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個時代,有太多偉大的人和偉大的作品。對於那個蕩氣回腸的年代,我們只能從歷史教科書式的資料中,去了解這個人的性格,能力,思想,精神。十足的後人看客姿態。
而煙火氣的食物承載著記憶和情感。
當知道這些閃光的名字背後的那個人喜歡吃什麽,又知道這些食物和他們有什麽淵源,寄托了他們的什麽感情,這個時候輕易跨過了民國歷史和現實世界的鴻溝,大師們就變得有血有肉起來了。
雖然本書所講得是民國時代家庭的生活中的“吃”,但是引人入勝的卻是食物背後的這些大師們的小故事。作者以吃切入,將很多趣聞雅事,還有八卦軼事娓娓道來。原來天才作家張愛玲,既能在上海的公寓裏喝著牛酪紅茶,吃著甜鹹具備的精美西點的下午茶,也能在流落國外之時湊湊合合吃外賣委屈求全。原來魯迅愛吃甜點,作為紹興人,竟然很喜歡吃北方菜,還很喜歡下館子。原來名角程硯秋喝了壹輩子的烈酒。原來張學良不是工於心計,老謀深算,而是任性沖動還愛吃。還有張大千,沈從文,郁達夫,胡適等20多為民國文學大師,原來都是吃貨啊。深感同道中人,壹下子親近不少。
看到張愛玲在國外著迷似得尋找著上海時的吃食的時候,特別有感觸。看到了什麽食物,然後回憶了某某人,某某事,壹旦吃到記憶中的那個味道的時候,幸福感就隨之而來。
所謂“君子遠庖廚”,不知何時已經被男人當做偷懶不下廚房的利器。可愛的錢鐘書卻是不這般。錢鐘書親手準備的雞蛋面包,牛奶紅茶早餐,還有楊絳先生很多年後還壹直記得的月子雞湯。楊絳賢惠堅強,為了丈夫能安心學習,欣然從“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變為任勞任怨的“竈下婢”。錢鐘書的“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另類,又是榜樣啊。畢竟那個時候對女子的要求還是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風雲際會的近代中國,潮起潮落的人生際遇,不僅僅有馬革裹屍的豪情,也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與溫情。南遷中的西南聯大師生,生活顛沛流離之中,還能壹邊激情洋溢地談著戰爭時事,壹邊小心翼翼幸福滿滿地捧著咖啡。有情有義的邵洵美,為了請陸小曼吃壹頓像樣的飯,毫不猶豫賣掉了祖傳的“姚江邵氏圖書珍藏”印章。張學良在幽禁之時,和伉儷“步步比肩行”,和之交好友轉轉會,不亦樂乎。張學良寫給趙四小姐的信裏真真是相思綿綿,報備自己吃了什麽,愛吃什麽。難以想象,如此瑣碎溫情,如此兒女情長。雪中送炭的文學愛好者鮑耀明,精打細算地給周作人郵寄生活包裹。暫且拋去他的屬性不論,從他們的瑣碎信件中也看到周作人對妻子的照顧和體恤。
美食面前,再大的分歧也能拋在壹旁。就像作者所說:“人與食物的關系,總是如此奇妙。明明上壹秒還是愛恨情仇,後壹秒倏然插入壹碗昏黃燈光下的赤豆甜粥,就多了許多柔情”。這本書,也就是給民國那個特殊的年代,加了碗赤豆甜粥,暖暖的,舀壹口,滿滿的甜。
若是有能吃到壹起的朋友,或久別重逢,或日久常處,談天說地聊美食,山南海北講中外,就像張學良的轉轉會壹樣,每次聚都是享受。
孟子有雲,“食色,性也”。對美食的追求,乃是人之本能。從古到今,無論男女,皆是如此。有話說“要抓住壹個男人的心,就要抓住男人的胃。”其實無論男女,都行得通的。
對於壹個標準的愛吃愛做的吃客,接下來需要做的是研究研究菜單了。
看了豆瓣才知道本書作者是洗稿的,所以也不推薦。
另推:《至味在人間》、《浪食記》、《山家清供》、《養小錄》、《雅舍談吃》、《隨園食單》
韓大爺的讀寫訓練營+fa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