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地處亞熱帶高原山區,獨特的氣候為各類動植物(包括家養和野生)的生長提供了最佳條件。這些大自然慷慨賜予的動植物為各族人民生存和創造飲食文化提供了原料,從而形成了貴州許多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飲食習俗。
貴州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以辛辣食物、酸味食物和茶文化為特色。貴州人不怕吃辣:鹽是壹切味道的根源,沒有鹽就沒有味道。由於貴州歷史上缺鹽,“米鬥鹽斤”的時代環境,使得辣椒成為貴州美食中的百味之主。在長期的辣味實踐中,貴州各民族創造了種類繁多的辣椒制品和壹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的有:幹辣椒、湖辣椒面、巴贊辣椒、紅油辣椒、壞辣椒、陰辣椒、胖辣椒和_辣椒。貴州人愛吃辣,常被解釋為“三天壹晴”,濕度太高,所以用辣椒來禦寒防潮。這當然是原因之壹,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貴州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合辣椒生長,而富有創造力的貴州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采割和食用辣椒的實踐中,賦予了辣椒更豐富、更具魅力的飲食文化內涵,使這種原產於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漿果在貴州高原顯得更加絢麗多彩。
辣椒的營養和特點辣椒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和B、辛辣色素等,可以增進食欲、健脾活血。它可以用於美容養顏,而且現代科學證明,多吃辣椒還可以預防癌癥。
貴州民間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就掉。”。“摸魚”意味著無力地行走,但會摔倒。可見,酸在貴州民間飲食習俗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的生活實踐使他們創造了多種制酸技術,許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味的菜肴都是用酸制作的。
貴州少數民族飲食中的酸可分為兩類:壹是用作飲料和調味品的酸(不包括市售的酸醋),稱為酸湯;另壹種是指酸味食物。酸湯:有米湯酸湯、番茄醬和魚露四種。它的材料、制作、味道和風格都不同。
牛肉別肉:這是居住在黎平、從江和榕江縣的侗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美食。“牛鱉”是侗語和漢字意譯的結合體,是指牛胃和小腸中未消化的草料擠出的汁液。屠宰牛時,剖腹後取出胃和小腸中的草料,壓榨過濾後,得到壹種灰綠色的汁液,然後加入少量苦味的膽汁,用適量植物油下鍋煮沸,使牛肉呈黃綠色,香味濃郁,略帶苦味,是烹飪牛肉菜肴的專用調料。
牛裏脊用牛肉火腿或牛肚(也叫牛肚)洗凈,切絲或切碎,與牛肚壹起切片,油炸或煮熟,放在盤子上,加入蔥花、蒜泥、姜末、陳皮、蘿蔔、辣椒面、鹽等。,最後倒入精制的牛裏脊肉並混合均勻,從而形成美味和芳香的民族風味菜肴。
牛的胃液經酸化精制後提取的香精香味濃郁,是人工合成不了的“液體味精”,可用於健身和治療疾病。它具有滋養潤肺、清火提神的功效,因此被稱為“百草”。
此外,黔東南侗族種植糯米的歷史悠久,特別是以生產優質香糯而聞名的南部侗族地區。
由於香糯米多生長在高山稻田中,土壤、水質、氣溫的特殊性決定了他人可用作農家肥,因此是壹種無汙染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具有儲存方便、熱帶方便、經濟實惠的特點。
“食文化”是中國最大的文化;;吃飯的核心是“品質”和“格調”。食用品質包括(1)原料品質,(2)加工工藝品質,(3)成型後的品質(色、香、味、美、形)。飲食風格,狹義地說,飲食氛圍、習俗、環境和空間;廣義是吃的文化。
吃的目的和作用:(1)原始吃是為了維持生命,滿足饑餓和溫飽;(2)現代飲食是為了提高生命的質量、健康、美麗、智力和壽命。(3)吃飯的過程要快樂健康!
