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裏拉松茸:松茸(TricholomaMatsutake)因其生長在松、櫟林地,菌蕾期狀如鹿茸而得此名。亦稱松蕈、杉蕈、合菌、臺菌、松口蘑等,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是壹種與松樹、櫟樹及杉樹植物根***生的菌根真菌,對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通常生長在海拔2000?4000米之間的雲南松、高山松、灰背櫟、黃背櫟、長穗高山櫟或松、櫟混交林中,發生期為6?10月。松茸,富含維生素B1和B2,含多種氨基酸和人體必需的鋅、鎂等微量元素,粗脂肪含量低,具有多種生理功能,並可增強人體免疫力、生精益氣、理氣化痰、延緩衰老、防癌治癌、防治糖尿病等。
香格裏拉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壹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面,與我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吃糌粑時,碗裏放上壹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面壓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裏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裏送。藏族群眾吃飯壹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琵琶肉
琵琶肉為中甸藏區壹種用傳統腌制方法制作而成的肉品。具體方法是豬屠宰後將其內臟和骨頭取出,保留完整軀體。待其稍涼後,撒入花椒面、草果面、食鹽等佐料及白酒,輕輕搓揉後,將其開口縫合,在縫線部塗敷上水或香油調好的竈灰,並用木塞或玉米芯把豬鼻塞嚴,以防蟲蛀。然後用石板或木板壓上晾幹,幹後形似琵琶,故名琵琶肉。琵琶肉的制作歷史悠久,保存時間長,若不切開,三、四年不變味。琵琶肉肉色透明,色鮮味香,風味獨特,是迪慶藏族、彜族等待客及家用的上等佳肴。
迪慶坨坨肉
因其每坨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坨坨肉是迪慶彜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將豬肉或羊、牛肉砍好,用冷水煮熟,不放任何佐料,包括鹽。
香格裏拉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制作時簡單方便:先用土茶倒入茶筒,加入酥油、鹽和精制和香料,用攪捧上下反復攪打成水乳交融狀,即可斟用。飲之,色香味美,回味無窮。在藏族的飲食結構中飲用酥油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族家庭裏壹天至少要飲三次茶,有的甚至多達十幾次。酥油茶既能產生很大的熱量,喝後可禦寒,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許多沒有喝過酥油茶的人,第壹次品嘗會覺得異味難當,而咬咬牙喝過幾次之後,便會真切地品味其流香。
藥膳菜肴
迪慶生產大量野生藥材,因而有許多強身療病的傳統藥膳菜肴。如蟲草雞、藥膳火鍋、天麻燉豬肝、當歸煮羊肉等等,形成迪慶食文化的壹個重要內容。尤其以藥膳火鍋為佳,那味道和藥效均非常獨特,不妨壹嘗。
野菜
迪慶境內出產許多野菜,最有名的有竹葉菜、龍爪菜、竹筍等。它們均產於高山密林,絕對原汁原味。常吃這些野菜對肥胖癥、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有明顯治療。
中甸高原魚
中甸高原魚又名面魚、細鱗魚、馬魚。主要分布於中甸海拔3100?3400米的碧塔海、屬都海和納帕海等高原湖泊中。中甸高原魚分中甸重唇魚和屬都裂腹魚兩種,均為中甸高原特有的鯉科淡水湖泊魚類。中甸重唇魚體型長,多為圓簡形或略側扁,口下位,須壹對,咽齒兩行,幾乎無鱗,肛門和臀鰭基部兩側各有壹行鱗。屬都裂腹魚頗似中甸重唇魚,但須有兩對,咽齒三行,體被細鱗,在兩側大鱗中間腹面有壹條裂縫,故名屬都裂腹魚。
奶渣
奶渣與酥油相伴而生,從牛奶中提制而成。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極強的消化作用,用酥油煎奶渣加紅糖而成的煎奶渣是藏家人待客常用的壹道菜。
酸奶
酸奶是中甸藏族家裏特有的壹種奶制品,藏語叫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制作的。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有助消化、止渴等作用,最適合老人和小孩食用。若經常食用酸奶更有延年益壽之功效,可謂藏家的長壽食品。
蕎粑粑
蕎粑粑---迪慶地區的彜族、傈僳族都栽苦蕎和甜蕎,並以此為主食之壹。做蕎粑粑時,用開水與苦蕎面和拌,捏成餅狀放入水中煮,熟後蘸蜂蜜而食,細軟而無苦味,清涼潤腸,是人見人愛的藥用食品。甜蕎面則用水和稀,在鍋內攤餅,翻動幾次,即可食用。
更多關於雲南迪慶有什麽好吃的美食,進入:/ask/81d1ef161573192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