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色糯米飯
是壯族傳統的有名美食,又叫花米飯或青精米飯,是壯族人民喜愛的食品之壹, 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每逢節日,親朋之間都要相互贈送五色糯米飯,以表示盛情 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並具有清熱解毒、健胃強身的功效。每, 年”三月三”歌節、清明節、四月八等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做五色糯米飯,以作趕 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他們選好優質糯米,采來紫蕃藤、黃花、楓葉、紅 藍草,浸泡出液,把糯米泡在楓葉汁、紫藍草汁(壯語叫”棵斬”)、紅草汁(壯 語叫棵些)、黃花汁(壯語叫花邁)裏分別染成黑色、紫色、紅色、黃色, 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蒸好的飯不僅色彩斑斕,而且味道香純,且有微 甘,象征生活美好。五色糯米飯在氣溫不太高的情況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變。 有的人家壹蒸就是壹二十斤,壹時吃不完,把它晾幹存放起來,到吃時,回鍋炒 或燜,加上壹些作料,其味道更加鮮美。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們用五 色糯米飯揉成小團團,粘附在竹枝上,插於祖宗神龕,又從田中取回壹蔸生長旺 盛的苗,以南瓜葉包根,放在碗裏,壹並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豐登。 這種風味食品與祭祖娛神活動融在壹起,充滿著民族、地方情趣。家人、戚友、 情人往往***嘗五色糯米飯,自然特別鮮香。
2、粽粑和糍粑
過春節,桂南壯族喜做粽粑,桂北壯族喜做糍粑,五月午,所有壯族都做粽粑。 這是他們節日喜用的傳統美味食品。桂南壯族的春節大粽,大者十多斤,粽中包 夾豬肉、板栗、綠豆、芝麻、冬菇等,用鍋頭燉煮得十分軟熟。壹般先敬祖宗而 後食用,也拿來送給親友。桂北的糍粑,也是用上好糯米浸泡後先蒸熟,再搗爛,
做成或大或小的圓餅,有無餡的素糍,有加上芝麻、黃糖作餡的甜糍,送親友的 再於中央點染紅色印記,表示美好的祝願。糍粑要趁熱食用,吃來柔軟芬香;如 已冷硬,則用火再烤,會變得皮脆心軟,口感極佳,確是風味獨特的傳統食品。
3、駝背粽
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後的糯米包紮)和包糕粽(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 漿和過濾成糕後再包紮。
每到春節和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駝背粽。其做法是將上等糯米浸泡後用粽 葉包裹,包時在糯米中間放綠豆沙或壹條拌好作料的肉條,包成兩頭扁平、背面 中間隆起的形狀。駝背粽大的能到二三斤,小的也有壹斤,很長時間才能煮熟, 是節日饋贈的佳品。
4、風莫飯
每年正月,廣西靖西嶽圩、湖潤壹帶的壯族人,總喜歡吃”風莫”飯。”風莫”是壯 族壹種特大的粽粑。臘月二十八,姑娘們篩選糯米泡入清水中,浸壹夜撈上來, 滴幹水,再用食鹽、五香、胡椒、生姜等調味品拌勻,把大塊大塊的”冬精”(壹 種植物,葉子很大,可包裹食物)合並,就包起風莫來。風莫中間有的放綠 豆,有的塞上豬腿或鮮豬肉。形狀如竹筒,也有呈方形的。大年三十晚上掌燈時 分,姑娘們便從大鐵鍋裏撈出大風莫放置廳堂的方桌上。正月十五那天,大凡 出嫁的姑娘都回娘家歡聚壹堂,吃頓”風莫”飯。午時三刻,人們開始吃”風莫”。
