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十七年(1559)廣寧建縣後,縣城南街陸續開業了幾家雲吞店鋪,雲吞的制作廚藝日瑧精湛,尤以塔崗山下古驛道邊的雲吞店為佳,慕名遠道而來的食客更是絡繹不絕。
塔崗山名字源於知縣黃夢瑞,黃夢瑞,福建省建甌縣人,舉人出身。明天啟三年(1623)起任廣寧知縣,後升任撫州(今江西省臨川市)同知。當時,他認為廣寧沒有出大文人,是由於“文峰缺陷”,“風水不佳”,故在縣城西南都巷村側山崗上建壹座文筆塔。明天啟六年(1626)文筆塔建成後,廣寧果然出了陳誌遠、周殿康等文人,該山崗遂命名為塔崗山。
塔崗山腳有古官道驛道,北連縣城,南通石坳達綏江渡口官埗(因上官巡視或縣官上任,從省城逆江上行,坐官船到這埠頭後,離船步登上岸,改乘轎入城,故名官埗)。古人沿官道到近縣城時,必見到巍峨文筆塔屹立山上,雄偉壯觀。清朝中葉時,文筆塔廢圮,但塔崗山下這家雲吞老店仍壹脈相傳,生意興隆,過往食客車水馬龍,乃求品嘗馳名廣府之風味小吃。而外出經商做工,探親訪友的廣寧遊子,途經塔崗山雲吞店,也必入去吃雲吞、水餃、竹升面,除充饑之外,更多的是未知此別家鄉何日得還?吃過雲吞,將故鄉的特有美味牢記心田,帶到他鄉,以解鄉愁。
福建省龍海縣舉人黃金從,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起任廣寧知縣。他赴任時,從省城廣州坐官船逆珠江、綏江而上,在官埗埠頭下船登岸,坐官轎帶隨從入縣城。他久聞廣寧雲吞特別好吃,就叫隨從壹路留意雲吞鋪,經過首約走古道,在石坳嶺小憩飲茶,腹中更覺饑餓。茶檔主告知:縣城西南塔崗山逾百年雲吞店,食客如雲,供不應求。知縣謝過檔主,即催起轎。趕到塔崗山下,果見雲吞店裏食客滿座,香氣四溢。隨從徑奔櫃臺。叫店主快做雲吞給老爺食用。店主見那官老爺遠行勞累,就請食客稍等,先讓官爺食用充饑,以繼續趕路公幹。店主速到店後作坊加派人手,與夥計趕做並親自下廚掌勺,呈上雲吞。
知縣等享用後,贊不絕口,說從來沒有吃過這樣薄皮爽脆,肉餡厚實香滑,鮮湯甘醇的雲吞,並到後廚察看制作流程。隨從想再買些雲吞帶去縣衙,知縣說:“不可!吾儕在待食鄉友前先享用,已屬擾民。豈可復誤客主工夫?且待他日再來.”眾人說:“老爺公幹要緊,我等稍後無妨。”知縣叫隨從多饋銀兩,以謝店主。之後壹行人向北穿過都巷村,過青雲橋,入青雲牌坊,穿青雲巷,達南門口入縣衙,上任辦事。
黃金從在寧任知縣多年,特鐘愛塔崗山雲吞。公務余暇,偕隨從或獨步到店享用手工精湛雲吞面。許多時候,他和家眷吃廣寧雲吞作為正餐。後來幹脆讓在當地請來的家庭廚師去塔崗山雲吞店拜師學藝,這位年輕的廣寧廚師心靈手巧,學得制作雲吞絕技,使知縣在家也能吃上幾乎與塔崗山雲吞店壹樣味道的雲吞、水餃和竹升面。知縣每托人將廣寧雲吞帶到省城奉送親友,廣寧雲吞美譽更廣為傳揚。還以自己俸祿賞賜傳統手工制作精湛的店家和師傅,使廣寧雲吞、水餃、竹升面地道美食工藝質量不斷提升,傳承不絕,揚名嶺南。
清康熙三十年(1691),帝念黃金從“息盜保民,建學宮,設義學,民樂安輯”政績突出,乃召其赴京。黃金從“奉旨行取”升調京官,廣寧“士民極之思念。”
黃金從請自己那位廣寧廚師壹起同行,到了皇都北京。在任上公事順暢、生活穩定後,叫廚師買齊與廣寧基本相同的食材,制作廣寧塔崗山雲吞、水餃、竹升面。筍幹、木耳、冬菇等,是從廣寧帶來的。黃金從在公務之余,請同事、親友品嘗。大家吃後回味無窮,都說三生有幸,得嘗如此美味的嶺南仙品,相見恨晚。這事在京城、北方傳開後,更多的人紛至沓來,黃府門庭若市,只是苦了黃府上下,尤其是那位廣寧廚師。
如今塔崗山聳立電視塔,林樾蒼翠間,廣寧雲吞店承襲古工藝,以特醇佳品迎接八方食客和返鄉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