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會有美食測評?也許妳會有這樣的經歷,在點外賣的時候,妳與同事都喜歡吃冒菜,但是她鐘情於蜀地,而妳卻喜歡阿拉丁。但壹個新同事在詢問冒菜哪家好吃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她會選擇哪壹家。(蜀地和阿拉丁都是冒菜品牌)
這個繁雜的時代,排名會為大家提供選擇參考,讓大家用少量的成本去作出決策。和菜頭出《謝遜盲測》便是如此。
但美食測評,與其他測評有不同,手機測評開箱,功能與性能參數,還有與同類對比,就有壹個很好的判斷。但美食的好吃與否,全是主觀感受,好與壞與參與測評的個人有很大關系。貴州與四川的朋友,總覺得不夠辣,怎麽說。
因而,美食測評很重要壹點是要把人算進去的。把每個人的飲食喜好,還在做飯經驗算在內作為評價的註解,那個人的評價才是有壹定參考價值的。(我媽炒的菜都鹹,就是按照她自己口味來的)
除了人,很多都是要考慮的。
有人會產生疑問,真實怎麽也是壹個問題?對,這是最基本的問題。因為網上數據太多,即便有些測評妳不去做,參考他們的壹些數據,也能編出壹個相對合理的測評,包括每道食物的評價。
作為真實的輔證,視頻便是最好的素材。比較優質的美食平臺都會以視頻作為重點,不僅是傳播效果好,還簡單直接。不過,視頻的門檻相對於來說比較高,而且制作成本大,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
相對於來說,拍照片就簡單了很多。找壹個專業的攝影師,拍壹組現場測評的照片就可以搞定。那些測評人,那些食物,那些測評評價,都要。
如果有制作現場花絮,那就更完美了。
測評的專業性,要在每壹個細節裏體現。選擇測評的食物是否具有代表性,參與的人員是否具有代表性,測評流程是否公正科學等等(流程具體形式很大取決於呈現手法)。
專業性的高低決定了有多少用戶相信妳所做的測評。而這個也決定了妳的測評是否成功。
在美食的世界裏,顏值即正義!所有優質的美食平臺都是講究顏值,美食是否好看?好看就會俘獲壹部分人的心。
顏值還能讓人相信妳的專業度,它就像壹個人的外貌,好看的總能給人好心情。
顏值當然取決於攝影師了,而進行的布置也能讓顏值得到提升!
壹張讓人保存到手機裏的圖,就證明妳成功了。
美食講究美味,這是不變的法則,但如何變現呢?
秘訣只有壹個:吃吃吃。微博上大胃王密子君的秘訣就是如此,美味是靠吃出來的,好吃難吃,吃了妳的表情就會告訴大家。
日劇《孤獨的美食家》也是如此,妳再怎麽言食材的優質新鮮,也不及幸福的表情面前的壹句話。
所以,表現美食的壹點,吃吃吃+表情特寫鏡頭,美味與否就來了。
而不僅僅只是壹個冷冰冰的數字。
現在呈現測評的方式,都是長圖文。每款產品下簡述+評分+點評。描述內容都是以第三方角度來說,《謝遜盲測》與盒馬的《大嘴測評》都是如此。這樣算是目前最清晰的方式了,但加點內容或許更好。
比如測試前的預測,以及測試之後的彩蛋或者懲罰與頒獎環節,給測評來點趣味性,讓大家覺得測評是有趣的。
有資源的可以請來專業人士來參與點評,或者講解產品。
當然這些要與體現專業的地方給分開。
以上就是我的瞎說,沒有去研究很多美食平臺總結分析,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參考依據,只是憑觀察加上感覺,說上了的兩句,不要輕信我。
不過說回來,再爛的測評我也會看上兩眼的,畢竟好東西挑不過來,壞東西挑不出來呀。
emmmm
開頭和結尾參考{萬萬沒想到}應該蠻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