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內的時候,親眼目睹了整個人行道都被這樣的桿子攤霸占了。壯觀的氣勢不亞於四川的街邊小攤。好像只是席地而坐的越南人更滿意。簡單的壹碗米粉,配香草、洋蔥、雞絲,再配以檸檬汁和肉湯,就可以享用了。
在河內的老街上,有數不清的咖啡館,供應各種咖啡和簡單的西式咖啡。經常會撞見金發碧眼的旅行者,在壹個悠閑的下午,坐在窗邊,喝著咖啡,拿著壹本LonelyPlanet(LP,著名的自助遊出版社)出版的Vietnam(越南旅遊手冊)發呆。我們錯過了LP強烈推薦的摩卡咖啡,誤打誤撞進了壹家叫咖啡135的咖啡館。在咖啡館的墻上,有壹串英文單詞“別再在墻上添磚加瓦了!”這些來自PinkFloyd,20世紀60年代壹個著名的英國搖滾樂隊:我們只是墻上的另壹塊磚。在它的小朋克裏,我決定坐下來。慵懶的午後,年輕的英國男孩抿著啤酒,嚼著經典的法式烤雞翅,茫然地望著陽光下的細塵;而壹個皮膚黝黑的越南小夥子,在電視上盯著英超,在為貝克漢姆吶喊。有點好笑。
找個當地人常去的露天海鮮館HAISANSAMSON(河內平民海鮮館),100塊錢鋪壹桌子的清水蟹和大頭蝦,吃的要死。
第壹次吃海鮮是在懷劍湖,壹邊聽著甜甜的越南民歌,壹邊看著湖的夜色。熱情的服務員極力推薦壹種河內的特色小吃,叫做“甘蔗蝦”:據說是將鮮蝦肉剁碎後裹在去皮的甘蔗裏,用炭火烤,然後將烤好的蝦卷在年糕裏,加入生菜、黃瓜、薄荷等香料,最後配以魚露食用。蝦的味道很獨特,最重要的是“烤”。如何把甘蔗的甜味烤成蝦,而不把蝦肉烤出來,這是我們力所不及的。
原來海鮮還是可以這樣吃的:我看到老奶奶們用鐵制的工具把魷魚壓成薄片,放在炭火上烤,然後蘸著番茄醬吃。吹著濕鹹的風,坐在陌生的人群裏,聽著軟軟的越南語,品嘗著番茄醬和魷魚的酸甜組合,突然回到青春,可以忘記妳的煩惱。這裏的特色是魚露。在越南人的餐桌上,魚露和我們的醬油壹樣被廣泛食用,其辛辣的味道更適合制作清淡的海鮮蘸醬。聰明的廚師都有自己獨特的醬魚醬配方,壹般是將鳳尾魚和鹽壹起放在大桶裏發酵6個月左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