隨著人類和自然社會的發展,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也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壹些負面影響。例如,人們食用添加劑、生長促進劑和其他元素,餵養牲畜和家禽,用工業肥料種植作物等。,這導致許多兒童性早熟並患有肥胖癥。這也讓人們意識到回歸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現在農村地區的人們喜歡吃用熟飼料餵養的未受汙染的魚和豬肉。因此,綠色食品的開發和利用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大勢所趨,這是由於人們的消費心理和身體健康的需要。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從吃飽吃好到菜品豐富、營養健康、長壽益智、美容養顏。環保、自然健康,壹切都要自然和諧,壹切都有益於“身心健康”,在飲食和烹飪技術上更要註重過程。“原料天然,工藝精湛,材料制成,您可以愉快地享受它們”。烹飪技術越來越現代化。除了技術工藝,我們還應該談談科學調配和加工配伍禁忌。菜肴除了色、香、味、美、形外,還應講營養、健康、衛生和標準化。
在21世紀和現代工業文明時代,人們是否應該認真反思飲食與我們的生活質量、我們身體的健康成長和生活質量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人類是在進化還是在退化?“西式快餐”和壹些菜肴通過煎、炸、炒、炸和炸來烹飪是不科學的。在烹飪過程中,特別是壹些薄水果,其營養成分和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受到嚴重破壞,使菜肴的營養遭到破壞或損失,除了味道和美感外,沒有什麽營養和健康。許多國內外遊客來黔東南旅遊觀光,只是為了追求自然,回歸自然,回歸自然。
然而,貴州菜,尤其是壹些少數民族菜肴,是壹種簡單自然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技術,可以保存菜肴的營養並促進飲食的健康。飲食與健康: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壹切都應該辯證地餵養,根據當地情況、具體目標和具體供應量身定制;在保健和飲食文化方面,道教崇尚自然,主張多吃山珍野果;儒家講仁義、互補、陰陽調和、彌補不足、互相關心和幫助;佛教提倡素食修養身心,胸懷寬廣。
貴州的少數民族是這個習俗,有許多歌舞,許多人壹起愉快地享受它,所有這些都有益於“身心健康。”返璞歸真是21世紀發展的壹大趨勢和潮流,而歷史悠久、文化獨特的貴州美食也始終遵循著這壹修養。制作美食,創造健康,分享快樂。現在,特別是壹些大城市的白領和高薪階層正在追求健康、營養、美容和智能等消費時尚和美食生活。貴州黔菜營養豐富、烹飪工藝簡單、吃法獨特,具有“返璞歸真、返璞歸真”等特點。所以我也叫“貴州黔菜”“黔菜”,有兩個意思。“壹是代表了貴州的民族特產;其次,它代表了現代貴族生活和時尚潮流。有很多暗示和意圖?
“藥食同源”,醫學經典中有雲:“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情補。”我們談論的是我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在我們日常的餐桌上,在日常的“喝、吃、起、住”中。烹飪和飲食都要樹立“科學養生觀”。來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侗族是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貴州省人口最多,在古代文獻中被稱為“羅越”“遼”“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它生產“香河糯”(被稱為“糯米之王”)、“稻鯉”、油茶和杉樹,並擅長編織侗族織錦。鼓樓和“於風橋”是其獨特精美的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
貴州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體系,大致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雜(飲食結構)、酸(口味愛好)、喜(宴席氣氛)。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首先,我來和大家聊聊壹雜:壹雜是雜的食物來源。
在大多數侗族地區,有四次日食,兩餐兩茶。水稻是稻米的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的種類很多,有紅糯米、黑糯米、白糯米、禿糯米和幹糯米等,其中香河糯米最為出名。他們把各種米做成白米、花米、白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飯時,他們用手將米飯揉成團,這被稱為“吃米飯”。
