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來到1987年,我們壹群初中生懷揣著夢想憧憬著未來來到江蘇省啟東衛生學校就讀中專(那時錄入的中專生可是初中生裏邊的佼佼者哦,分數線比普通高中高多了)。
? 那時每周只能休息壹天,學校的夥食差強人意,油水少得可憐,貧瘠的胃總想到外面縣城裏找尋點小吃美食填補填補(那時只能是小吃之類,可沒錢坐館子的),於是,每到周末,我們三三兩兩的集體出去找吃的,壹次,穿街過巷在公園西側的壹個小吃攤偶然發現了這個美食。
? 哎,說了這麽多,還沒進入主題,先說說蘿蔔絲餅吧,白蘿蔔刨成絲,加入蔥花,海鹽,味精,調勻,面粉加水和成面糊,鍋裏坐油,加熱。用小勺舀壹勺面糊倒入壹個白鐵皮模具,然後放入調好味的蘿蔔絲,上面再舀壹點面糊蓋上,放入油鍋中,壹會兒功夫,蘿蔔絲餅就成型了,自動浮出油面,外表金黃,香氣誘人,就可以出鍋啦!
?
我們總是迫不及待的拿起就吃,壹邊吹(燙啊)壹邊往嘴裏餵,那個香啊,什麽北京的全聚德,東來順,都壹處,蘇州的稻花居,杭州的樓外樓(這些是後來知道的名詞)都不值得壹提,那個時代,這蘿蔔絲餅就是我們眼中的珍饈。幾個壹吃(其實壹般也就買兩個,壹毛錢壹個,那時生活費有限,必須算著花的,這就算是周末打了牙祭了),心裏那個美啊,至今仍然回味無窮。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再也吃不出當年吃蘿蔔絲餅的感覺咯。
說了這麽久,依然沈浸在蘿蔔絲餅的美好之中,歲月不饒人,年紀大了,就是喜歡回憶。
再說說生煎饅頭。包子,無論是肉包子,菜包子,還是湯包,全國好像都叫包子,唯獨啟東人叫饅頭(我不知道上海人是否也這麽稱呼),我不知道他們把真正的饅頭叫什麽呢。
? 姑且就稱饅頭吧,肉饅頭(裏邊可是真的豬肉哦,那個時代豬肉是多麽美好的東西啊)包好,放入平底鍋裏,壹壹排好,然後放些油,再放點水,蓋上鍋蓋,中火燒著,這個必須要準確掌握火候的,燒到水沒了,饅頭底部微黃,油滋滋作響,就齊活啦,掀開鍋蓋,趁熱灑上香蔥,壹排排香氣撲鼻,色澤誘人,有蔥香又有肉香的生煎饅頭就可以出鍋啦。買上壹兩個(每個兩毛錢)用紙包了,邊走邊看城市風景邊吃,哎呀,那個美啊,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 轉眼,夕陽西下,我們哼著“西北風”(那時流行西北風,比如,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踩著輕快的步子返回學校,期待著下壹個周末。
? 俱往矣,離開母校已經快三十年,隨著年歲的增長,越來越懷念我的母校,懷念那兒的美食,懷念我的同學們,懷念我們的班主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