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岐山哨子面
岐山臊子面,在陜西以其經濟可回而深受顧客的青睞,在關中農村為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待客主食。它主要有三大特點,壹是從湯的味道上講是酸、辣、香;二是從加工的面條上講是薄、筋光;三是從食用的整體上講是煎、稀、旺。臊子的制作過程:岐山臊子面始於周代,制作時以大肉“臊子”加黃花、木耳、豆腐、海帶及鮮味的底菜、漂菜烹湯澆面而成。
由於其制法獨特,味道鮮美,飲譽並在關中大地和甘肅隴東地區流傳。在西安、寶雞無論是夜市小吃,還是門面店堂,隨處可見岐山臊子面的招牌,可見其影響。
2、岐山搟面皮
岐山搟面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具有筋鬥、柔軟、涼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點,是西北較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之壹。其面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涼爽可口。如今是關中西府的重要名吃。
3、哨子肉夾饃
這種肉夾饃還有個故事,相傳周文王時期,在岐山原下渭河畔,常有壹條大蛟龍出沒,傷害百姓。文王得知後,便下令除掉了禍害百姓的蛟龍。
據傳說,蛟龍的肉味道鮮美,吃了可以驅惡除邪,延年益壽。於是,文王叫人將蛟龍剁成許多小塊,分給眾人食之。吃了蛟龍肉,部落從此繁衍生息旺盛,人們體格健壯,使部落逐漸壯大了起來。從此,人們沿用這壹生活習慣,將肉食剁成小塊,燒炒而食,以求四季平安,興旺發達。後人通過長期的烹調實踐總結,將這種肉丁做成的膳食品稱作臊子。
它不僅味道鮮美獨特,不腥不膩,既可以獨立膳用,也可將臊子肉夾到燒餅裏吃,又酸又辣又香,臊子肉能存放數月都不會變質。與岐山臊子面搭配食用更佳,津津有味。推薦岐面傳岐。
4、臘驢肉
臘驢肉,又叫鹵驢肉、五香驢肉、臘香驢肉,是寶雞鳳翔縣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其中的臘錢肉,以奇特味美而馳名全國,榮獲國家優質產品稱號。
臘驢肉是由商周時代宮廷內“膳用六牲”演變發展而來,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鳳翔的秦川牛、關中驢較有名氣。常言道:“驢肉不多,全憑證個爪爪。”這裏說的可不是驢蹄子,而指的是4條驢腿子。臘驢腿肉就是4個大腿上的幾塊好肉,在明清時期以鳳翔城關鐵溝村所產的最為上品,人們食後贊其為“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
5、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是流傳於陜西省西府地區(即今天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地方傳統風味的名小吃,其饃采用獨特工藝加調味料烙成,厚過寸,鍋形,敲之有聲,俗稱“鍋盔”,對火候、口感要求嚴格,色金黃,外脆內韌,嚼之勁道麥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葉;豆花用品質上乘的黃豆土法做成,鮮嫩爽滑,煮而不散。豆花泡饃在寶雞壹帶非常流行 。近年來豆花泡饃發展迅速,已經遍及陜西乃至陜西以外的許多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