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邊中間白衣者為講課中的林正碌
《讀者》雜誌內文圖片1
《讀者》雜誌內文圖片2
《讀者》雜誌原文:
《他撐起5000人的繪畫夢》
內心世界的呼喚
林正碌1971年生於福建鄉村,是壹個愛讀書的書蟲。他總是在學期開始的前壹個月,就自學完整壹學期的課程,並把課本上的作業壹次性做完交給老師,其余時間用來思考各種哲學問題:人類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就是這樣壹位對宇宙人生有深刻思考的“學霸”,高考時卻名落孫山。當年的命題作文是《論近墨者黑》,而他寫的是《近墨者未必黑》,得了零分。
無緣大學的他因為羨慕高校生活,開始到考上大學的高中同學那裏蹭吃、蹭喝、蹭課,輾轉多所高校聽了無數的課。彼時,中國的行畫生意正火,於是,他做起了行畫生意。他跑深圳、跑香港、跑廣交會……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為這壹行業的中國巨頭之壹。
然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過後,迎接林正碌的,卻是因受騙而破產,之後爬起,再破產,再爬起,再破產……經過4次破產後,他開始沈靜下來思考人生,痛定思痛後,他決定遠離商業圈。
2008年的壹天,林正碌畫了人生第壹張畫。當圖案漸漸在畫紙上變得清晰,他整個人都驚呆了。那種感覺,他用兩個成語來形容:靈光乍現,醍醐灌頂。這種發現自己的喜悅,是他從來不曾體驗的。
任何人都有能力讀圖和識別符號,任何人也都有能力把世界物象歸納為二維的圖像和符號。“任何人只要接受積極的心理引導,運用科學的方法,就能畫出壹手好畫,就能把藝術潛能發揮出來。人人都是藝術家。”林正碌說。繼第壹張畫之後,他陸續創作了很多作品,不求有市場,只是對內心世界呼喚的回應。不想,那些畫卻受到業界關註。於是,他開始了教畫生涯,並認定這將成為他壹生的事業。
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另壹面
2009年,江蘇海安縣523藝術區聘請林正碌去做藝術總監。他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理念在當時被眾人看作笑話,被當作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
商海浮沈讓林正碌知道怎麽將雙腳踩在大地上。他來自農村,深知普通百姓在文化藝術方面教育資源的欠缺。於是他壹頭紮進農村,開創了農村免費繪畫教學的先河。
在江蘇鄉下的打谷場,林正碌鋪開畫具,壹邊讓孩子們畫畫,壹邊跟村民聊天。當看到壹位老奶奶拿著自己繡的手絹時,林正碌驚呆了,強烈要求她把手絹上的荷花畫出來。
老奶奶在大家的鼓勵下,在畫布上畫了壹朵跟手絹上壹模壹樣的荷花。繪畫過程中,整個打谷場都靜悄悄的。當壹朵雨後夏荷躍然紙上時,打谷場依然靜悄悄的,孩子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最後,壹個孩子打破了寂靜:“奶奶,妳這荷花怎麽像從池塘裏剛摘的壹樣啊?”壹輩子默默無聞的老奶奶,成為那天的紅人,她開始教孩子們畫荷花。之後,很多村民聞聲而來,羞澀地拿起畫筆……看著那壹幕,林正碌想落淚。輾轉小半生,他終於找到這種沈甸甸的喜悅。從此,他用工作養活著理想,足跡遍布江蘇、上海、山東、福建等地的農村,免費教畫。
在福建老家,林正碌看到了鄉村的雕敝。百年古鎮與老宅,因為年久失修而朽敗,絲毫沒有往昔的榮光與驕傲。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些凝結著人類藝術智慧的村落不是應該被保護、被宣揚、被銘記嗎?
