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妳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是哪些?

妳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是哪些?

小時候,小小的時候,人雖然還很小,意誌堅決!

最小的時候,最深刻的記憶,銘記在心的壹件事就是我姐和我母親非要給我斷奶,記憶猶新。我奮力阻止,頑強抵抗,無奈,人太小了,抵不過母親和姐餵我的黃蓮水,奶隔掉了。

隔奶的時候,頭壹天的晚上,聽我姐說找別人要的黃蓮,用點開水來泡好,明天給我隔奶。第二天吃過早飯了,姐把泡好的黃蓮水碗端在手上,來到我們家那個時靠北的房間喊的櫃房(四列三間木屋堂屋靠兩邊門面最前的壹間屋農村人喊櫃房)要媽給我餵奶。媽坐在矮板凳上,面向北的方向,姐站在東的位置面朝西的方向,她們兩個都在看我吸奶。姐說:“莫慌吸了,我給妳擦點糖水,是甜的”。媽說:“試試看嘛!”我知道她們昨天說過要我斷奶,拼了命不讓姐把黃蓮水糊到母親的乳頭上,人太小了,敵不過她們的決意。姐騙我說是擦的糖,叫我去吸奶。好苦,太苦了!又叫我吸這邊(媽媽的左手邊這個奶)壹樣的苦。

我姐是初中生,看得出來我的意誌堅強,她對我說:“好佬佬(我們這裏那個年代的人把弟弟喊成佬佬),妳聽話,妳看媽媽又要生產隊勞動,又要餵妳吃奶,媽的身體受不了,我們不吃奶了!”哦,原來是這樣。我下定決心不吃奶了,那時,很多的時候吃面面飯…

郁江源頭河岸 傅世林圖/文

哎,不知不覺就老了,壹個90後的小時候的味道記憶中有這些:

1、泡泡糖貼紙,小時候經常買泡泡糖吃,壹毛錢壹個,不僅僅因為糖好吃還因為可以得到壹個貼紙,小時候喜歡貼在手臂或者臉上。

2、改正帶,我三年級才開始用,因為三年級開始才用圓珠筆寫字。寫錯壹個字就貼壹個,當時還故意寫錯貼得慢慢壹本子都是,結果被老師留堂啦,哎壹不小心暴露了年紀

3、泡泡水,五毛錢壹瓶。跟自己兄弟姐妹壹起買壹起去足球場玩,壹邊吹壹邊跑。吹沒了就用洗衣粉或者洗潔精加水放進去也能吹出泡泡

4、辣條,三毛錢壹包的衛龍,超級無敵好吃。小時候不懂幹不幹凈有錢就偷偷去買。跟小朋友壹起妳壹條我壹條壹起吃真的好好吃。

小時候跟妳壹吃過辣條的朋友現在妳們還有聯系嗎

小時候的味道,如果展開而追憶?還真是很多的!但是我壹生難忘的還是1960年的春節。那時候國家受到外來的逼貸和封鎖十分地困難,物資匱乏。記得那年的春節,城市戶口的每人憑證領取2兩木耳、半斤白糖、半斤粉條、2兩馬肉,我家4口人,8兩馬肉,拿到家裏坐在炕沿上狼吞虎咽,8兩馬肉沒啦。吃完後回味無窮啊!可以說句實話吧!那就是童年裏吃到的最香香的味道。

如今歲月靜好,生活幸福,要啥有啥,想吃啥吃啥,可是咋就找不到那種感覺了?壹個道理告訴我:人在饑餓時,吃嘛嘛香!人在蜜罐裏,總是覺得找不到甜菜地裏蘊藏著的糖漿。

很久以前上學的時候,吃過烤紅薯。幾個小夥伴抱著壹大堆的柴火,五六個紅薯,二三個人吃著半生不熟的紅薯,每個人都很開心。捉魚摸蝦,壹個人用幾個地籠放在水裏,等第二天的早晨去收獲壹些小魚小蝦的。想想童年還是記憶深處的美好。現在都長大了。都有自己的工作了。

謝邀。

因為日久天長,記性不好、不便回首往事。請諒解!

謝謝您的邀請:

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壹些特別難以忘記的味道,我也如此,那就說說我的小時候吧。

壹個生長在農村的孩子,有些記憶尤其深刻,特別是關於吃的,由於沒有多余的物質條件,能夠吃飽,能夠吃壹些特別的東西,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我出生在壹個小山村裏,四面環山,當時壹條小道通往外面的世界(如今自然不同了,交通已經變得很便利),所以生活的壹切都是自給自足,很難說有剩余,似乎剛好能夠養活壹家老小。

所以,我家也是有壹畝三分地的,壹年四季分明,所以不同的季節會種植不壹樣的莊稼,主要有水稻、土豆、紅薯、玉米和小麥,其他就是壹些蘿蔔白菜等蔬菜類,當時水果對我們來說也是稀有的,只有少數幾戶人家,地裏自然生長的壹些桃子、李子之類的。如此,所有的壹切都變得相當珍貴。

從吃飯來講,因為產量受限,經常會有米不夠吃的窘境,那麽白米飯就是最好的主食,為了節約糧食,不同的季節,每餐都會往主食裏添加紅薯、土豆、玉米之類的,同壹個季節,吃同壹種食物,作為小孩子很容易就會吃膩的,因為沒得選,大米也不夠吃,所以父母都會強迫孩子必須吃不願意吃的雜糧(這些雜糧對於現在來說,那可真是寶貝,物價高啊)。於是飽含著委屈的小眼神含著淚,然後把嘴裏的食物壹口壹口的使勁往下咽,這些兒時的記憶至今尤在,都是記憶深處的味道。