老父或老母打開風莫,從大到小依次分給全家人,而親人也要嚴守規矩,老人 分給的”風莫”妄盡可能吃完,以表示孝敬父母,恭祝父母延年益壽。這種風俗據 說在北宋時期就開始有了,如今還在代代相傳,這倒是敬老愛幼的文明習俗。
5、馬腳桿
馬腳桿是壹種用棕葉包制的粽子,雲南文山地區壯族特有食品,將糯米用草灰染 成黑色,加臘肉絲及八角粉等其他調料制作而成,形壯如馬腳得名。
6、白切狗肉
廣西壯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會,有時僅憑此壹菜猜拳敘飲, 故有戲稱:獨腳菜(壯族有吃狗肉的習慣);
7、壯家酥雞
廣西中部地區壯族傳統名菜,以雞為主要原料,經炸後再加工而成,是壯家逢年 過節常備菜式,已有壹百多年歷史;
8、清燉破臉狗
雲南壯族傳統名菜,用破臉狗肉放入砂鍋內隔水燉熟而成。破臉狗,又名圍子、 花白臉,全身毛以黑白兩色組成,頭部黑白紋路突出,故名破臉狗,屬山中小野 獸。
9、龍泵三夾
廣西西北部地區壯族傳統名菜,壯族有用豬小腸釀進豬血制成的食品稱”豬龍 ” 泵;用豬龍泵配上豬肝、豬粉腸制成冷盆菜,食用時各拈壹塊***三件,夾在壹 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當地辦喜慶筵宴的壓席菜。此外還有 豆腐肴,廣西河池地區壯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風味菜。
10、南瓜、紅薯糯米飯
這是山區壯族喜歡食用的風味食品。南瓜黃熟,收後存留壹段時間使之糖化。使 用時除去硬皮及瓜瓢、瓜子,切成大片,人鍋煮熟,然後將優質糯米撒在它上面, 3:1 瓜和糯米之比為 ,煮至米熟成飯。再將瓜和糯米飯拌勻攪融,即成南瓜糯米 飯,其味清甜而香,不需油鹽、菜肴,即能飽腹。紅薯糯米飯做法亦同,但其味 道較南瓜糯米飯稍遜。壯家常以這兩種飯待客,主客都吃得十分香甜。
11、油炸果
桂南壯族,最喜食用油炸果,特別是在過年過節之際。做法是先將優質糯米磨漿, 濾壓成半幹狀。以花生拌紅糖、芝麻或豆蓉拌紅糖作餡,捏成鴨蛋型,放進油鍋 中炸成金黃色,取出後撒上壹把芝麻,粘於外皮上。此壹風味食品,又甜又香, 受人稱道,也是走訪親友時常送的禮品。
12、烤香豬
桂北環江壯族的烤香豬,是很獨特的民族佳味。當地飼養的土種豬,因水土及飼 料的影響,身短、腳矮、皮薄,肉質特別鮮嫩。制作香豬所用豬,是通過子母相 配,近親繁殖的,烘烤、清蒸、爆炒都鮮嫩可口,壯族民間稱為”香蕉豬”。 10 15 烤豬就選用這種 ~ 斤重的乳豬,宰殺脫毛後,使用當地出產的香梗稻桿熏 烤成金黃色品,然後開膛去內臟,切成小塊,以水煮熟,配以當地產的香草、姜、 蒜。或用香梗稻桿烤過後,去內臟,塗上生油,再用木炭烤熟即成。切成小塊後 即可配以佐料及白糖食用。它皮脆肉軟,香滑爽口。環江的烤乳豬由於原料和方 法都辛苦眾不同,所以肉味也比他處的特美,當地往往在辦喜事、過年節或迎接 貴客時才烤乳豬,平常則難以嘗到口桂西巳馬和桂南上恩的壯族多喜歡烤制這種 食品,只是用料和制法有所不同罷了。
13、果子貍
果子貍,是廣西壯族地區的特產,又叫花面貍,白額靈貓,善爬樹,采食香蕉、 木瓜、萬壽果和其他果實,故稱果子貍,肉味十分鮮美。經名廚烹制,成為宴會 名肴。
14、魚生
壯族人不但喜吃魚生,而且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即將壹公斤重以上的草魚去鱗去 頭去骨,把魚肉用利刀切成薄片,然後晾於紙上,將肉中的水分吸幹,再用米醋、 花生油、生姜、紫蘇、辣椒、蒜米、鹽、花生、糖等配制成調料,將生魚片放入 調料中拌勻即可食用,味道鮮嫩可口,是下酒的極好佳肴。
15、狀元柴把
