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我們總是容易看不上別人?

為什麽我們總是容易看不上別人?

上周許知遠事件在互聯網上掀起熱議,也掀起了壹波波站隊熱潮,捧的捧罵的罵,網友們仿佛找到了生活的宣泄口,鍵盤俠們壹遍遍義憤填膺的刷著自己的三觀。

然而,作為旁觀者,站隊、謾罵都不會使事件雙方的人產生內因上的轉變,就像我們曾無數次激烈的和父母表達自己的觀點,父母曾無數次苦口婆心的試圖“點醒”我們,最終卻都以彼此的沈默告終。

生活中,能像馬東這樣跨越年齡的禁錮,自由穿梭於60、 70、 80、 90的人實在是極個別的案例,大部分的人(不要只指責長輩,這裏也包括妳我他)都無法跳脫出自身成長的年代,所處的環境去思考問題,我們都困在自己的三觀裏,建立著不同的壁壘。

在開啟我們今天的討論之前,先來看幾組不同年代的人,在生活相處中發生的小故事吧。

爺孫輩| @張小白_Z

還記得大壹的時候,有壹年暑假回老家,穿了壹條肥大的破洞褲,那時候覺得自己潮爆了,過了幾天看到陽臺上收回來的褲子上多了針腳細致的補丁?正打算問問怎麽回事,卻聽見奶奶對爸爸說:“孩子好歹上大學了,多給點零花錢,妳瞧瞧褲子破了還在穿。”

我:“?”

父子輩| @香蕉香蕉芭樂

我晚上在朋友圈發美食,文字附註“深夜美食炸彈,沒錯,我在報復社會!”

然後,我爸私信我:別發反動言論,政治立場要永遠正確,要求我必須馬上刪掉。

兄弟姐妹輩| @董樹懶

我哥哥比我大8 歲,小時候他看壹個什麽兵人的動畫,還有四驅兄弟,就強迫我陪他在陽臺上擺小人,看著他玩小賽車?可是我完全不感興趣,我只想回去看我的百變小櫻。

不同的年齡層之間會出現不同的文化壁壘,有些詼諧搞笑,可有的卻讓人壓抑無力。

曾經聽無數的人說過,妳長期待在什麽環境裏,就會被環境同化為相似的人;可這種同化,真的是分個體的,這裏再來壹個小故事。

草3 心的身邊有壹位80後創業者,大概也是這句話的忠實信徒。她總渴望著公司能有著新鮮的血液,於是她招了90後,95後,甚至00後?可當她的工作環境,甚至生活環境到處都充斥著“小朋友”的時候,她發生了哪些改變呢?

她大概知道95後喜歡什麽了,她嘴上也常掛著新潮的詞匯,她穿著打扮也愈發年輕化;可是呢,她還是只看 TVB (笑)?對那些新潮的觀點、文化,還是興致缺缺甚至老幹部似的 diss ?

她始終無法真正的與那些小朋友產生***鳴,她們之間始終是存在壁壘的,因為她從未真的認可那些不符合她成長需求的認識和想法,自然再怎麽相處也只是更新外包裝,內核上依舊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為什麽會這樣呢?在這裏我們提供壹種可能,或許這壹切都是因為妳在不斷強化偏見。

說到強化偏見,歸根結底,我們接收外界信息時肆無忌憚的自主選擇的結果。

舉個例子,草3 心認識的很多80後,甚至90後都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有趣的最近有幸翻閱了某位友人很多年前的讀書筆記,發現他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摘抄所謂的金句,然後拼拼湊湊寫上自己的註解;恰巧那本書我也拜讀過,可當時的觀感和此時看到的友人的註解觀點似乎迥然不同。

而當我試圖和他討論為何會得出這些結論的時候,他竟然記不清那本書到底寫了什麽了?取而代之的,他僅僅記住了他筆記本上那些被他二次思考處理過的只言片語。

這就是人類認識和記憶中有趣的強化現象,選擇性的認同,然後片面的記憶。這裏的偏見,不是說這種認識壹定是錯誤的,而是說某種程度上,每個人的每壹種認識都是壹種偏見;當妳壹直強化妳的觀點、認識的時候,妳會給未來有壹天能夠自然的換位思考創造壁壘。當妳突然接收到壹個不符合自己常規認識的事物時,就算妳想去理解它們,也會發現搜刮完腦存儲能支持妳去理解的信息寥寥無幾。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妳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似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三觀的架構就越完善越系統,對信息的選擇性也就越強,從而更容易呈現出更堅實的文化壁壘。簡單的說就是,面對截然不同的認識和觀點,他們似乎就越難以發自內心的被說服,因為他們有著非常嚴謹且強大的知識體系去支撐他們現在的認識,常年累月的信息篩選本質上就是在強化“偏見”,草3 心在高知識分子家庭摸爬滾打了二十幾載,對此是深有體會了?

這也是直接決定著,為什麽有些人能自由突破次元壁,而有些人不能;有些人滿腹經綸卻格局窄小,有些人目不識丁卻擁有賢者的氣度;年紀小或許接收新事物的速度是快壹些,但是我們是人就壹樣無法逃脫壹些認識的本能,比如對信息的自主選擇性?在這壹點上,我們和年長的沒什麽不同,唯壹不同大概就是積累的時間長短鑄造了不同的壁壘厚度吧。

想打破人與人間的壁壘(代溝),就得從打破自己壹切固化的認識開始。過去的可以反思,未來從換壹種接收信息的模式開始,比如改變閱讀習慣,停止壹味的在別人的文字、言語裏意淫自己的故事,沈溺於那些自以為是的“虛幻”***鳴,盡可能去客觀的揣摩文本真正的意圖。就算看到自己暫時不認同的觀點和論據,也別壹味的否定,試圖去理解壹些異己者的邏輯,嘗試錄入與自身三觀不同的觀點;停止強化偏見,妳才會看到更多的可能。

在傳統的與長輩們的代溝裏,作為晚輩的我們應該明白:師不必強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父母的建議要聽,決定要自己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這是堅持自信的壹部分。

與此同時也不要忘記換位思考,切勿過分的膨脹和自負。人都是被教育而後成長的,不要當自己有幸在這個時代大量接收信息,成長了之後,就開始嫌棄還未開化的父母,任何建立壁壘或壹走了之的態度都是不負責任的,丟掉妳的自負和自私,用心溝通。

而作為長輩,最重要的壹點是走出慣性思維所營造的經驗值,嘗試去信任,信任妳的孩子,信任新興的文化;不要輕易的去否定,去排斥,也大可不必自怨自艾妳眼裏的好東西在流失,其實文化也是輪回,倘若真有寂滅的,也學會坦然接受。

但願有壹天,代表傳統的能不再苦大仇深,代表新潮的也不再膨脹傲慢。人和人之間能輕松的相互理解,Love&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