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博
我的故鄉在重慶市長江上遊的朱沱古鎮,我在那裏生活了21年,從出生到參加工作,故鄉的那些小街小巷和山山水水,隨時都會出現在腦海裏,每逢佳節和生日,最能讓人勾起家鄉九大碗中的“頭碗”味道。
那時,逢年過節,雖然餐桌上沒有很多像樣的菜,而母親做的“頭碗”是壹道必不可少的菜肴,那金黃色的酥肉,吃在嘴裏化骨化?,熱騰騰中散發著撲鼻的香味,總會讓妳不能左右自己的迫不及待,母親做的“頭碗”,至今還有口留余香的味道。
頭碗,就是餐桌上的第壹道菜。對於朱沱古鎮來說,頭碗是每個人都品嘗過的壹道名菜,它是由多種食材合作而成,工藝精湛,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只要壹端上桌,那金黃色蓋面菜上的幾顆綠綠的蔥花,定能瞬間沖擊妳的眼神和食物控制欲,那絕美的第壹口,舌尖上定會品出其酥,軟,香,爽,鮮,五味壹體的古鎮美食文化,也會讓妳情不自禁地留下贊美的微笑。
古鎮人凡是生朝滿十逢年過節,“九大碗”是必選菜品,而決定“九大碗”辦得好不好,就要看“頭碗”的數量和質量了。我的幺舅,也是壹個鄉鄰們的廚子,經常去為別人辦“九大碗”,他的重頭戲就在“頭碗”的質量上,他知道,只要“頭碗”大家都點頭稱好的話,其余的八大碗質量也水漲船高,聽他說,其實做法都壹樣,關健是端上桌時壹定要熱烙,蔥花要切細點,香味才能夠跟上。幺舅做的“九大碗”我吃個很多次,頭碗真的做得很好。
我親眼看過母親和幺舅做頭碗的過程,回想起來其制作工藝流程大致為:1,選食材:首先選擇新鮮土豬肉中的排骨,夾子肉和芋頭,條粉,糯米,雞蛋等,用豬油或菜籽油。2,竈前準備,將排骨宰為2公分左右,夾子肉切成高2公分,寬5公分,長10壹15公分備用。糯米浸泡後蒸熟,將夾子肉沫,雞蛋,老姜碎粒,胡椒粉,鹽等調合均勻做為蓋面榮,並做為高三公分,長六公分,長15公分的形狀待用。3,下油鍋,倒入本地產的菜籽油,大火加熱,將上述的排骨,夾子肉,蓋面菜等下油鍋中煎炸成金黃色的樣子才能出鍋。4,裝碗,底層,本地紅苕粉條,第二層芋頭,第三層排骨,第四層夾子肉,第五層蓋面菜。裝好後,再放入老姜三片,胡椒,少許料酒,鹽,公雞湯。5,上蒸籠,待水開後,90分鐘起鍋,6,上桌,頭碗起鍋後,再註入少許雞湯,讓湯淹沒至夾子肉,蓋面菜有質感的感覺,再放少許蔥花,即可上桌。至此,壹道鮮美的“頭碗”就大功告成。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頭碗的碗要比其他的碗要大壹些,以便多裝壹些食物,而且頭碗要放在蒸蘢的最上面壹層,以便首先端上桌。蔥花壹撒,香味滿溢。
幾十年了,朱沱古鎮的九大碗經久不衰,每次回到家鄉都會品嘗到“頭碗”,因為九大碗文化,在古鎮中每個家庭都根深地固地延續著,而最為廣泛傳承的,就應該是其中第壹位的“頭碗”了。人多就做成九大碗,人少就少做幾碗,但不管是三大碗,五大碗,頭碗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古鎮人知道,有了頭碗,才有朱沱古老的味道。
這不,前幾天,有個家鄉同學請客小聚,也忘不了做上壹個“頭碗”,好像有了頭碗,才有家鄉人聚會的感覺,飯間品頭論足,“頭碗”自然而然地為聚會的話語牽線搭橋,有說好吃的,有說蓋面菜做得不對,有說還差點火候,還有說排骨宰的尺寸不對,蔥花切長了等等,點評的妳就點評吧,最後這點幹脆我來壹掃精光,因為,我特別喜歡吃“頭碗”。
歲月已經完成了無數次轉身,不變的是舌尖上的那個味道,當現在自己在延續著頭碗制作的時候,總會想起蒸籠邊壹柱熱氣後母親忙碌的身影,還有竈房裏柴火煙霧繚繞中傳來母親那溫馨的聲音,“頭碗蒸好了”。
今天,我們在不停地演繹著屬於我們的“頭碗”文化,有海鮮大餐,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時代在前進,口味也許會更加美好,東南海北的飲食文化,正在勾引著我們的舌尖,正在改變著我們的味道,雖具特色,那都是壹抹嘴的感覺,真正永留在心底永留在舌尖的,還是母親做的“頭碗”味道。
2019.1.20日於海南保亭莊園麗都
作者簡介賴維書,筆名,書博,江津區民建會員,江津區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散文學會會員。
本文作者2019.1.26日於三亞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