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時代,由於當時人們生活還十分貧困,能吃上壹頓酒席,是令人向往的事,所以天天盼望親戚鄰居誰家有了紅白喜事,就能隨著大人們去趕場吃酒席,好“拉拉饞”,這就是大人們說的“吃大席”。
所謂“大席”,其實不大,壹桌子菜樣數不少,但份量不多,都是用小盤子和小黑碗盛著,先上涼菜喝酒,後上熱菜吃飯;雞魚肉蛋當然少不了,但山珍海味是見不到的,大人們平時抽的煙壹般都是”壹毛找的”煙,席面上用兩三毛錢壹盒的就不錯了,酒也是低檔的地瓜幹釀成的,喝著辣呼的就行了,饃是平時吃不起俗稱“壹塊面”的好面饃。壹天三頓紅芋幹子窩窩頭,早上晚上辣椒鹹菜,只有中午興許還能吃上壹頓飄著幾個油花的熟菜,記得有人編順口溜說”窩窩頭拌辣椒,越吃越有膘”,那是吃不起好飯啊?不過年過節,誰家能吃上雞魚肉很少見的。到盼了好久的吃大席那天,興高采烈地去吃大席的路上,碰到有人問:“治啥去?”就會驕傲地回答:“吃大席去!”人們就會投以羨慕的目光。到了吃大席的地方,還能看熱鬧,聽聽響器(嗩吶),等大席壹開場,放開肚子吃個夠,真拉饞!況且有人開玩笑說:“吃壹頓大席飽三天!”可想而知,我們小孩誰不盼望這壹天?吃上大席是非常快樂的,可擺壹場大席是挺麻煩的事。鄉裏鄉親的,全村壹般每家都要去人,親戚近門更是不能少人,小事壹般也要擺上幾桌,大事擺上十幾桌,幾十桌不稀罕。鄉裏人錢不寬敞,得殺豬賣羊賣樹,東湊西借,提前準備好,找明白人“商量事”,提前派人趕集把煙酒菜買好,哪像現在可去商店賒賬,等收禮後再還,用不完剩下的煙酒還能退貨。由於擺的場子大,還要請問事的“大老知”,維持整場大席的秩序;請”管庫的”負責管理煙酒等物品,又負責收“添香(隨禮)”;請很多端盤子端碗打雜幫忙的;還得把廚子老師請來做菜燒湯;以上人員統稱“忙客”。提前兩天在院子裏搭壹布篷,支上鍋竈,備好柴火及各種炊具,把鍋碗瓢盆洗刷幹凈,擺放整齊;接著燒鍋的劈裏叭拉專心燒火,切菜跺肉的呯呯作響,掌勺的煎炒烹炸調……,人人各負其責,忙得不可開交。提前壹天,白面饃已蒸好,雞鴨魚肉也出鍋了,合碗合好了,涼拌菜要當天現吃現拌,開席的頭天下午,半個村子已魚肉香香氣撲面而來,使人垂涎欲滴。壹切準備就緒,就等客人那天來了入席。
由於辦的大席桌數多,壹般屋子裏是擺不開的,多是在本家近門或鄰居家借房子擺,再擺不開的話,就在院子裏擺,或在街上壹字擺開。露天吃席也別有壹番情調,空氣流暢,熱鬧非凡,有野餐的感受。盤子碗筷是從碗會租來的,小桌子小板凳是從各家借來的,桌子壹般是低矮的小方桌和農家廚房裏用的長方形案板,只有迎送新娘和擡嫁妝的人吃“紅席”的貴客,才能用上高又寬的“八仙桌子”,還必須安排在屋裏就席。要是板凳不夠,就自已去搬幾塊磚來坐。如果桌數太多,壹次坐不睛,要分兩排席吃,問事的大老執會高聲吆喝“親朋好友先坐席,老鄰居百舍和忙客等到第二排席坐”,大家都會自覺聽從指揮,該座的高興地隨便去坐,不該坐的老老實實地或蹲著或站著在外邊看熱鬧聽響器。今昔對比,鄉村人的日子過得富裕起來了,鄉下的大席席面比從前豐盛多了,大盤子吃菜,大碗喝湯,比城裏席面也差不了多少。動不動就雙雞雙魚,山珍海味,好煙好酒,任妳享用;吃大席的條件也優越多了,飯店包席,省去了很多麻煩事。現在不論是在城裏高級酒店,還是在鄉下吃酒席,可總覺得沒那時吃大席的美好感覺了,沒兒時吃的大席香甜可口。可能是那時肚子裏沒油水,饞嘴得狠,也可能是那時各種食物是天然綠色的,確實好吃,現在吃酒席再也沒有那種大席的風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