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廣西那裏有古代遺址

廣西那裏有古代遺址

壹、古遺址

(壹)柳城巨猿洞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

簡 介: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村西南的楞寨山上。

巨猿洞發現於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約90米。

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號洞及Ⅱ號洞,洞內長28米,面積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遺址於1956年發現。

1956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巨猿洞先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洞內堆積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為六層。

出土巨猿下頜骨化石3件,巨猿牙齒化石1100多枚。

伴生動物化石包括從高等靈長類到低等脊椎動物化石數千件,它們分屬哺乳動物的靈長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類。

主要有猩猩、金絲猴、獼猴、華南毫豬、碩箭豬、擬豺、小豬獾、水獺、似中國黑熊、大熊貓小種、桑氏鬣狗、最後鬣狗、豹、德氏花面貍、靈貓、果子貍、東方劍齒象、似鋸齒三棱齒象、雲南馬、爪獸、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後雙齒尖河豬、多突起河豬、柳城豬、丘齒鼷鹿、湖麂、鳳岐祖鹿、雲南黑鹿、廣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為新種。

柳城巨猿洞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00萬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發現巨猿化石最多的壹處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著77個巨猿個體,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巨猿的形態及人類進化系統諸方面均有重大的價值。

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作為更新世華南動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僅為解決柳城巨猿洞的地質年代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而且對研究華南更新世早期動物群的分類等問題亦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

簡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位於田東縣祥周鎮,布兵盆地位於田東縣百色盆地東南部,是中國南方壹個小型斷陷盆地,喀斯特地貌發育,洞穴極為豐富,目前有十余個洞穴發現古代遺存。

該洞穴遺址群於1999年被發現。

2002年至今,廣西自然博物館和田東縣博物館對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風洞、麽會洞、感仙洞、霧雲上洞、寶來洞、霧雲洞、陸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鯉魚洞(原名定霧洞改名為鯉魚洞)和村空洞等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發掘和綜合研究。

在吹風洞發掘的5.5平方米範圍內,出土哺乳動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動物化石915,巨猿牙齒化石92件。

哺乳動物群***24種,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種屬,吹風洞動物群的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左右。

2004年麽會洞兩次發掘的面積30平方米,發現625件哺乳動物化石和8件石制品,哺乳動物22種。

其他洞穴均出土過動物化石或石制品。

布兵盆地洞穴遺存,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化石和石制品,對於研究東亞早期人類的起源、現代人類的起源和中國南方第四紀環境變化意義重大。

(三)那賴遺址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

簡 介:

那賴遺址位於田陽縣城西面約3千米,坐落於田州鎮興城村與那坡鎮六合村交界處的山包上,面積約5平方千米。

該遺址於2003年發現,屬右江南岸四級階地,高出山腳約70米,網紋紅土層厚1-4米,礫石層距地表10-25米。

遺址內散布著豐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鎬、砍砸器、刮削器等。

在遺址的最高點有壹處約50平方米的核心區,石制品分布密集。

2005年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對那賴遺址進行局部搶救 性發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鎬、刮削器等石制品和玻璃隕石。

經對與手斧同地層出土的玻璃隕石進行年代測定,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80.3萬年。

那賴遺址是壹處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內發現的有壹定規模的石器加工場,是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中的首次發現,可能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

那賴遺址石制品豐富,種類齊全,保存較好,是百色舊石器的重要成員,對研究我國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四)曉錦遺址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

簡 介:

曉錦遺址位於資源縣資源鎮曉錦村下錦自然村後龍山,距縣城東北方13千米,西面約3千米為資江,西南約30千米為潯江,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

該遺址1997年底發現,廣西考古研究所隨後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40平方米。

該遺址發現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溝和10余座房址,以及陶窯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數萬粒碳化稻米等壹批重要的文化遺物。

曉錦遺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確認為是桂北新石器時代的壹個新的文化類型;發現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廣西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是首次發現;碳化稻米的發現也屬首次,是兩廣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壹批標本,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傳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大浪古城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大浪古城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石灣鎮大浪村委古城頭村。

城址東、南、北三面為護城河,西面臨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紀60年代被縣文物部門調查發現。

2002年廣西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古城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

