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崔容桂來自河北青縣,30多年前在塘沽飲食服務公司工作。在軍隊服役20年後,她的丈夫調到了港務局。那時候,他們唱著革命歌曲,快樂地生活和工作,但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歲月裏,他們為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價。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三槐路向陽樓社區,聽崔奶奶回憶過去那些難忘的歲月,細細品味今天的精彩生活。
三年前我買了壹臺縫紉機。
崔奶奶家裏最顯眼的位置放著壹臺舊縫紉機,上面用壹塊布小心翼翼地遮住了灰塵。“這臺縫紉機有故事。幾天前搬家時,我的孩子讓我把它當廢品賣掉。我強烈反對。我還在為這件事和他們爭論呢!”
“俗話說:新老大,老老二,縫縫補補是老三。為了給孩子們穿得體面,有壹臺縫紉機該多好啊!當時壹臺縫紉機的價格超過100元!我們也不能為了買壹臺縫紉機而耽誤壹家老小的生活。”崔奶奶感慨地說:“當時為了方便早班,餐飲公司給每人發了壹張早餐定量餐券。當時,2分錢可以買壹個水果,5分錢可以買壹個烤餅,外加糧票。我們部門有六名員工,有時我們會聚在壹起吃早餐,玩得很開心。有壹天我突發奇想,這讓我未來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天天吃這錢太可惜了!有壹天,我和另外兩個同事約定,以後早餐自己帶饅頭,把相應數量的早餐券換成錢,放在單位的吊籃裏,看能省多少錢。三年後的壹天,我們實際上每人節省了65,438+000元,這是三年的早餐賺來的!有紀念意義的東西壹定要買。後來,我的兩個同事用這筆‘額外’的錢買了手表或補貼家用,我毫不猶豫地用這筆錢買了這臺上海牌縫紉機,”崔奶奶自豪地告訴我們。
想吃肉包子肉餃子更是奢望。
“20世紀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讓整個國家都為吃飯發愁。當時,每人每月分配的食物量是根據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確定的。因此,糧票、面票,甚至還有糖、雞蛋、牛奶、肥皂、芝麻醬、糖果、棉花等。必須憑票供應。”
“必須計劃好每個月的支出,粗糧和面米搭配,以粥為主,現在大蒜和花菜,然後稱為精細蔬菜,買壹些大蒜甚至改善生活。逢年過節,餃子餡裏會摻入粉條、面筋、水果等。,而且連雞蛋都不願放過。想吃肉包子和肉餃子簡直是奢侈。”
“那時候,我最怕家裏的人過來。每個人都餓了。我家鄉的人特別能吃,煮了半鍋粥,壹家人聚在壹起招待客人。如果妳想吃壹次魚,或者拿壹把瓜子和花生,妳只能等到有供應的時候,妳必須排隊憑票供應。如果妳買的花生和瓜子是炒黑的,妳根本挑不出毛病。妳只會把它們當作珍寶收藏起來,等著過年。”
最珍貴的東西是糧票,其次是錢。
“可以說,在糧食極度匱乏的日子裏,最珍貴的是糧票,其次才是錢。妳可以用糧票換錢,但用錢很難買到糧票。那時我的孩子也很有知識,從不關註食物,但糧票不重。隨著體力活動的增加和年齡的增長,他們經常在壹鍋粥中加入更多的水來應對生活。”
“有時候會在自己家裏偷偷養雞,給孩子增加營養。現在的生活,我不知道為什麽,我不喜歡很多東西。有壹次,我看到在餐館裏吃不完的東西被倒進了汙水桶。我非常心痛,告誡孩子們盡量多吃菜,千萬不要浪費。”說到這裏,老人用手整理了壹下床單上積攢的糧票和壹些票子,他激動不已。老人說,讓家裏的孩子經常拿出來壹起數壹數、回憶壹下過去的日子,也很有教育意義。
攜帶95萬元現金買房
采訪結束時,陪同他來到三槐路街道向陽樓居委會的韓主任告訴我們壹件事:“老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身體也硬朗了,但有壹次差點把我們嚇死。那是去年,老人用普通塑料袋,包著95萬元拆遷補償款,獨自前往5公裏外的售樓中心買房。當時,售樓處的工作人員都非常驚訝。老人說,我壹生中從未見過這麽多錢。這次我必須把它背在背上,這樣才有安全感!”老人笑得像個孩子。
過去的歲月轉瞬即逝。從1978到200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年。每個人的生活就像崔老人的生活壹樣,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