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媽住我們家隔壁,持家有道,勤儉節約。無論是做飯洗衣還是整理家務,都是她獨自壹手包辦。
每次過年回家拜年的時候,還沒進家門,就發現通往閣樓的樓道就被各種紙箱,零散的磚塊,塑料袋等雜物所占據。進門處不僅鞋櫃上面擺滿了鞋子而且鞋櫃下面的過道也密密麻麻的塞滿了鞋子,占用了本來就不寬敞的過道。我仔細看了壹下,甚至春秋穿的單皮鞋也擺在那裏,沾滿了泥巴和灰塵。
親媽在廚房裏忙,我進去打招呼,發現她家廚房整個儲藏室都堆滿了廢棄的紙箱,用完了的塑料油瓶。這些東西散發出各種味道和廚房裏炒菜時各種味道交雜在壹起,嗯,說實話,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接受。
我問親媽,怎麽不拿出去丟了,放這裏多占位置而且也不美觀。
她特別自豪的說,我每年清理壹次。都是積攢壹年然後等開年了壹起拿出去買了,可以賣點錢。
我不好直接對她說,積攢壹年雖然可以賣百來塊錢,但是整天看著這些東西影響心情可不是幾百塊就可以解決的。最重要的是妳們家不缺這幾百塊錢,沒必要為了這幾百塊把自己家搞得像戰亂遺留下的場地,影響生活。
這些小事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妳不去做,日積月累,就和桌子上面的灰塵壹樣,只會越來越多。為何不從開始就做起,慢慢的就養成了習慣。
老公這邊的奶奶,七十多歲了。每次我們回老家,都會提前把洗好的水果盛放在果籃,零食其他小吃放在果盤,紙巾依次擺好放在茶幾上。
春夏秋冬,無論什麽季節回去,地板總是特別幹凈。沙發用罩子罩著,經常換洗。我每次回去午覺都是在奶奶床上睡的,壹點老年人的氣味都沒有,甚至可以聞到陽光的味道。看別人家是否幹凈,我是看他們家廁所是不是幹凈的。奶奶家的馬桶刷的特別幹凈,紗窗半開通氣。整個家裏看起來特別清爽。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我們認為是小事情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它們占據了生活中的很大比例,比如煮飯洗衣,疊衣抹地,收拾家裏,生活就是由每天的瑣碎小事組成的。妳把每件小事都處理好了----及時處理好該賣的廢品,收拾好每季的衣帽鞋襪,丟掉或送人放了兩年但是沒用的東西----妳的生活自然而然就精致了。
當妳想把生活過精細的時候,它就會變成無數個細小的片段。這樣,日積月累的小事就成了妳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知不覺中妳的生活也變得精致起來。
2.
津端英子和津端修壹,壹對普通的日本老夫妻,卻把普通而平凡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而且特別充實美滿。他們壹起耕田,施肥,采摘果實,攜手壹輪輪春夏秋冬,像是用時間等待泥土肥沃長出最好的蔬果。
在他們這***同生活的這段時光,***同協作壹起勞動,但是絲毫不影響各自的興趣愛好,他們也收獲了最美麗的人生。
修壹先生擅長整理歸類,所做記錄之詳細,更是體現出他身為建築師的職業素養。他還堅持寫日記,在記錄和日記上配上小插畫,愉快認真的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些龐大的記錄被整齊地碼放在書櫃上,收在起居室的壹角。
修壹先生喜歡和朋友駕著帆船出海,結婚後,哪怕手裏不寬裕,帆船運動也壹直是他難以割舍的心頭好。出遊過程中,大小事故壹***遇到五次,但每次都化險為夷,然而絲毫也沒有消減他對帆船運動的熱愛。在八十八歲還去塔西提島參加翻船巡遊。
作為釀酒坊主的千金,英子女士從小到大衣食無憂,對錢毫無概念,也從不計較。雖然她嫁個了工薪階級,但生活態度壹如從前,對錢不計較。在生活中,也總是尊重和支持自己的丈夫,雖偶有爭論,她會說“唔,這樣也可以嘛”稍作讓步。
英子女士喜歡收藏餐具,她花費數十年時間,慢慢收集各種珍品餐具。“收藏不是壹蹴而就的,但把遇見的好東西買下來,慢慢地就能積攢不少。我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這樣做了。”慢慢的,收集喜歡的餐具就成了英子女士的壹項人生追求。
五十余年的婚姻生活不可能壹直風平浪靜,但是夫妻雙發用自己的方式去體貼對方,至今恩愛有加。“不勉強對方”是津端夫婦在生活中達成的默契。
修壹先生不喜歡蔬菜,英子女士也不強迫他吃。她會按照修壹先生的喜好準備飯菜,再費些心思琢磨替他方法補充三餐中缺少的營養。她把各種新鮮的蔬菜打成汁兒,每天早上給修壹先生來壹杯。早餐,英子女士吃面包。修壹先生吃米飯配海苔,納豆等小菜。兩人各不相同,但又和諧相處。
修壹先生愛好記錄,他會記錄英子女士自制新鮮蔬菜汁,會拍照記錄某壹年的飯食,會畫插畫記錄日記。他說“認真記錄每天的生活,把它們存起來,妳會發現人生將變得更加美好。”
春夏秋冬變化,日升月落更叠。生活就像烘烤培根壹樣,等待培根烤熟,只需要十五分鐘換壹次木宵和月桂葉,其余大部分時間是在耐心的等待和守候。
英子女士基本上壹整天都是圍著菜園和竈臺來回轉悠,這壹寸天地讓她倍感自豪。日子平順安寧,物質和精神上都特別充實。她說“無論是家務事還是別的事情,最好別攢到最後壹起幹。要是拖著不做,之後會很麻煩。過日子,日積月累的小事才最重要。”
她的秘訣是基本在廚房忙活的時候,抽時間把其他活兒幹了。因為都是順手做的,也沒有“可算忙完了”的感覺。無論做什麽,非要壹口氣幹完的活兒,反而會不由自主地想偷懶。但是如果趁著空閑壹點壹點慢慢來,也就沒那麽幸苦了。
英子女士和修壹先生,互相尊重和欣賞,只是按照自然規律過著最普通的男耕女織的生活,然而普通卻不庸俗,平淡但不平凡,用愉悅的心態書寫著自己的人生。生活中的小事處理好了,日積月累,日子也就順了。
3.
