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表達了作者對於農夫辛勤勞作的贊美之情,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於農夫的同情。
全詩***四句,內容簡練,意境深遠。這首詩以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敬意和對勞動的贊美之情。
全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直接描繪了農民在正午時分辛勤勞作的場景。這裏的鋤禾指的是農民用鋤頭翻耕土地,為播種做準備。而日當午則表示此時正值烈日當空,陽光熾熱的時刻。這句詩以簡潔的文字勾勒出壹幅生動的畫面,使讀者仿佛置身於那炎炎夏日的田間地頭,感受到農民們辛勤勞作的身影。
汗滴禾下土,進壹步描繪了農民在勞作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汗水從他們的額頭滴落,滋潤著腳下的土地。這裏的禾指的是莊稼,如稻、麥等。這句詩通過汗滴禾下土的形象描繪,展現了農民們勤勞樸實的品質,同時也傳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敬意。
誰知盤中餐,將視線從田間地頭的勞作場景轉向了餐桌上的美食。這裏的盤指的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如碗、盤等;餐則是指人們吃的食物。這句詩以設問的方式,引導讀者思考盤中餐的來源,從而引發對農民辛勤勞作的感慨。
粒粒皆辛苦,是對前文設問的回答,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農民辛勤勞作的贊美之情,同時也提醒人們要珍惜糧食,感恩農民的付出。這裏的粒粒形象地指代了盤中的每壹粒糧食,而辛苦則強調了這些糧食背後的辛勤勞作。
白居易寫作特點:
1、平易近人的語言風格:白居易的詩歌語言通俗易懂,不拘泥於古典詩詞的格律和韻律,更註重表達情感和思想。他善於運用日常生活中的俚語、諺語和口語,使詩歌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具有很強的親和力。這種平易近人的語言風格使得白居易的詩歌在當時廣受歡迎,成為了民間傳唱的佳作。
2、反映社會現實的創作主題:白居易關註民生,關心國家大事,他的詩歌作品多以揭示社會現實為主題。他通過描繪各種社會現象,如官場腐敗、民生疾苦等,表達了對時局的憂慮和對社會的關註。這種關註社會現實的創作主題使得白居易的詩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3、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中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如比喻、象征、諷刺等,使他的詩歌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他還善於運用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和節奏感。此外,白居易還擅長運用寓言、傳說等敘事手法,使詩歌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這些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白居易的詩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