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千秋,東京現代化大都市,京都古色古香 日本首都東京(Tokyo)是壹座現代化的國際城市,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總面積2155平方公裏,人口1254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壹。 500多年前,東京還是壹個人口稀少的小漁鎮,當時叫作江戶。1457年,壹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將在這裏構築了江戶城。此後,這裏便成了日本關東地區的商業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德川幕府,來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這裏,江戶城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據記載,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超過百萬。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天皇由京都遷居至此,改江戶為東京,這裏成為日本國的首都。1943年,日本政府頒布法令,將東京市改為東京都,擴大了它的管轄範圍。 東京繁華街頭上的行人 東京是日本全國的政治中心。行政、立法、司法等國家機關都集中在這裏。被人們稱為“官廳街”的“霞關”壹帶聚集著國會議事堂、最高裁判所和外務省、通產省、文部省等內閣所屬政府機關。過去的江戶城,現在已成為天皇居住的宮城。 東京也是日本的經濟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這裏。它們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等地。東京同它南面的橫濱和東面的千葉地區***同構成了聞名日本的京濱葉工業區。主要工業有鋼鐵、造船、機器制造、化工、電子、皮革、電機、纖維、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儀器等。東京金融業和商業發達,對內對外商務活動頻繁。素有“東京心臟”之稱的銀座,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區。 東京著名的新宿區在日暮下的景色,遠處可見富士山的剪影 東京還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中心。各種文化機構密集,其中有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出版社和規模大、設備先進的國立博物館、西洋美術館、國立圖書館等。座落在東京的大學占日本全國大學總數的三分之壹,在這些大學就讀的學生則占全國大學生總數的壹半以上。東京作為壹個國際性的大都市,還經常舉辦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如東京音樂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等。 東京的交通很便利,時速達200公裏的新幹線,從東京延伸到九州,並向東北方面延伸。地下鐵道幾乎能到達所有的重要地區。鐵路、公路、航空和海運組成了壹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通向全國及世界各地。 1979年3月14日,東京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日本歷史古都、佛教中心、神道教聖地、文化藝術搖籃、著名旅遊城市、京都府首府——京都,位於本州島中西部,坐落在京都盆地北部,東距日本第壹大湖琵琶湖僅5千米,東、西、北三面環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市區林木郁郁蔥蔥,郊區田野格外翠綠。京都有1000多座寺廟、60座花園、三座皇宮。神殿古廟、皇宮禦園分布在起伏的街道兩側,錯落有序,交相輝映,使京都保持著濃郁的古都風貌。京都以其悠久歷史、文化風采,滿城的幽雅景致與獨特的寧靜氣息向世人展示了它的“和”風之美。 千年古都 京都舊稱平安京,從平安時代的桓武天皇於公元794年定都京都,到1869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即現在的東京),京都為日本歷史上唯壹壹個千年古都。精巧細致的京都人文與景觀,壹直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日本城市中,京都受到中國歷史與民俗的影響最深遠。其城市建設模仿中國古時的洛陽和長安,即使是在現在,“來京都”也被日本人稱作是“入洛”。京都的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也被習慣稱為“洛東”、“洛南”、“洛西”、“洛北”和“洛中”。“洛”即洛陽,取“壹國之都,壹邦之中央”之意。 京都禦所 京都禦所是日本的舊皇宮,又稱“故宮”。