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人口多嗎

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人口多嗎

人口:約8.3萬人

人口密度:943人/km2

石嶺山海蝕遺址

黃圃鎮位於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裏——中山市的最北部,西北與佛山市順德區接壤,東北與廣州市番禺區隔河相望,居珠江三角洲中部都市圈發展中心板塊,與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江門、香港、澳門同處1小時交通圈內。全鎮面積88平方公裏,戶籍人口8.3萬,外來人口8萬多,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4個社區居委會。2017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30.5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6.44億元;財政收入18.79億元;國地兩稅收入19.3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7.2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18億元。

黃圃歷史悠久,形成於晚全新世之前海侵時的古珠江口海灣中島嶼時期(距今約7000-2000年),現存的廣東沿海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海蝕遺址見證了黃圃滄海桑田的變遷。黃圃自古便是南粵重鎮,早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已涉人跡,南宋時期始建制,明清以來,黃圃壹直都是中山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商貿城鎮,與石岐、小欖齊名,並稱“中山三大鎮”。

改革開放以來,黃圃鎮經濟社會保持快速協調發展,被譽為“南國明珠”。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鎮、中國家電制造基地、中國食品工業示範基地、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中國臘味食品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中國(黃圃)飄色之鄉、中國市場名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廣東省現代生活電器產業基地、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鎮、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廣東省城鎮化技術集成應用試點、廣東省火炬計劃家電配套創新特色產業基地、廣東名鎮、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平安建設先進鎮、廣東省綠色名鎮、廣東省“四五”普法先進集體、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中山市經濟強鎮、中山市工業強鎮、中山市平安鎮區、中山市旅遊特色鎮等眾多殊榮鑲嵌在這顆南國明珠,格外耀眼。

2020年11月20日,農業農村部認定黃圃鎮為第十批全國壹村壹品示範村鎮(臘味)。

2020年9月1日,阿裏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黃圃鎮榜上有名。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黃圃鎮為2020年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5月26日,黃圃鎮被確定為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黃圃石嶺山海蝕遺址

石嶺山海蝕遺址位於中山市黃圃鎮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嶺山東面山腳(東坑大岡山腳)壹帶,占地範圍2500畝。它不僅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大的海蝕遺址,而且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蝕遺址之詳情>>

中山報恩禪寺

報恩禪寺,原名觀音廟,位於葫蘆崗山麓,黃圃鎮觀仙路1號,原名觀音廟,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距今約320年),占地6670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1988年和1995年重修。1999年詳情>>

黃圃天福塔(黃圃公園)

天福塔建於中山市黃圃鎮圍子嶺頂端,設計標準為樓高56米,分九層,建築特色以仿宋風格為主,並融入黃圃鎮800多年歷史文化沈澱的民間特色,如飄色、臘味、龍舟、麒麟等,天福塔為黃圃鎮的標誌塔和景觀詳情>>

鰲山古村

在黃圃鎮鰲山村南約坊和北約坊壹帶,有多處古跡,如三十六級古石徑道、宋代古碼頭遺址、古祠堂群、古青磚屋群、北極古殿、社學廟及北約觀音大廟等。2012年,鰲山村成功申報為廣東省第三批古村落。鰲山詳情>>

黃圃古樹公園

黃圃鎮鎮壹村有壹株生長500年以上的古樟樹,該樹在地面長成兩株兩人方能合抱的樹幹,可能是早期主幹斷折而長出的兩個側枝。2003年經中山市林業局專家鑒定,認為該樹是中山市目前已知樹齡最長的古樹詳情>>

黃圃古碼頭遺址及古石徑

鰲山村古石徑位於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鰲山村,建於明代,由鰲山村碼頭遺址石臺階(上36級)沿飯蓋崗拾級而上至山腰,順坡而下(下36級),最後到“北約通津”牌坊前,故稱三十六級。全長約400米,寬詳情>>

黃圃鎮特產與美食黃圃臘味

傳統的嶺南人有句俗語:秋風起,食臘味。就是說,每年農歷立秋之後,北風送爽之時,民間中制作臘味季節到來了。市場的攤檔裏,壹串串、壹排排掛起的各式臘味制品,在燈光的輝映下,瑪瑙般的鮮亮,流光溢彩,濃濃的臘

黃圃臘腸

“黃圃臘腸”遠近聞名,風味與眾不同,故壹到臘味季節,很多人都買黃圃出產的臘腸作佐膳、送禮。據說清朝末期,黃圃墟上有個賣豬肉粥的固定檔口,壹向生意平穩,檔主人稱老洪“腥”(“腥”是土話的讀聲,意即先生

