觴
1、羽觴出現於戰國時期,壹直延續使用至漢晉,其後逐漸消失。羽觴(觴音如「商」)是中國古代的壹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高足,考古界亦稱其為耳杯。
2、羽觴出現於戰國時期,壹直延續使用至漢晉,其後逐漸消失。張衡《西京賦》:「促中堂之狹坐,羽觴行而無算。」《漢書.孝成班婕姝》:「酌羽觴兮消憂」。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王羲之《蘭亭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3、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等,壹般百姓則用壹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準備的行令方式。
2. 古代的喝酒用的碗 用文言文怎麽說觥(gong):酒器,蓋作獸頭形。《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狀像壺。《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維以不永怙。”《禮記?禮器》:“廟堂之上,~尊在阼。”(阼:古代東面的臺階,迎客賓處)
尊:古代酒器(同樽)。《管子?中匡》:“公執爵,夫人執~,觴三行管子趨出。”元稹《有酒》詩:“有酒有酒香滿尊,居寧不飲開君顏?”
觴(shang):酒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顏延之《陶徵士誄》:“念昔宴私,舉~相海。”
鐘:酒器。班固《東都賦》:“於是庭實千品,旨酒萬~。”
盅:飲酒、喝茶用的沒有把的杯子。
鬥:盛酒器物,也叫羹鬥,有柄。《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鬥,以祈黃?(黃?:gou長壽。指老人。”《史記?項羽本紀》:“玉鬥壹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酌(zhuo):酒杯,酒。《楚辭?招魂》:“華~既陳,有瓊漿些。”《始得西山宴遊記》: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爵:古代酒器。《詩經?小雅?賓之初筵》:“酌彼康~,以奏爾時。”
白:古時罰酒用的酒杯。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者,浮以為大白。”(?:jiao把杯中酒喝幹。浮:罰)
角(jue):酒器。形狀像爵,上口無兩柱。《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
觶(zhi):壹種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禮記?禮器》:“尊者舉~,卑者舉角。”
壺:古代壹種盛糧食或酒漿的器皿。李白《月下獨酌》:“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杯杓(shao):飲酒用的器皿。也指飲酒。《史記?項羽本紀》:“張良人謝,曰:沛公不勝~~,不能辭。”
觚(gu):古代壹種盛酒的器具。長身細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論語?雍也》:“~不~,~哉!~哉!”《論衡?語增》:“傳語曰:文王飲酒千鐘,孔子百~。”又如“壹觚濁酒喜相逢”。
杯:現代仍然廣為使用的盛羹、水、酒、飲料等的器皿。杜甫《九日五首》詩之壹:“重陽獨酌~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3. 黃碗巧文言文翻譯原文
黃琬早而辯慧。祖父瓊,初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幾何。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譯文
黃琬從小就聰明,祖父黃瓊擔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發生日食。京城裏看不到那次日食情況,黃瓊把他聽到的情況告訴皇上,皇太後召見他問他日食的情況。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後的詢問但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描述。黃琬7歲,在旁邊,說:“為什麽不說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黃瓊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黃琬說的回答詔令,於是認為黃琬十分特別,十分喜愛他。
4. 《秦氏好古》的文言文文言:
壹富人酷嗜古董,而不辨真假。或偽以虞舜所造漆碗。周公撻伯禽之杖,與孔子杏壇所坐之席求售,各以千金得之。囊資既空,乃左執虞舜之碗,右持周公之杖,身披孔子之席,而行乞於市,曰:“求賜太公九府錢壹文。”
翻譯:
秦朝有個讀書人,好古成癬,無論價格多麽昂貴的古物,都要買下收藏。壹天,有人卷著壹領破席登門,誇耀說:“當年魯哀公設席賜坐詢問孔子政事,我拿來的正是孔子所坐過的那張席子。”秦氏便用靠近外城的田地換下這領破席。過了幾天,又有壹人拿了根拐杖來賣給他,宣稱:“這是周文王的祖父太王為躲避狄人侵犯,率眾離開時所持的手杖。”論起年代,比孔子坐過的席還要早幾百年。秦氏把家中的錢財盡數付出。幾天後,又有人端著只破碗對他說:“先生得到的席和杖,並不算古,請看這只碗,是夏桀時造的,比周古老得多了。”秦氏以為這下可得到了曠世稀有的古物了,於是讓出自己所居住的宅院,買下這只碗,沿街乞討,還不停地叫著:“列位供養衣食的父老鄉親,誰有姜大公的九府古錢,
5. 文言文 秦士原文:秦士有好古物者,價雖貴,必購之.