從奈良遷都至此到明治維新時期的遷出,其間1000余年中它壹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後又成了天皇的行宮。京都皇宮位於京都上京區,前後被焚七次,現在的皇宮為孝明天皇重建,面積11萬平方米,四周是圍墻,內有名門9個、大殿10處、堂所19處,宮院內松柏相間,梅櫻互映。 金閣寺 金閣寺,原為大臣西園寺恭經的別墅,公元14世紀時,為足利義滿將軍所有。足利義滿死後,根據其遺言改為禪寺,取名鹿苑寺。金閣寺為三層建築,第二、三層的外墻用金箔貼成,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故名“金閣寺”。三層高的金閣寺,每層都象征著不同時代的風格:第壹層是平安時代,第二層是鐮倉時代,第三層是禪宗佛殿的風格。塔頂尾部裝飾著壹只金銅合鑄的鳳凰,堪稱壹絕。寺前是以鏡湖池為中心的庭園,身影華麗的金閣倒映在鏡湖池中的景觀是京都的代表性景觀。 銀閣寺 銀閣寺位於京都東山山麓,1482年由足利義滿的孫子足利義政按金閣寺造型修建,與金閣寺齊名。銀閣寺原來也是別墅,興建時曾計劃把外壁飾以銀箔,但建造完成時未鍍上銀箔,改名慈照寺,俗稱銀閣寺。銀閣寺是壹座精致的兩層閣樓:第壹層稱為心空殿,居住式樣,供坐禪修道之用;第二層稱為潮音閣,為禪宗佛堂,供奉著觀音菩薩。作為室町時代東山文化代表的銀閣寺,無論在京都或是在全日本的庭園建築藝術中,都享有盛名。銀閣寺是傳統居住和寺廟建築的結合體,與周圍的庭園景色相呼應,體現了它獨有的清凈和幽雅,與金閣寺的絢麗奢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清水寺 同樣位於東山山麓的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建於公元798年,由慈恩大師所建。現在的清水寺是1633年德川家康時代重修的。清水寺是壹座棟梁式寺院,其建築年代較金閣寺早,正殿建在懸崖邊,前半部分是懸空的“舞臺”,下面由139根高大圓木支撐,高達數十米。寺院建築精美,結構非常巧妙,未使用壹根釘子。清水寺中的音羽瀑布自寺旁山崖順流而下,流水清冽,終年不斷,被列為日本十大名水之首,清水寺之名也由此而來。據傳說瀑布泉水對疾病很有療效,寺中備有長柄水瓢供參觀者接水飲用。這座占地13萬平方米的寺院裏,曲徑通幽,綠樹成蔭。春秋兩季,這裏是觀賞櫻花和楓葉的好地方。 西本願寺 西本願寺是京都最大的寺院,宏偉壯麗,富麗堂皇,其建築保存著中國盛唐及宋元時代的風格。其中,被列為國寶的“唐門”,正面雕飾有唐代造型風格的獅子,側面雕刻著中國古代堯舜禪讓等故事。寺內的黑書院、白書院、招賢殿等處珍藏著許多中國古畫。 二條城 二條城是幕府將軍在京都的住所。內設豪華的房間,房間裏掛滿了書法繪畫作品,畫上鍍的金箔熠熠發光。穿過雕刻精美、裝飾華麗的巨大前門,是壹系列會見室。第壹間大廳飾以華美的繪畫,天花板用平頂鑲板裝飾。內部的大殿用來接待高級官員。這裏裝飾更精巧,花費也更大。走廊鋪設的是“鶯聲”地板,走在上面會發出黃鶯鳴叫般的聲響,以防外人侵入。 三十二間堂 三十二間堂於公元1164年由平清盛所建,壹度燒毀,後於1266年重建。三十二間堂的名稱是因正殿由32根立柱隔開而得名。在三十二間堂長約120米的正殿內,以正殿中央的壹尊千手觀音坐像為中心,1001尊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千手觀音立像沿兩側整整齊齊地壹字排開,金碧輝煌,氣勢奪人,這也是三十二間堂最聞名的地方。 嵐山 嵐山位於京都市西北,是觀賞櫻花、楓葉的地方,山麓有龜山公園。每到秋季,嵐山上的蒼松翠柏之中襯映著叢叢紅葉,給人以鮮艷、熱烈之感覺。周恩來總理年輕時曾留學日本,多次遊覽嵐山,並寫下《雨中嵐山——日本京都》的著名詩作。1979年4月在嵐山腳下大堰河畔的龜山公園內建成周恩來總理詩碑,詩碑以京都名石“鞍馬石”制成。碑上刻著詩的全文,以紀念周恩來總理為增進中日友誼所做的傑出貢獻。 京都“祭祀” 京都,這個模仿長安而設計的棋盤格都市裏,每壹處條坊巷弄,都有著千年的傳統。祭典也是京都這個文化古都的壹大特色,歷經千年歷史,傳承至今,成為京都人生活的壹部分。壹年四季***有葵祭、園祭、鞍馬火祭、七夕祭、時代祭等大小祭典,尤其更以園祭最為盛大,為日本三大祭典之壹。 葵祭 在古代提到祭典,就是指葵祭典。本稱為賀茂祭,起源於公元6世紀,後因舉行祭典時,會在牛馬上或貴族所乘坐的車子、信奉者的衣服上,以葵葉作裝飾,所以慢慢就改稱為葵祭。在京都三大祭中歷史最悠久,格調頗高雅。 園祭 夏日的京都最熱鬧的地方是園。從7月開始的壹個月裏,各種傳統祭祀、慶典活動不斷,這就是京都三大祭典之壹的“園祭”。這個祭典起源於公元869年,因為當時傳染病流行,為了企求神靈保佑驅除疾病而舉辦,並壹直流傳下來。過去的園曾經是風月場所,大量的歌伎、舞伎出沒於此,這裏的美食也是京都最地道、最美味的。 時代祭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為紀念平安奠都1100周年而創建平安神宮,並舉辦盛大的祭典。時代祭是將各時代的文物風俗以遊行表現出來。祭日為10月22日,這是根據桓武天皇進入平安京(京都)的日子而定的。當天在平安神宮舉行祭神儀式,將安置有神靈的“鳳輦的神幸列”,從神宮往京都皇宮的“安在所”前進。在這“神幸列”的“還禦”沿途,為了裝飾而有風俗行列隊伍出現。各種風俗行列的總人數約有2000人,行列的長度約有2千米,全程通過要費時約壹個半小時。
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