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作平淡質樸、如話家常,主要作品有《大淖記事》《受戒》《晚飯花集》等。
他壹生喜歡寫作、做飯、畫畫。
做為吃貨的我,對於吃不光戀戀不忘,同時對相關的吃的文章也是情有獨鐘,那天看到上有人推薦汪曾祺先生的《做飯》馬上就入手壹本,大師的作品,肯定不錯的。
? 買入後隨即馬上看起來,真的不錯!文如其人,大師的自由灑脫躍然於紙上,讀後不光對各地餐飲文化有了新的了解,更主要的還學習到大師為人處事、做人做事的道理。
? 首先,作為壹本美食的書,裏面有很多的各地不同菜的做法,這讓愛吃的吃貨們,先從文字上過了壹把嘴癮。 可以通過大師寫的方法去做壹個嘗試,在豐富壹下菜譜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味道。
第二就是大師對生活的態度,書中多次提到對於生活應如同吃飯壹樣應雜壹點,多去嘗試。 在先生寫的有壹篇《豆汁兒》裏,他寫到:我是個“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而在另壹篇《口味》的結尾處,他寫到:“總之,壹個人的口味要寬壹點、雜壹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第三、就是先生對於學術和知識的嚴謹。不論他在專門寫的壹篇《宋朝人的吃喝》裏的體現,還是很多小文章裏都有體現。 他不光要弄明白,還會仔細的推敲。例如他在寫《鱖魚》裏對鱖魚的推敲。
第四、就是大師和他的朋友們對生活的熱愛,讓我們又從另外壹個角度重新認識這些我們心中的大師,讓我們更加走進他們,而他們也給我們帶來了壹些平凡人的溫情之處。 如他在《食道舊尋---《學人談吃》序》裏他寫道:“沈從文先生經常在米線店就餐,巴金同誌的《懷念從文》中提到:“我還記得在昆明壹家小飲食店裏幾次同他相遇,壹兩碗米線作為晚餐,有西紅柿,還有雞蛋,我們就滿足了。”這家米線店在文林街他的宿舍對面,我就陪沈先生吃過多次米線。”“我的師娘,三姐張兆和是會做菜的。”“四姐張充和多才多藝,字寫得極好,曲子唱的極好…她做的菜我大都忘了,只記得她做的“十香菜”。”
第五、文章中寫了很多汪先生家的往事,讓我們在字裏行間對老北京的民俗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 也在文字的流動中,可以看出汪先生家,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文字平實簡單,我們在樸素中,感受到親情溫情。
? 是壹本有溫度有人情的書,這本散文集,值得壹看。
? 讓我們在看美食時,潤物細無聲的,在大師娓娓道來中,被大師做人做事所潤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