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想念壹個城市,想念壹個人,就會不斷想起那個城市的美食,想起那個會做菜的人。但是,說到底,我們懷念的是那種味道,那種混合了人情、愛情、經驗的味道。
就像喬佳在她的新書《好好吃壹顆西蘭花》裏給我簽名壹樣:好吃是人情味。
說到美食,對於吃貨來說壹定有很多話要說。但我不是嚴格的吃貨,因為我是個懶人。我愛嘗試別人給的攻略,偶爾也會自己做點好吃的。只是因為我太懶了,所以我不會去搜索好吃的,遇到就會感恩,會想去品嘗很多次。沒看到就那樣錯過了。沒有遺憾。即使我不是壹個嚴格的吃貨,我還是有很多關於美食的話要說。
02
我認識壹個朋友,可以算是壹個認真的吃貨。
妳第壹次見到她,就知道和她在壹起不用考慮吃什麽。那個“午飯吃什麽?”世紀問題根本不會困擾她。哪裏可以找到好吃的?最好的吃法是什麽?有時候她甚至能清楚地知道需要兩家店的菜怎麽搭配。和她在壹起,對於我這樣壹個又懶又愛吃的人來說,是最大的幸福。
她選擇的餐館從星級酒店到街頭小販都有。菜肴種類繁多,從湖南、廣東、河南和四川的中國菜到法國、日本和韓國的外國菜。口味從麻辣、酸澀、大膽到甜膩可口、潤澤清純、淡雅。
人們喜歡她。我忘不了。每次提到食物,我總會想起她。我好幾年沒見到妳了。我期待著下次我們見面時壹起吃吃喝喝。
03
喬佳《吃壹塹長壹智》的內頁封面上有壹句話:
這樣壹個宜人的冬夜,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們愛喝奶奶做的壹種“胡辣湯”。
吃過河南著名的“胡辣湯”的人應該知道,胡辣湯是給口味重的人喝的。現在市面上的那種胡辣湯,都是用厚厚的小包做的。說是湯,其實很濃。還有牛肉片、面筋、木耳等壹些食材。味道又麻又辣。不愛吃辣的人喝這個都能讓他們哭。
但是,我奶奶以前做的“胡辣湯”不是這樣的。在農村,她用天然原料做飯,不加任何包裝。所以她做的胡辣湯的工藝很復雜。用面條和水洗出濃稠的面湯和彈性面筋(這是天然面筋)。然後等面筋醒了再用。奶奶用這個湯面加了壹些簡單的食材,比如韭菜末、雞蛋花、黃花菜等農場隨處可見的蔬菜。它們是壹起慢慢熬煮的,過程中需要不停的攪拌,整個“胡辣湯”做出來需要很長的時間。
每當奶奶做的時候,我和我哥哥就爭著喝壹杯。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小時候奶奶做的“胡辣湯”,我需要喝兩三碗。要不是胃,壹點都不油膩。
後來奶奶去世了,我已經很多年沒吃過這麽好吃的東西了。我忘不了那種味道和感覺,直到現在都很懷念。
這種感覺就像Joga在《我爺爺會煮魚》這本書裏說的:當初煮出味道的人老了。
對我來說,能做出好味道的奶奶已經不在了。這輩子很難找到那種味道了。
04
有個好朋友發微信朋友圈說:壹個從小不吃面的人,去公婆家卻天天吃面條,要我減肥嗎?
可能她婆家不知道她從小就不吃面條。可能他們覺得離地區不遠,飲食習慣應該差不多。
事實上,飲食是壹個家庭單位。每個家庭的飲食習慣都是獨特的。他們不同於任何其他家庭。
我相信姐姐和哥哥是可以壹起吃的,因為我們從小就在吃父母做的飯,多年來已經習慣了這種味道。因為我父母喜歡吃軟米飯和蔬菜。所以每次煮的時間會比較長,炒出來的菜會“很熟”。吃慣了,覺得很好吃。我甚至壹度以為所有人都愛這麽吃。
直到我遇見了我的丈夫。他們家對吃的東西不太挑剔。他說小時候家裏窮,能吃飽就不錯了。更不用說要求什麽“好吃”了。後來我們結婚了,有了孩子。我公公來幫我了。他喜歡炒菜前稍微翻炒壹下,口味也偏。每次吃壹口就說,這菜還是生的。妳想再加熱壹次嗎?
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經常意見不壹致。我說生蔬菜,他說熟了。我說太鹹了,他說太淡了。偶爾因為飲食不和諧,中間也有過矛盾。但最後,還是沒事的。
人是壹種容易被同化的動物。雙方互相讓步,慢慢找到壹個平衡點,調整到大家都能接受的飲食。自然,他的味道漸漸淡了,我的味道漸漸重了。壹切都會很完美。
所以,
飲食差異的背後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很多差異。如果妳和TA能壹起吃飯,基本上就能壹起聊天壹起玩了。有時候飲食也是人類劃分群體的壹種方式。
05
想起大學的日子,妳會想到什麽?幽默嚴謹的教學老師?豐富精彩的社團活動?年輕純潔的戀愛時間?考試前夕?滿足網吧遊戲收費?或者我的兄弟姐妹睡在我的雙層床上?
更懷念的是我們學校門口的“武漢菜餅”、“冰沙綠豆湯”、“皮蛋瘦肉粥”、“千裏香餛飩”等美食。校園北門的壹條街是美食街。大學在開封,也是著名的夜市城市。夏天的晚上,妳走在街上,可以壹路吃東西,壹路逛。那是能吃半條街,壹條街就夠吃的節奏。
畢業七年了,我再也沒有回過母校。鄭州離開封很近,但總是這樣。離得越近,越覺得不會失去。疏忽了見面之後,妳會發現,當妳回頭想重溫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去年聽說校園有了新社區,集體搬家。我們當時所在的地方已經成了冷清之地,校園空無壹人,更別說門前的小吃街了。現在,似乎沒有了往日繁華的痕跡。
在後悔這七年沒想到去看看的同時,又覺得世間萬物都是多變的。身邊的人和事要多陪陪,不要中了“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的魔咒。
人和食物是壹樣的。當妳辜負了她,再去找可能就沒味道了。珍惜當下,味道才會好。
06
壹開始我就說過,雖然我不是典型的吃貨,但我對美食有很多話要說。當我收到喬佳的新書《吃壹顆西蘭花》時,她送給我壹份禮物:壹套精致的木制餐具、壹把勺子和壹雙筷子。我答應給她寫書評,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壹直拖著。
所以,為了表達我的歉意,我寫了這篇長文。同時,我也要感謝喬治亞和她的書。她書中的每壹個故事都充滿了“人情味”和“油鹽醬醋酒花”的細膩與意境。
剛看的時候感覺特別接地氣,好像她在說妳身邊的人和事。那些“年味兒”、“春餅”、“湯圓”、“香茶”、“咖啡”、“冰淇淋”之類的美食,仿佛壹個個都擺在了桌子上,就等著妳動筷子。但是,再讀壹遍,妳會發現,其實,那些美好的人和美食,都在漸漸離我們遠去,慢慢成為記憶中的味道,不再是妳輕易能觸碰到的。他們有的成了我們記憶中最美的人,有的成了最香的飯。
我終於明白為什麽這本書的書名要從《好吃是人情味》改成《好好吃壹顆西蘭花》。
因為喬佳想告訴妳的是:
同樣的,
面對好人,我們只需要沈迷於相處。
珍惜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