侗族人壹般習慣在早上煮壹天的飯,帶上山吃。其中,香河大米制成的“蒸飯”特別香,有“壹份蒸飯香遍全村”的說法。侗族人喝的茶是指油茶,它是由茶葉、爆米花、油炸花生、脆大豆、糯米、肉、豬水、鹽、蔥花、茶油等制成的濃湯。,既能解渴,又能充饑。伴隨著米飯和茶,還有蔬菜、鮮魚、肉類、瓜果、野味、菌類和飲料,食物來源廣泛。蔬菜大多被制成酸蒜。鮮魚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蝦、蟹、田螺、蛤蜊等,可制成烤鯉魚、草魚湯、鮮炸鯽魚、吮吸田螺、酸蝦、酸蟹等名菜。肉類主要是豬、牛、雞、鴨,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大。瓜果類有刺梅、獼猴桃、黑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果、刺栗、大王泡、松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橡樹的果實可以制成豆腐,“香樹”的皮可以清潔潔白的牙齒,茶樹上的“茶泡”是壹種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老鼠、蛇、蝌蚪、四足蛇、小蟬、小蝗蟲、地蜂蛹、石蛙、穿山甲、小魚、麋鹿、梅花鹿、麂子和吃松果的松脂雞和松脂豬,侗族人可以巧妙地利用它們。在木耳方面,有松蘑和美味的冷凍雞絲蘑菇,還有可以用來制作粑粑和粉條的藤根和葛根,生長在稻田裏的小苔絲,以及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和果汁。據粗略估計,侗族常見的食物不下500種,如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長的和草裏爬的。這顯示了它們的聰明才智和強大的生存適應能力。第二個是二元酸:沒有什麽是酸的。
侗族喜歡酸味,這和苗族的愛好是壹樣的。自古以來就有“侗人不離酸”的說法,他們自己也說:“三天不吃酸,走著走著就敗了。”在侗族美食中,壹半以上都是酸的,有“不腌不酸”的說法。這些酸菜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三點:
1,材料廣泛。豬、牛、雞、鴨、魚蝦、蝸牛、龍蝦、蜻蜓、卷心菜、黃瓜、竹筍、蘿蔔、蒜苗、山竹、洋蔥和芋頭都可以在壇子裏腌制。
2、腌制方法巧妙。先做漿水,加鹽燒開,加原料繼續煮,放在泡菜壇子裏,用酒、芝麻、黃豆粉拌勻,密封深埋。
3.儲存時間長。腌制蔬菜可保存2年,腌制雞鴨可保存3 ~ 5年,腌制肉類可保存5 ~ 10年,腌制魚可保存20 ~ 30年。除非有大慶儀式,否則祭壇不會被打開。侗族家宴,壹碗碗酸爽無比,而由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宴”,更是世間罕見。又是壹年三喜:喜氣洋洋的宴席。
在侗族人的心目中,糯米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鮮美,煙葉最爽口,酒歌最好聽,宴席最喜慶。侗族宴席要演奏“銅巴”,其工藝復雜細致,品種繁多。比如有紫蘇汁的叫紅冬巴,有楊梅葉的叫黑冬巴,有餡的叫豆沙冬巴、棗泥冬巴等等。宴席泡茶時,要加入柚子皮和冬瓜皮雕刻而成的蜜餞花;宴席上要準備好五香姜、清香可口的油茶、香甜松軟的黑珍珠米、水牛準備的酸龍肉和著名的野生草魚,讓主客歡聚壹堂,其樂融融。最具特色的是客人進村時的特殊歡迎儀式——“攔路酒”,與苗族的“攔路酒”略有不同。侗族人在進入寨子時在門樓上設置“路障”,擋住來往的客人和飲酒的歌曲。妳唱我答,歌詞幽默搞笑。唱歌喝酒後,他們消除了障礙,歡迎客人進門。另壹方面,苗族人必須在客人進村前按照苗族的規矩喝下裝滿牛角的“攔路酒”。如果不能喝酒,註意不要用手觸摸喇叭。只需要把手放在背後喝壹口,否則熱情的苗族人會強迫妳喝下壹整角的酒。郎德齋不大,但他們的蘆笙場很有名。當蘆笙響起時,戴著精美銀飾的苗族婦女會翩翩起舞,大飽眼福。在侗寨落座後,該換酒“沖杯”了。鄰居們要麽自動來陪客人,要麽邀請客人到自己家裏做客,要麽“湊”在鼓樓壹起吃個飯,不分彼此。宴席上還有“雞頭待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閉飯”“飲酒轉酒”等規矩,歡樂中不失禮貌。清代壹首詩說:“蘆笙吹過,鼓樓滿詞,酸魚糯米常留。沒必要染牙齒。”它是侗寨客人的生動場景的寫照。最後有四個感謝:感謝廚師。
侗族對廚師的尊重也是其飲食文化中特有的內容。在許多宴會上,客人和廚師應該成雙成對地唱歌並相互致謝。例如,壹首歌《感謝廚師》是這樣唱的:“廚師總是擔心。他們半夜起床,坐在冰冷的長椅上。燒他們的手和腳需要很大的能量。豬肉堆成鯉魚背,蘿蔔切成繡花針,用木耳翻炒,香蔥燉豬蹄,雞蛋和面做成酥肉,蜂蜜小米用面粉蒸熟。十種織錦,巧手而成,技藝為先。吃在嘴裏會有壹百種味道,這要歸功於我全心全意的廚師。”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有:不坐在門檻上吃飯,不看別人吃飯;正月初壹沒有火;祭祀期間不允許外人進入村莊;守孝期間,孝子應避免吃素,但魚蝦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