚼頭”,面碼有煨碼、炒碼、蒸碼等“各種花樣”,面湯“很濃”。“眾多”分店中,還屬“解放路總店的口味最好”。服務員也很厲害,只見她們“手裏托個板子,板上放兩碗面,面碗上再放板子,板子上再放面……”,“壹氣能端上來10碗”,並且還能“自由地穿梭在擁擠的座位間”,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刮涼粉
鍋裏倒油,再倒點醋(可以根據妳喜歡的酸度倒),放點鹽、味精、少放點香油、蒜,倒入碗裏.在吃的時候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放些黃瓜絲和碎花生作為輔佐品,這樣吃起來味道格外香。喜歡吃辣的朋友可以放點油潑辣椒油,會更好吃。或者把涼粉切成薄片,放進碗裏,然後澆上鹽水、醬油、香油、醋、辣椒油、味精、,攪拌以後,便可食用。有的涼粉攤,還拌入香菜、豆腐幹絲,吃起來非常爽口、可口,風味獨特。哇,太美了。
龍脂豬血
長沙的豬血湯,俗呼之“麻油豬血”,書載以“龍脂豬血”最為出名。光那湯料就夠吊您胃口了:幹椒末、冬排菜、星星蔥花、滴幾滴麻油,偶或加點胡椒粉。料雖簡單,搞得好卻是香香脆脆,辛辛辣辣,熱氣歡騰,正合長沙人的胃口;而豬血原本取自手工殺豬場那冒著熱氣的新鮮豬血,在家中攤主們早已將溫熱鹽水把它們凝固好了,下到鍋裏,紅紅潤潤,細嫩嫩軟似豆腐。大概就因為如此,有些文化的長沙人想象那龍肝鳳脂也不過這般,於是就給那豬血湯取了個好聽的名“龍脂豬血”。更何況“龍脂豬血”還要在熬成的肉骨頭鮮湯中打個轉身,真是人間美味啊!趕冬夜您在街頭偶爾遇上,得趁熱壹口喝下去,周身暖和和,余味無窮也;這樣的夏天的早晨喝它也不錯呢,爽爽口,開開胃,增進了食欲,在太陽的熱力還未發散時,壹天的幹勁由此不覺又添幾分也。
燉豬腳
這裏的豬腳異常軟爛、肉色紅潤誘人,甜味自然,醬香濃郁。非常有益增添食欲,滋補養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