三順生餅

三順生餅鋪始建於1933—1934年間,長年對餅食的制作深有研究,材料純正優質,所制作的各種餅食品質油亮,尤以制作的月餅皮薄,餡靚、外觀好、口感好、價格實惠,深得客戶喜愛。

大魁黃沙蜆

黃圃大魁水道是有名的“黃沙蜆”產地,蜆肉鮮美可口,人們用蜆肉、臘肉粒、韭菜炒作餡料,用生菜包著吃,也是黃圃的壹道特色菜。

橫檔風鱔

風鱔是鰻魚的壹種,每年的秋冬季節遊到鹹淡水域覓食,也正是捕獲的時機,橫檔村就有壹片這樣的水域,因此橫檔人也善於捕捉風鱔。每年秋末冬初,可以到橫檔村品嘗風鱔。風鱔的肉質嫩滑結實,多食不膩,可用蒜頭炒、燜

關家尾頭菜

黃圃鎮關家尾坊出產的頭菜也是壹種飲譽省港澳的特色食品。民國初期,坊人周安康用曬幹、鹽漬的方法,制成壹種清香甘爽的食品,名為“關家尾頭菜”。自此以後,這裏的群眾都習慣於秋冬季節加工頭菜出售。時至今日,僅


黃圃鎮民俗文化黃圃龍船

黃圃龍船歷史悠久,據五古坊老人口述:黃圃龍船源自賽農艇,現在可坐幾十人俗稱長龍的龍船是從順德傳入,清代嘉慶年間開始盛行,距今兩百余年。每年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都有遊瑞龍之舉。(1)黃圃古龍船分布和數

黃圃舞獅

黃圃歷史源遠流長,悠久的歷史積澱了瑰麗多彩的民間傳統文化,被譽為“黃圃三寶”之壹的龍獅藝術,薪火相傳、弘揚光大,形成了地方喜慶的特色。黃圃舞獅習俗由來已久,自清代的飄色巡遊活動中,舞獅成為助興必不可少

黃圃麒麟舞

黃圃鎮位於中山城區以北,鄰近廣州番禺區。麒麟舞是黃圃鎮歷史悠久的動物舞蹈,原為先民古老的圖騰崇拜演變為歲時習俗民間藝術,以其精巧伶俐、神采威武為特色。黃圃麒麟舞的采青動作很有水鄉特色,其中“桅桿青”是

黃圃鎮名人羅若愚

羅若愚(1901—1945) 原名羅順球,黃圃石軍沙七宅村人。出生農民家庭,少年時在大黃圃讀私塾。民國13年(1924)9月,中***中央委員譚平山與國民黨左派廖仲愷到中山九區大黃圃宣傳革命,發動農-動。

梁錫鴻

梁錫鴻(1912—1982) 出生於大黃圃(今黃圃鎮)鄉紳家庭。被譽為民國時期重要的前衛藝術家。壹生跌宕起伏。從小由黃圃知名塾師授教,入讀廣州培正中學附屬小學和嶺南大學附屬小學並參加圖畫班習畫,12歲

葉國堯

葉國堯(1908壹1968)祖籍順德縣桂州鎮。其父葉聖傳為中醫,在中山縣大黃圃懸壺濟世,故葉國堯出生於大黃圃。葉國堯少年時在順德縣大良中學讀書。1934年葉國堯畢業於中山大學化學系,獲化學學士學位。當

劉崇齡

劉崇齡(1911—1997)字禹疇,香山縣人,清宣統三年(1911)2月16日出生。民國20年(1931)上海大廈大學法學院畢業。曾任中山縣政府教育科科長、廣東省政府公報總、-政工局宣傳設計委員、社會

葉國平

葉國平(1919—1941)大黃圃人。中醫葉聖傳之子,中山紀念中學畢業。民國30年(1941)農歷七月二十淩晨,日軍百余人入侵大黃圃,搜捕無辜群眾500多人,囚於天後廟(今黃圃糧站)。葉國平不幸被日軍

石冰

1951年10月出生,女,黃圃永平村人,中***黨員,本科學歷,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庭長、副院長、壹級法官。所負責的民庭,連續多年高標準完成審判工作任務,1999年結案率達92%,是歷年結案率最高

錢炳祥

1952年10月出生於黃圃壹村。副軍級,大校軍銜。1970年入伍,歷任解放軍體育學院格鬥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武警嶺南特警隊終生總教練,駐港部隊散打格鬥總教練,廣州市-巡警支隊武術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