其次,就是偷摘別人家的果實,壹般果實是等不到成熟的,往往只有三分熟,就已經開始被人覬覦了,酸酸的味道,帶著幾分的苦澀,酸得牙齒都快掉了,苦澀的味道麻得舌頭失去味覺,每次都會酸到掉下淚來,總還是樂此不疲。此外,山上的壹些小野果,也是兒時最大的樂趣,酸的甜的,只要是能吃的東西,壹樣都不曾放過。如今回想起來,雖日子過得清貧,全都是滿滿的幸福。

最後,就是最期待每次趕集的日子,媽媽都會從街上買回壹樣兩樣的好吃的,很多都叫不出來名字,就不壹壹舉例了,相信各有各的回憶,各有各難忘的味道,它將伴隨我們的壹生,每壹次回想,都是幸福的感覺!

提起小時的味道,無疑又是壹把辛酸淚。我出生的時候,正是毛主席提倡多生多育的年代,壹般農村人家少則生三五個,多則生七八個。加上奶奶,最多時壹家九口人,有幾年父親多病,就靠母親壹人掙工分換來全家的口糧,每年都是青黃不接,年年東借西挪,才算把壹家人的命保了下來。這樣的家境,自然沒有啥好東西吃。縱使這樣,大概因為當時的東西比較地道,至今提起來還流口水。

要說味道的記憶,印象最深的無疑是家鄉的火燒粑。我們農村的習慣,壹般早餐吃米飯,因為上午要幹體力活,中午則多是吃粥,因為下午太陽大,要午休壹下,等到太陽西斜才下地幹活,晚餐則多吃掛面或面疙瘩。不過這是家境稍好的人家的夥食,像我們家,所謂早餐白米飯,壹年大概只有幾頓。因為糧食不夠,新米壹下地,吃幾頓嘗個鮮,就全拿去換陳米或雜糧(主要是紅薯),這樣壹斤可以換壹斤幾兩陳米或幾斤紅薯,這樣壹換,才能勉強保證全家人不挨餓。對於我來說,壹天三頓紅薯稀飯是常態,吃新米就是難忘的味道。其次呢,愛吃面食。我的老家是湖北麻城,丘陵地形,水田多,旱地少,小麥產量不大,因此面比米貴,平時難得吃面食。

面食裏面,我們老家有個特色吃法,就是火燒粑,類似北方的餡餅。家境好的人家,餡料裏面放點肉或雞蛋,大部分人家是素菜,縱使這樣,也是難得吃到的美味。與北方餡餅做法稍有不同的是,我們還多了個程序,要放到竈裏用稻草灰埋起來,烤到兩面金黃,氣鼓鼓的。

逢到做火燒粑的時候,全家人就像過節,排著隊在竈門口等著。平時脾氣暴躁的母親這時也難得地露出少有的笑容。母親壹口氣做了幾個粑,壹個個攤在大鐵鍋裏。香味還沒出來,孩子們已經在流口水。母親看看攤得差不多了,就壹個個揭起來,放進火灰裏烤。這時我們的口水全都不由自主地到處跑,大孩子的下巴上,小孩子的衣襟上,都是壹條條小河。母親不急不忙,完全不管我們的態度,只看粑的火候,可把我們急壞了,短短的幾分鐘,感覺就像壹整個夏天那樣難過。終於,母親拿起了火鉗,從竈口伸進去,穩穩當當地把壹個氣鼓鼓的火燒粑夾了出來。母親用系在腰間的抹衣撣撣灰,我們扯開身上的衣擺或洗臉毛巾,恭敬而小心地接住,躲到壹邊狼吞虎咽起來。

火燒粑得壹個接壹個地做,往往前面的人吃完了,後面的還沒下鍋。於是前頭吃的看後頭,後頭吃的看前頭,似乎看人吃火燒粑也是壹種享受。父親總是最後壹個吃。每每這個時候,母親就安排我們去幹活,讓父親能吃個自在。

純面做的火燒粑,壹年大概只能吃壹次,也就嘗個鮮,母親往往還吃不上。這也成了常態,壹年壹年的,要麽是面粉不夠,要麽是餡料不夠,要麽是哪個孩子還沒吃飽,總之是輪不到母親的。每每這時候,母親就說,我最不愛吃火燒粑了。說完,就把剩粥用開水泡壹泡,囫圇吞下去。小時候不懂事,以為母親真不愛吃火燒粑呢,後來年長壹些,曉事了,知道母親是要省給孩子們吃。

我們家的火燒粑,都是摻了麩子,吃起來糙口,餡料也沒個油鹽,如今想起來,味道肯定好不了,但當時卻是難得的 美食 。還有個好處,母親也能吃上壹口。母親的願望不高,每每這時候就說,要是天天能吃上這樣的麩子粑,也就好了。

火燒粑無疑是我們家鄉的集體記憶,廣州的同鄉,每每聚會,第壹件事就是問有沒有火燒粑吃。現在食物豐富,材料不是問題,面粉不在話下,餡料更是要什麽有什麽,但我們仍然愛吃當年吃慣了的豇豆、韭菜和茄子。廣州的麻城老鄉多,能幹的媳婦也不少,隨便抓個差,就能滿足大家的口福,但要做出母親當年的味道,怕是誰也沒有這個本事。

我小時候的味道,還是媽媽給我煒的罐罐飯,裏面放上壹點點豬肉,那個香啊!

大白兔,大白兔,大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