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勞動創造財富,分享收獲快樂

勞動創造財富,分享收獲快樂

《三個存錢罐》,作者閻誌鵬教授現任新澤西理工學院Martin Tuchman管理學副院長、金融學終身教授。閻誌鵬教授有壹個男孩壹個女孩,在兩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孩子的父親,通過壹個個故事和親身體驗,並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分享自己如何指導孩子提高財商。書中核心價值講述了,提升財商最重要的基本法則:應具備堅毅的品格和努力的工作為基礎,懂得“儲蓄”和“花費”是提升個人財商能力必備技能,掌握負債“四不”原則,學會給予和分享。

書中第七章:給予和分享中有這樣壹段話:“分享是壹件好事,是壹種責任,而不單單是好玩。父母應該鼓勵和引導孩子從小就樂於給予和分享,這應該是發展財商必不可少的壹環。”

樂於分享? 收獲快樂

許多家庭為孩子購置了許多玩具,兒童書籍,衣物,鞋子等,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有許多的東西自家孩子已經不用啦,堆在家裏占用空間,作為家長要和孩子壹起商量,把這些東西給予分享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捐給偏遠山區的孩子,並告訴孩子,這些東西可以在其他地方繼續發揮它價值,收獲分享的快樂。

閻誌鵬教授在疫情期間,自己掏錢給學校的學生購買攝像頭,上網課需要電腦,閻誌鵬鼓勵孩子把 ipad借給學生。和其它家庭互換圖書,節約自購新書的費用,讓孩子懂得1+1>2的道理和分享的快樂。

書中講述了查理·芒格帶兒子去滑雪,回家路上把汽車加滿油的故事,查理·芒格對兒子說:“妳要是借了別人的車,別忘了加滿油再還給人家。”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前幾天,壹位親戚開我的車帶她女兒外出處理壹件事情。還車我也沒在意,當我開車去上班時,才發現車已經加滿了油。壹件小事讓我聯想到,生活中的她喜歡幫助別人,為人正直、善良。我也特別喜歡她的女兒,因為每逢節假日我都會收到甜甜的祝福。

很贊同書中這段話:“真正節儉之人並非壹毛不拔的吝嗇鬼或者苦行僧,更不是就金錢斤斤計較貪小便宜之人。節儉之人能夠經濟有效、有節制地花錢。適度的節儉是該花錢的時候絕不吝嗇,該省的地方也絕不浪費。”

作者在第五章:防守贏得冠軍之節儉是最佳防守,主要闡述節儉本身也是壹種財富。

節約本身就是壹種財富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物質越來越豐富,餐桌上的飯菜越來越豐盛,許多家庭做飯是圍繞孩子想吃什麽就做什麽;好看的衣服壹件件,玩具壹箱又壹箱,家長為了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來不怕花錢。過個生日,蛋糕要最好的,訂餐廳要高級壹點的。前幾日,同事的孩子過生日,同事給女兒慶祝生日,做壹個後備箱生日驚喜布置,說要給女兒壹個驚喜。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二首·其二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清代詩人朱柏廬在《朱子家訓》寫下: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雖然現在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但我們不能失去節儉的美德,懂得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易,感恩勞動者為我們創造的勞動果實。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在基本滿足孩子的生活需求下,讓孩子也懂得節儉,可以少買壹件衣服,可以少買壹個玩具。讓孩子知道世上還有許多孩子沒有零食吃,沒有好看的衣服穿,上學的學費都交不起。我們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從日常生活點滴做起,和孩子壹起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如:洗手時水龍頭可以擰小壹點,目的是節約用水;人走關燈目的是節約能耗;不剩飯菜目的是不浪費糧食,不攀不比懂知足,用生活小事養成好習慣。

節儉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節儉可以培養壹個人的品格和修養,“儉以養德”是前人給我們的智慧,是通往成功的基石。也是我們祖先留傳給我們的壹筆寶貴的財富。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快樂,這是我們常說的壹句話,本書第三章:財富來自於努力工作有這樣壹段話:“家務勞動能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獨立自主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些都是成為有能力的成年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快樂的人生需要努力的工作

現在的孩子有很多不會做家務,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能建立責任感。總是以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好好學習,完成好作業,考試要拿成績,很少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在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方面,我很佩服我的壹位朋友,她有兩個兒子,大的上初二,小的上三年級,記得壹個周末去她家,剛好看到,大兒子哼著歌在拖地,小兒子在廚房歡快地洗碗,兩個孩子幹得很帶勁。我問她妳是怎麽培養他倆做家務的?她說:“很簡單,因為小孩總喜歡吃好吃的,所以,我就和兒子們約定,周末全家壹起做家務搞衛生,壹起學做美食。從3歲開始,鼓勵他倆整理自己的房間,做飯時請他倆來幫我摘菜、洗菜,現在大兒子會炒菜給我們吃。每逢周末我們家就成了歡樂的海洋,討論下周做哪幾個菜?我通常讓他倆推薦下周做什麽?準備什麽食材?他倆很樂於參與家庭勞動。”對於她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方法,我很是佩服,孩子們通過積極參與家庭勞動掌握了生活技能,收獲了快樂,懂得做家務是壹份責任。

正如書中所說:“擁有快樂人生的關鍵是努力工作,實現人生目標,並享受努力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我們教導孩子幹活兒、工作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們成為“童工”,而是為了培養他們的進取心、紀律性和創新性,讓他們從做好工作中獲得自信和尊嚴,讓他們從做好工作中獲得自信和尊嚴,讓他們從小就明白財富來自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