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什麽是藥膳?

什麽是藥膳?

藥膳的起源和演變

為了生存,人類祖先不得不在大自然中到處覓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壹些動植物不僅可以作為食物來充饑,還具有壹定的藥用價值。在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人們還無法將食物和藥物分開。這種食藥結合的現象形成了藥膳的來源和雛形。也許正是基於這樣壹種情況,中國傳統醫學才說“藥食同源”。現代考古學家在原始時代發現了許多藥用食物。現代民族學還發現,原始時代的壹些民族會制作具有藥用功效的食物。這些都證明藥膳真的可以說是起源於人類的原始時代。當然,這種原始的藥膳雛形還不能說是真正的藥膳。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利用食物的藥性。真正的藥膳只有在人類擁有豐富的藥物知識並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後,才能在文明時代出現。那麽真正的藥膳是何時起源於中國,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呢?自漢字出現以來,甲骨文和金文仲就已經有了藥食兩用的漢字。藥膳壹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其中有“母親對藥膳的思念是親密的”之類的話。《宋史·張觀傳》也記載“跳蚤開始成為藥用食物”。這些記錄證明,至少在1000年前,藥膳這個名稱就出現在中國。在藥膳壹詞出現之前,我國古籍典籍中就有關於藥膳制作和應用的記載。《李周》記載了“食物醫生”。食醫主要管理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餐、百饌、百醬的味、爽、重。食物醫生的工作類似於現代營養師的工作,書中還涉及與飲食療法相關的其他內容。《李周天官》也記載,疾病醫生提倡用“五味、五糧、五藥”來養病;擇醫主張“以酸養骨,以嫩養筋,以鹽養脈,以苦養氣,以甜養肉,以滑養竅”。這些理念已經是非常成熟的食療原則。這些記載表明,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豐富的藥膳知識,並出現了專職從事藥膳制作和應用的人員。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載有:“凡欲診病,必問飲食起居之地”、“治病必求本”、“藥可除之,食可隨之”。他還說:“人以五谷為本”、“天以五味食人,地以五味食人”、“五味藏於胃”、“毒攻邪,五谷滋養,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蔬補之,氣味相合,以補精益之氣”。與《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相近的《山海經》也提到了壹些食物的藥用價值:“櫪木固,食之不老。”上述醫案表明,中國的食療理論在先秦時期就已初具雛形。《黃帝內經》共有13個方子,其中藥食兩用方子8個,如吳?由茜草和黑鼠尾草制成的骨丸?,麻雀蛋和鮑魚。其制備方法是將前三種食物研成丸,用鮑魚湯送服。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說明此時藥膳的制作和應用也已成熟。

秦漢時期藥膳得到進壹步發展。成書於東漢末年的《神農本草經》載有365種藥物,包括大棗、人參、枸杞、五味子、地黃、薏苡仁、茯苓、沙參、生姜、大蔥、當歸、貝母、杏仁、烏梅、鹿茸、核桃、蓮子、蜂蜜、桂圓、百合和附子,這些都是藥用食物。漢代名醫張仲景進壹步發展了中醫理論,在用藥之外還運用了大量的飲食調養方法,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瓜蔞散、十棗湯、百合雞蛋黃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甘麥大棗湯等。在食療方面,張仲景不僅發展了《黃帝內經》的理論,而且突出了飲食的調理和預防功能,開創了藥食結合治療嚴重疾病和急癥的先例,並記錄了食療的禁忌和應註意的飲食衛生。漢代以前,雖然有豐富的藥膳知識,但仍不系統,這為中國的藥膳療法理論奠定了基礎。

晉唐時期是藥膳療法的形成階段。這時藥膳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壹些專門的著作。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方》、北魏崔傑的《食經》和梁代劉秀的《食方》在我國藥膳理論的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千金應急方》中專門寫了壹篇“食療方”。迄今為止,食療已開始成為壹門專門學科,包括65,438+064種藥用食物,分為四類:水果、蔬菜、谷米和鳥獸。孫思邈也指出:“食能驅邪固臟腑,食能補益氣血,令人心曠神怡。”“如果想要治療,首先應該采取飲食療法;它不是通過食療治愈的,而是通過耳部用藥”;他還認為,“如果妳能適當地吃疾病和發送疫情,這可以被描述為壹個好工作,壹種多年來誘餌老人的奇怪方法,也是壹種非常健康的技術。”孫思邈的弟子孟娥編纂了《食療本草》。這是我國第壹部食物與中醫相融合的食療專著,共收錄了241種食物,詳細記錄了食物的口味、保健功效、暴飲暴食和偏食後的副作用及其獨特的加工烹飪方法。此時,還有銀燕博士編輯的《食療心指南》和南唐陳仕良撰寫的《藥食本草》,它們都出現在晉唐時期,以食療和藥膳為專題,詳細討論食療的功效。