城址呈正方形,邊長220米,面積 48,400平方米。

城址東、南、北三面有護城河,西面臨江。

城墻殘寬5~20米,殘高1~5米。

四面城墻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為城門,除西南角已被破壞外,其余三個角均較寬大且高出周圍城墻體, 可能為角樓。

現護城河已淤塞,但輪廓清晰。

城址內出土數量眾多的刻劃紋和幾何印紋陶片、建築石構件等遺物,在城中央發現建築遺址,西門外古河道邊還發現了與城門相連的碼頭遺跡,包括弧形夯土平臺、臺階踏跺和船埠等。

初步確定大浪古城遺址可能是《漢書》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之壹。

大浪古城的發現,對尋找西漢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幫助,也為研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質料。

(六)草鞋村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合浦草鞋村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草鞋村西南側的小嶺上,遺址西臨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門江。

遺址於20世紀80年代發現。

2007年至2008年,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遺址分布面積 13,310 平方米。

發現陶窯、磚窯***22座,建築遺址5處,水井5口及壹批作坊遺跡,呈環狀分布於小嶺的坡坎四周。

出土雲樹紋和獸面紋瓦當、幾何印紋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殘片,也有米字紋、方格紋及方格帶戳印紋陶罐,水波紋陶缽,瓦當,陶墊,陶拍、網墜等。

初步確定為漢代嶺南地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為集制陶作坊和窯場於壹體的漢代遺址。

草鞋村遺址考古的壹個重要收獲是大規模、完整的漢代制陶作坊遺跡的發現,遺址規模之大、功能之系統、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南方地區漢代考古上較為少見。

對研究中原磚瓦制作技術南傳和漢代官營手工業制度,尋找漢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

簡 介:

越州故城位於欽州市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距縣城60千米,城址南濱南流江,依山築就。

1963年廣東省考古隊對位於城址內子城(官廳地)進行試掘。

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

東西南北門對稱,城墻殘高3~8米,城基最寬處約16米,全部城墻均以紅黃色泥與粗沙混合夯築,每隔百步有壹突出城墻外的“馬面”,全城周長2080米,占地面積370畝。

東南面為壹內城碼頭,穿過護城濠與南流江相連,城址內十字街道與東西南北門對稱,呈方形,東北城墻依山築就,穿山為城門。

內城建在西面的壹座山崗上,南北長130米,東西寬160米,也呈方形。

內城南北寬130米,東西160米,城墻基寬3~6米,殘高1~2米,全城四周有護城濠。

城內出土有筒瓦、板瓦、獸面瓦當、水波紋、素面陶罐殘片、青黃色釉陶碗殘片等。

據《南齊書》記載,越州是當時的軍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廢,經歷了我國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約廢於隋朝中葉。

越州故城是目前廣西保存較好的南朝城址之壹,對研究南朝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八)中和窯址

年 代:宋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

簡 介:

中和窯址位於梧州市藤縣藤州鎮中和村,距縣城約10千米的北流河東岸。

遺址於1963年發現。

1964年、1973年分別由自治區博物館和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中山大學等進行了發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時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輝柄主任率隊曾兩次到中和窯址考察采集標本。

通過挖掘清理發現20多座瓷窯,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長約2千米,寬約0.5千米的小山丘上。

兩次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中和窯的結構,為斜坡式龍窯,依山勢而建,呈長方形。

分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四部分。

窯長壹般為10~60米,寬為1.5~3米。

燒制方法早期采用壹缽壹器仰燒法,晚期兼用叠燒法。

瓷器品種式樣繁多,有各式碗、盞、盤、碟、杯、洗、盒、缽、壺、罐、瓶、燈、爐、盂、熏爐、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盞、盤、碟等日用器為主。

紋飾豐富多彩,主要以纏枝花卉為主,有折枝、纏枝花卉、海水遊魚、海水戲嬰、印花模具瓷質有尖狀蘑菇形、半球狀蘑菇形、平頂等式樣。

印面所刻花紋分陰、陽兩種,頗具特色。

其中壹件飛鳥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歲春季念龍參造”年款。

中和窯址的年代應在北宋至南宋的後期,是以生產外銷瓷為主的地方民窯。

藤縣中和窯址的發現,擴大了我國青白瓷窯址的分布範圍,填補了廣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研究我國古代外銷陶瓷提供新的資料,為研究宋代廣西手工業和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對外友好往來,特別是與東盟各國往來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