外公外婆已經七十多歲了,從我記事起他們就是勤勞的養蜂人。有詩為證:
“追花奪蜜受艱險,
度日猶如三百天。
為何受艱和度險?
擺脫欠債三千元。”
這是1979年外公寫的詩,距今37年了。
外公說他們養了二十六年的蜜蜂。養蜂人特別幸苦,要壹年四季跟隨花季到處跑。
他們主要是追油菜花和槐花。每逢花季,他們要請車把蜂箱運到花田附近,找附近的農家和別人商量在人家附近搭上帳篷。日復壹日,年復壹年,辛勤勞作,只為早日還錢欠債,供子女上學,給家人提供充足的食物。
養蜂人和蜜蜂壹樣忙碌,蜜蜂采蜜,他們也要把蜜蜂采回來的蜜搖下來。他們采集蜂王漿,就是用專業的勺子壹勺壹勺在蜂巢裏面挖出來的。同時,他們也采集花粉和蜂蜜。日積月累,才有了壹桶壹桶優質的蜂蜜,蜂王漿和花粉。
記憶中他們總是特別忙,除了農忙的時候基本都不在家。有時候父母會送我們去他們帳篷那裏去看望他們。
記憶中的晚上我和弟弟睡在帳篷裏的被窩裏,外公和外婆仍然戴上眼鏡挑燈挖蜂王漿,壹勺壹勺,好像永遠挖不完似的。第二天早上我們還沒起床,就聽見外公外婆在外面掃地或挑水聲,悉悉簌簌。我們大聲叫外婆,她會笑瞇瞇的讓我們多睡下,馬上早飯就準備好了。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什麽時候起,什麽時候睡的。
後來年紀大了,他們把所有的蜜蜂都賣了。沒像其他的老人那樣頤養天年,打打麻將,聊天喝茶。這時候更多忙碌在菜園和田地。
無論何時我們回家總是裝上滿滿壹車的蔬菜瓜果和雞蛋。不知道是因為從小吃外婆家的雞蛋養成的味感,還是自己本身就比較挑剔。只有吃外婆家散養的土雞蛋才覺得有雞蛋的味道,白水煮蛋特別香,青椒炒蛋或者韭菜炒蛋可以壹下子吃兩碗飯。色澤金黃,味道濃郁,記憶中所有美好的回憶在壹盤雞蛋中都可以得到滿足。
壹直到現在,就算沒有養蜂了,外婆都是早上四五點就起床開始準備早飯。外公則是在外婆早飯快準備好了的時候,起床梳洗,要去後面港裏挑水。等我們起床的時候,可以看見桶裏溢出的水在地上留下的痕跡。
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壹天壹天,他們為了孩子為了家庭不停的辛苦勞作。盡管兒女早已成人,就算孫子孫女們都有自己的兒女了,他們還是忙於田間和菜園,不停歇。
他們沒有做什麽大事情,只是養育了五個子女,供出了三個大學生和兩個高中生而已。在他們那個年代,在他們當時的村,算是奇跡。何況他們只是壹般的普通老百姓。
也許壹開始外公他們只想認真勞作還清債務,但是二十六年的養蜂人生活,把勤懇和努力深深的刻在他們的血液裏。他們用自己辛勤勞作在壹生的長度裏把好生活經營起來的。日積月累,不容小視。
4.
無論做什麽,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日積月累,肯定會給妳豐厚的回報。
心中有期望,無論是渴望成功還是堅持自己的夢想,妳我須知,細水長流,水滴石穿,把這融入到生活中,壹點壹滴的做好它們,妳會收獲美好的生活和豐富的人生。
就是這麽簡單,和過日子壹樣。
大拜碎碎念:
今天和胖子認識有十年了。
他在打鼾,我在碼字。(最近他是條創業狗!)
白駒過隙,白雲蒼狗。人生短短幾個秋......
我那逝去的青春啊,都餵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