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怎樣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體

怎樣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體

吸引幼兒積極參與環境創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但我們遺憾地看到,在許多環境創設中教師是獨裁者,幼兒只是壹旁的觀望者和欣賞者。教師拒絕幼兒的參與熱情,試想如果幼兒的參與和創作熱情經常被扼殺,那麽我們的孩子會變成什麽樣子呢?死氣沈沈、毫無主見、動手動腦能力的逐漸喪失……不是危言聳聽,對於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孩子來說,教師的壹言壹行都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那麽如何吸引幼兒積極參與環境創設呢?陳鶴琴先生指出“室內布置應以兒童成績為主,兒童畫的圖畫,剪的剪貼,做的紙工、泥工、木工和其他手工,都應該陳列出來,這樣可以鼓勵兒童”。〔2〕“陳列出來作業,不壹定是壹班中最好的,應該將兒童成績分別布置出來,使兒童可以得到自我比賽的機會。”〔3〕在陳鶴琴看來,用兒童的成績來布置環境,不僅豐富了環境內容,還可以激勵兒童相互學習和競爭。

今年上半年我班準備創設和春天有關的主題墻,主題的活動內容有故事《春雨的秘密》、《牽牛花和泥巴墻》、手工、繪畫等。創設環境前我們組織幼兒進行了壹個討論活動,討論中幼兒得知老師準備和大家壹起創作主題墻,現在征求他們的意見,主題墻上應該布置些什麽東西?怎麽布置?討論中幼兒積極動腦、踴躍發言,提出了不少的想法和建議。教師壹壹給予了肯定,盡管其中有些想法建議不太合理,但我們沒有加以否定,因為那樣做的話會在無形中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創作積極性,我們決定在實際操作中讓幼兒自己認識問題,從而加深印象。首先根據大家的建議把故事《春雨的秘密》、《牽牛花和泥巴墻》的內容搬到主題墻上,孩子們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有的用彩筆畫起了小雨點,有的用橡皮泥捏起了小雨點,還有的用剪刀剪出了各種各樣的小雨點。手工折花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經過他們的創作和發揮,牽牛花有了各種顏色和形狀,就連籬笆墻也變成了五顏六色的。在老師的協助下,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作品貼到了墻上,轉眼間壹面色彩斑斕的主題墻就呈現在了我們眼前,孩子們滿足地欣賞著自己的作品,從他們的眼中我看到自豪感和成就感。為了進壹步激發孩子們的創作靈感,我又詢問孩子們還有哪些東西可以貼到春天的主題墻上,孩子們有的用皺紋紙做了壹朵桃花貼到墻上,有的用紙折了壹只小鳥送到主題墻上的大樹上,還有的在主題墻上畫了幾只小蝌蚪、幾只蝴蝶、幾只蜜蜂……就這樣壹面主題墻被大家布置得滿滿的。

壹面主題墻如果單靠老師壹個人來實施,不但工作量大,時間消耗長,而且因為老師忙於布置主題墻,不會組織幼兒進行活動,孩子們能做的就是盲目等待與觀望,從而形成了幼兒活動時間的隱形浪費。教師和幼兒***同進行環境創設,不僅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同時也鍛煉了幼兒的動腦動手能力,壹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顯然聰明的老師都知道選擇哪種做法。通過師幼合作、吸引幼兒積極參與環境創設這種方式,幼兒不僅發揮了自身的主體性,而且是在進行實際的學習和操作,這樣環境創設就不僅僅是壹個目標,而是幼兒的學習機會和鍛煉過程,在這壹過程中,教師不必組織專門的教學活動就可以使幼兒得到某些方面能力的發展。

充分利用環境,推動幼兒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1.教師在環境創設中要給予幼兒壹定的指導,才能夠讓幼兒與環境發生充分的作用

教師在環境創設中做到了以幼兒為主體,充分尊重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和需要,積極引導幼兒參與環境創設,這樣是不是就挖掘了環境的教育作用呢?其實不然,我們要把靜止不動的環境陳設變成幼兒的學習夥伴,形成環境和幼兒間的互動,這才完全挖掘了環境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家園互動活動中,幾個巧手媽媽編織了壹些小毛衣、毛褲、帽子、鞋子……,老師把這些編織物掛在了活動室顯眼的地方。按照預定的活動目標,老師猜想幼兒看到這些東西,肯定會猜測是不是自己的媽媽編織的,從而引出交流討論:我的媽媽手真巧,我的媽媽真能幹,激發對媽媽的崇拜、熱愛之情。可是壹整天下來,只有幾個孩子跑過來看看,並沒有更多的孩子對媽媽們的作品感興趣,更別談提問、交流了。這個案例中,教師在環境創設前沒有和幼兒有任何的溝通交流,在環境創設後沒有給予幼兒任何的指導和提醒,致使環境成為壹種擺設,沒有達到預設的環境教育目標。如果老師在活動前就和幼兒進行談話,讓幼兒知道老師請他們的媽媽編織衣物,並且還要把這些衣物展示在活動室內。通過談話,幼兒在心理上形成了壹種期待感,這種期待感會壹直延續到環境的完成,隨之而來的新鮮和好奇會引導幼兒進行下壹個由環境而引發的交流討論活動。由此我們看出,教師在環境創設中要給予幼兒壹定的指導,才能夠讓幼兒與環境發生充分的作用。