宋元時期是食療和藥膳全面發展的時期。宋代正式修訂的《太平盛輝方》設立了專門的“食療門”,記載了160個藥膳處方,可治療28種疾病,藥膳以粥、湯、餅、茶等形式出現。元朝統治者還重視醫學理論,主張蒙漢醫學進壹步結合,吸收外國醫學成果。由飲食博士胡思慧編著的《飲酒飲食正》壹書是中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收錄了203種食物。除了談論疾病的治療外,還從營養的角度首次強調了正常人應加強飲食和營養的攝入以預防疾病,並詳細記錄了飲食衛生和服藥及食物。

明清時期,中醫食療進入了更加完善的階段。幾乎所有的本草學著作都註意到了本草與食療的關系,藥膳的烹飪和制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大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明代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為中國食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僅谷類、蔬菜和水果就有300多種,包括飲食禁忌、用藥和飲食禁忌。朱迪的《救荒本草》記載了465,438+04種荒年可以食用的植物,並詳細描述了它們的來源、名稱、味道和烹飪方法。此外,還有徐春福的《古今醫學體系》、陸河的《食本草學》和寧遠的《食本草學》。其中著名的有家明的《飲食指南》和王孟英的《趣味飲食譜》,至今仍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這壹時期的食療也有壹個突出的特點,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如黃雲谷的《粥譜》和曹廷棟的《勞勞恒言》都重視素食,有助於食療養生的發展。中國藥膳從古至今歷史悠久;從朝廷到民間,它廣為流傳。據壹些學者統計,從漢初到明末,有關藥膳的書籍已有300多種。如今,關於食療和藥膳的作品豐富多彩,應用廣泛,甚至出現了壹些專門的藥膳餐廳。在人們的生活中,藥膳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和青睞。藥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它已經成為壹種獨特的科學、藝術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傳播到世界各地。

藥膳的作用

●治療疾病。

1.以藥膳為主治病?

壹些疾病或某壹階段的疾病可以主要用藥膳或食物來治療。如桂枝湯為治療方,是治療外感風寒、營衛不和的主方;《金匱要略》中的甘麥大棗湯就是用食療治療婦女臟躁的壹個例子。?

2.藥食結合幫助治療疾病?

《內經》提出“藥可祛之,食可隨之”,而食療方是綜合療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古代醫家主張在邪氣盛期依賴藥物。壹旦致病因素下降,在服藥的同時應及時保證飲食和營養,以恢復正氣,增強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之壹的張從正主張先攻邪,後補邪。這是典型的藥食同源。?

3.辯證飲食治療疾病?

辯證飲食是從辨證論治發展而來的。它以飲食習慣理論為基礎,以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陰陽屬性與人體生理密切相關的理論和經驗為指導,針對患者的證候,按照“五味調和”的原則和“寒則熱、熱則寒、虛則補、實則瀉”的原則,使用相關的食物和藥膳來治療康復後的患者,以達到目的。患者的飲食基本分為四類:溫補、清補、平補和專病食譜。

●醫療保健

藥膳在保健中應用廣泛。現代的保健食品和保健食品是指以增進健康為目的的滋補食品。如今,中國市場上有相當多的保健食品,通常包括以下幾種:

1,滋補飲食?

可用於滋補和食療的中藥材多達500種,約占所有中藥材的1/10,我國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頒布的中藥有70多種。這些特制的食療藥膳大多來自古籍記載或民間經驗流傳並經近代改良的產品。其中,最常用的藥食有:人參、冬蟲夏草、黃芪、山藥、白術、天麻、茯苓、甘草、當歸、何首烏、黃精、核桃、芝麻、大棗、爪爪、燕窩、烏梢蛇、甲魚、薏苡仁、蓮子、蜂蜜、枸杞、銀耳、龍眼肉、蜂王漿等。在古代,棗參湯如十藥之書,具有益氣補血、壯陽潤腸的作用。《石堅本草》中的豬腎酒可以治療腎虛腰痛,《遵生八記》中的黃精餅具有補肺清肺的作用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特殊滋補食品和藥膳是中國特有的食物。?

2.多種保健功能的藥膳?

有許多食物和藥物相結合制成的具有各種保健功能的美味佳肴。比如具有食療保健功能的藥膳、點心、小吃、糖果、蜜餞等等,不勝枚舉。如元代山甲清宮的蜜漬梅花和蜜餞梅花。藥膳保健飲品包括湯、飲、酒、漿、奶、茶、露、汁等。茶大多由茶葉單獨制成或與壹些藥物混合制成,如枸杞茶、玉墨茶、參芪酒等。這些都是具有獨特加工方法和多種保健功能的藥用食品。?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在日常飲食中添加用於健康和預防疾病的食物和美味食品在群眾中很受歡迎。藥膳食品因其東方特色和藝術內涵,可對豐富飲食保健內容、改進烹飪技術、美化人民生活、弘揚中國飲食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良好而深遠的影響。、居家、休息、宴請、娛樂、接待客人、旅遊和療養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