壹日,有人持敗席壹扇,踵門而告曰:
秦士大愜,以為古,遂以負郭之田易之.
"昔魯哀公命席以問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也."
逾時,又有持枯竹壹枝,告之曰: "孔子之席,去今未遠,而子以田售.吾此杖乃太王避狄①,杖策去分阝所操之棰③也,蓋先孔子又數百年矣,子何以償我 "秦士大喜,因傾家資悉與之.
既而又有持朽漆碗壹只,曰:"席與杖皆周時物,固未為古也.此碗乃舜造漆器時作,蓋又遠於周矣,子何以償我 "秦士愈以為遠,遂虛所居之宅以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舍資用盡去,致無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終未忍舍三器.於是披哀公之席,持太王之杖,執舜所作之碗,行乞於市,曰:"那個衣飲父母,有太公九府錢④",乞我壹文!"聞者噴飯.
秦士好古
有個姓秦的士人好古物成癮,即使價格再高他也要千方百計地買回家來。有人也就投其
所好,專門鉆他這個空子,讓他吃虧不少。
壹天,壹個人扯著壹塊爛席片來見他,說是以前魯哀公向孔子問政時賜孔子的座席。秦
士心中大喜,認為這是難得的古物,就以諸多良田作價買了下來。
過了些時候,又有壹個人手持壹把古杖找上門來,說:“這是以前太王為避夷狄之亂杖
策離開豳地時所持的杖棰,比孔子所坐的席子還要早幾百年呢!如此古物,您該出什麽價
錢?”秦士就傾盡家中資財買了下來。
沒過多久,又有壹個人手捧壹只朽爛的木碗來兜售,對秦士說:“您買的席和杖,都算
不上古物。我的這只木碗是夏桀所造,比周朝古遠多啦。”秦士沒想到竟能遇到如此古物,
就把正住著的宅院作價買下了這只木碗。
秦士三件古物到手,卻落得田資用盡,無衣無食,然而好古之心卻使他始終不忍丟棄古
物。於是,秦士就披上“哀公之席”,拿著“太王之杖”,捧著“夏桀之碗”,沿街乞討,
糊口度日,口中還不時地喊著:
“衣食父母們啊,您若有太公時的九府錢,就行行好,給我壹文吧。”
6. 求幾篇描述寫美食的古文1.聞子由瘦
宋·蘇軾
土人頓頓食薯芋,
薦以薰鼠燒蝙蝠。
初聞蜜唧嘗嘔吐,
稍近蛤蟆緣習俗。
2.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3.惠州壹絕
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4.老饕賦
宋·蘇軾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潔,火惡陳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而薪惡勞。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嘗項上之壹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顏如李桃。彈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雲璈。命仙人之萼綠華,舞古曲之郁輪袍。引南海之玻黎,酌涼州之蒲萄。願先生之耆壽,分余瀝於兩髦。候紅潮於玉頰,驚暖響於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獨之長繰。閔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當膏。倒壹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瓊艘。各眼灩於秋水,鹹骨醉於春醪。美人告去已而雲散,先生方兀然而禪逃。響松風於蟹眼,浮雪花於兔毫。先生壹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5.菜羹賦
宋·蘇軾
東坡先生蔔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
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蓋易具而可常享,乃為之賦,辭曰:
嗟余生之褊迫,如脫兔其何因。殷詩腸之轉雷,聊禦餓而食陳。無芻豢以適口,荷鄰蔬之見分。汲幽泉以揉濯,搏露葉與瓊根。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
湯蒙蒙如松風,投糝豆而諧勻。覆陶甌之穹崇,謝攪觸之煩勤。屏醯醬之厚味,卻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壯而力均。滃嘈雜而麋潰,信凈美而甘分。登盤盂而薦之,具匕箸而晨飧。助生肥於玉池,與吾鼎其齊珍。鄙易牙之效技,超傅說而策勛。沮彭屍之爽惑,調竈鬼之嫌嗔。嗟丘嫂其自隘,陋樂羊而匪人。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計余食之幾何,固無患於長貧。忘口腹之為累,以不殺而成仁。竊比予於誰歟?葛天氏之遺民。
6.初到黃州
宋·蘇軾
自笑平生為口忙,
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
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
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
尚費官家壓酒囊。
7.豬肉頌
宋·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
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