壹個決定在林正碌的心裏生根。他用全部積蓄,在福建屏南雙溪古鎮建了壹個2000平方米的畫室,免費提供所有的繪畫用具。
先來的,是十裏八村的村民。最活躍的是孩子,他們好奇地調配著水彩。村民緊張地觀望著,他們緊緊地扯著自己的衣角,嘴巴抿得緊緊的。林正碌鼓勵他們走進門來,壹位大嬸把蔬菜往地上壹放,將滿是泥巴的手往衣服上壹抹,帶著“舍生取義”般的凜然走進畫室,拿起畫筆。僅半個小時,壹只大鵝出現在她的筆下,連蹼裏的水珠都畫了出來。
畫完了,她擡起頭,拍著自己的胸口說:“嚇死我了,我以為家裏的鵝跑出圈了。”林正碌幾乎是含著眼淚點評那幅畫作的,他感覺到希望的火種正在畫室裏悄然燃起。
大嬸的“舍生取義”讓村民看到,藝術的門檻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麽高。陸續地,村民來了。勞作了壹天的他們,放下農具,拿起畫筆,畫他們眼裏和心中的日子。很多人,被自己的畫作嚇了壹跳,他們看到自己的另壹面,看到他們原本有些厭倦了的生活的另壹面。
雙溪,這個百年古鎮因為這間畫室而沸騰了。全國各地的畫友紛至沓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零基礎的繪畫者,帶著好奇與不相信而來,帶著壹份獨特的發現留下來或離開。
藝術是飽滿的生命體驗
“藝術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少數精英分子的遊戲。藝術是每壹個人都可能擁有的飽滿的生命體驗。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這是林正碌關於藝術課題的基礎理論。
林正碌的夢想不斷發酵,他先後在漈下古村和龍潭村建立了教學點,以方便那裏的村民學畫。而他自己,每天在3個教學點之間奔波,點評每個人的畫作。每天四五個小時的睡眠已經是奢侈。
清貧、清瘦的他,成為福建鄉下壹個像陀螺壹般飛速旋轉的人,他壹直被理想所激勵。
如今,林正碌已經駐紮在福建鄉村3年多,是村民敬愛的“林先生”。壹些村民因畫作被市場接受,走上了職業畫家的道路。
而林正碌的眼光依然深邃,他心疼那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築,心疼鄉村的殘障兒童,他知道考量壹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要看這個社會對於弱勢群體的態度。於是,他主動承擔起修復古村古建築的重任。沒錢,他就去“化緣”,令他感動的是,村民開始為此集資。他們說:“這本來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出錢出力都是應該的。”
成立殘疾兒童藝術中心是林正碌最為關心的事情。作為“細節控”,他關註畫室的每壹個角落——畫架的高度,窗戶的高度,無障礙門檻,甚至連喝水的杯子都由孩子們自己設計……他常常跟孩子們待在壹起,了解他們身體上的不便,以改進畫室設計,調整教學進度。他欣慰地看著孩子們沈浸在創作中,他知道,不管日後孩子們經歷怎樣的磨難,只要心中有藝術的熏染,他們的日子就不會太艱難。
夜裏11點的雙溪畫室,依然燈火通明。有人在畫畫,有人在跟林正碌低聲交談,有人望著窗外發呆……因此,這裏被大家稱為“最美的中國之夜”。
當林正碌關上畫室的最後壹盞燈時,常常已經是下半夜。鄉村的夜晚如此迷人,令他不忍就此休息。現在的他,又在規劃藝術中心的下壹步發展——他知道自己在設定壹個更加宏偉的目標,沒有終點,只有壹個又壹個因此而飽滿的生命。
如斯,才不枉此生。
註:林正碌何止是撐起了5000人的繪畫夢啊!其實遠不止5000人,迄今為止,以達數萬人之眾!原文作者了解的還是以前的數據。
點擊下面題標可查看原文
他4次破產,跑到貧困山村,居然絕地逢生!
到福建屏南免費學畫攻略(2018版)
林正碌藝術教學言論集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