2.環境陳設要有利於引導幼兒活動

(1)不要讓環境陳設成為幼兒活動的絆腳石

環境創設決不僅僅是幼兒和教師興致所至的擺放和羅列,它需要教師有運籌帷幄的思考和統攬全局的能力。環境布置能不能讓幼兒深入而又有序地進行活動,幼兒能不能在活動中放開手腳、不受環境陳設的限制,這些問題在環境創設前教師就要做到胸有成竹,盡量不要在幼兒和環境進行互動時才發現問題給予補救,從而影響了幼兒的活動興趣和效果。例如老師在布置區角遊戲“動物天地”環境時,在“動物天地”門口貼上了四雙小腳印,這就意味著只能有四個小朋友進入到“動物天地”裏面遊戲。當四雙小腳印上放滿了四雙小鞋子以後,軒軒也想進去玩,可是他知道自己的鞋子沒地方放了,所以軒軒只好在“動物天地”門口觀望、徘徊,始終沒有進去。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老師設計小腳印的出發點是為了增加遊戲環境的趣味性,她可能沒有考慮到小腳印會成為限制幼兒活動的“罪魁禍首”。幼兒進行遊戲時必須遵守壹定的遊戲規則,這些規則有的是老師通過的語言告知幼兒的,還有的則體現在遊戲環境的布置中。這樣就要求老師在環境創設前就未雨綢繆,充分考慮幼兒遊戲時出現的各種和環境陳設有關的矛盾和沖突,環境陳設力求做到既美觀又合理,既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又能引發幼兒投入地進行遊戲活動。只有這樣,環境創設才能在幼兒活動中發揮積極的教育作用。還是那句話,環境創設要緊緊圍繞幼兒的真實需求展開,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創設的主體。

(2)環境創設的空間和時間要有利於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幼兒園遊戲環境應該按照壹定的方法和時間階段陳設出來,比如在陳設區角遊戲環境時,如果把比較熱鬧的角色遊戲“美食天地”和比較安靜的益智遊戲陳設在壹起,勢必會造成遊戲間幼兒的相互影響。益智區的幼兒無法專註進行益智活動,在“美食”的誘惑下,他們很快就會放棄益智遊戲,加入“美食天地”的遊戲活動,這樣又會打破“美食天地”的人數規則,從而影響“美食天地”的遊戲效果,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如果老師在環境創設之初考慮到這點,將熱鬧的“美食天地”和同樣熱鬧的“美美發廊”陳設在壹起,那麽遊戲中不但不存在相互影響,而且還能促進這兩個遊戲間的互動,“美食天地”的孩子在品嘗過美食以後,可以到“美美發廊”做個漂亮的發型。同樣“美美發廊”的幼兒也可以在做完發型以後到“美食天地”品嘗美食。不但如此,諸如此類的遊戲環境都可以陳設在壹起,這樣就會促進遊戲之間、幼兒之間的互動。由此可見,教師通過遊戲環境空間上的合理陳設可以提高遊戲的教育作用。

有不少老師有這樣的感慨,幼兒對她們辛苦創設出來的遊戲環境不感興趣,這裏面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環境陳設不夠美觀,不能吸引幼兒的眼球;還有的是因為遊戲項目本身就不能吸引幼兒;但是還有壹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原因,那就是遊戲環境陳設在時間上的壹成不變,教師沒有隨著時間階段的變化而更換各種遊戲環境。例如遊戲“玩具超市”連續陳列了壹周,孩子們連續玩了壹周,等到第二周老師再將“玩具超市”陳列出來,妳說孩子們還會對它感興趣嗎?就象每天都吃同樣的菜,胃口都沒了,當然就不願意再吃了。如果我們把各種遊戲羅列出來,統籌規劃、制定出壹個計劃,每天都能布置出不同的遊戲環境,將各種類型的遊戲全面而又不雷同地穿插於每壹周的每壹天,不斷更換花樣,不斷給孩子以新鮮感,那麽孩子的活動興趣又怎麽會消失呢?教師在環境創設中不但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還要靈活機動地從空間和時間上加以考慮,力求環境創設更加有利於引導幼兒的活動,更加有利於促進幼兒和環境之間、幼兒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從而達到我們預想的環境創設對幼兒的教育目標。

如果說幼兒教育是壹扇大門,那麽環境創設就是壹把重要的鑰匙,我們只有把幼兒當成幼兒教育的真正主人,才能用環境創設這把鑰匙去開啟幼兒教育的新天地,收獲意想不到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