用鹵熟的鴨肉等經韭菜捆紮而成。
16、活血食品
桂西壯族地區的活血食品頗具風味。宰羊時,將羊血置於洗凈的瓦盆中,撒些鹽, 使之凝結。然後將血切成小塊,佐以上好米酒、姜、蒜,以除去其腥味,便可食 用了。這種食法,說是可活絡補身。另外,殺鴨時,先置上好米酸水壹碗,將鴨 血倒入拌勻,鴨血變成灰黑色。拌些姜、蒜、紫蘇等佐料,蘸伴鴨肉吃用,會覺
得昧酸而清爽,並無肉膩感。當然,不僅活血食品才具風味,而用血制成的其他 ( 食品也很有特色。如用豬血制成的龍棒 漢意為血腸〉就是其中的壹種。殺豬 時用豬血及碎肉拌上優質糯米,佐以蔥、蒜,灌入洗凈的豬腸中,用細線紮成壹 節節,入鍋煮熟即成。食用時可成節吃,也可切片吃,壯族人家常把龍棒分送
給鄰居嘗嘗,回報平時大家對自己的關心與幫助。
17、豆腐圓和釀南瓜花
在壯族山區盛產黃豆和南瓜,他們就以黃豆和南瓜制成風味食品。逢年過節,他 們就做豆腐圓。先將水豆腐搗爛,再以半肥瘦的五花肉、花生、香蔥及芫荽等香 料,拌和精鹽和糯米飯,混合成餡,置於豆腐中,制成小圓球狀,最後煎熟或油 炸好,吃時再嫻煮壹下。
釀南瓜花,方法很簡便,采回大朵的雄性南瓜花後,洗凈,去柄皮和花心,不能 破損,然後用五花肉、花生、蔥、蒜、糯米飯,混合剁爛,塞置於花中,將花瓣擂合,蒸制便成。豆腐圓和釀南瓜花,不僅味道鮮美可口,還表示家庭團圓、親 友團圓之意。用它來招待貴客,表示真誠之心,永遠難忘。
此外,以黃豆、南瓜子磨成粉狀,用冷水稀釋,經慢火煮沸,放些新鮮青菜,再 放些米酸水,使之凝結成”豆腐搖”,味道也很鮮美,又富於營養,是壯族農村特 別是山區農村的常用食品,對平時食用肉類較少的山區來說,這也是壹種美食。
18、壯家香葉燒油魚
香葉燒油魚是西林縣壯族人民喜愛的傳統佳肴。西林縣西洋江的鯉魚很肥,色澤 青綠,用火烤會滴油,煮湯亦會標出油花,故有”油魚”之稱。而江岸生長著壹種 常綠的小灌木,因葉味很香,故稱 香葉。壯人每當煮魚時,都要放取幾片 香 葉”,不但可以去腥解臭,味道鮮美可口,而且能健胃益牌,增進食欲,滋補身
體。故這種油魚配香葉成為壹種名菜,壯人常以此菜肴款待運來賓客。 關於”池魚”和”香葉”還有壹段故事呢。相傳,古時候西洋江水很臭,河中的魚既 小又瘦,腥臭得難以食用。後來聖仙陸馱公知道了,便把女婿西洋找來,交給他 壹罐香油和壹袋香葉種,要他下凡為百姓造福。西洋來到西洋江的上遊,將香油倒到河裏魚,又將香葉樹種撒在岸上,從此,西洋江的魚肥了,江岸上長出了 很多香葉樹。壯人不忘陸馱公和西洋的恩德,在每年的”三月三”歌節,就用西洋 江的魚和香葉燒成美肴,先是對聖仙陸馱公的功德歌頌壹番,然後舉家品嘗。久 而久之,香葉燒油魚就成了壯家逢年過節或招待客人的美味。
19、壯家簸箕糯米糍
簸箕糯米糍,壯族人稱”史冬王”,因其是用簸箕作成型模具制就的,故又稱”簸箕糯米糍粑。糍粑的大小視所用簸箕尺寸而定,小的磁粑每只用米量約 公斤,直徑SO~6O厘米;大的用米量25公斤以上,直徑達1米多。這種古往今來舉 世罕見的糯米糍,在西林縣壯族村寨裏最為興盛。 岜夯雞亦稱山巴大力雞,岜意即酸菜,岜夯雞也說是酸菜雞。源起雲 南壯族之鄉廣南縣,近年振翅壹飛,落腳昆明,好似劉三姐的山歌,壹時風靡起來,大餐館,小飯店都掛了頭牌 文山岜夯雞。據《廣南府誌》記載: 岜夯雞 始於宋朝,明清年間最為風行。原是官宦大辦喜宴從民間采擷出來的名膳佳肴, 同時也用來敬奉上司乃至朝廷命官的首道珍稀名菜。可見,其歷史悠久,出身不凡。
制作時,首先把壹種名叫”細葉芹”的野菜,摻入鮮青菜中,用開水燙過加米湯, 然後以微火加溫,這樣,產生的酸酵母菌便大發揮其作用,使青菜、細葉芹變成 了水酸腌菜。用這水酸腌菜及其酸水配料煮成火鍋湯料,將宰殺好的嫩鮮雞砍成小方塊,拌以醬油、姜末、鹽、燒酒等佐料,投入火鍋湯料中煮,再以開水燙過
的新鮮青菜配進來煮,熟即可吃。綠白雜陳,鮮美可口,食而不膩。且蛋白質及 鈣質釋放到最大極限,因而營養豐富,易於吸收。岜夯雞火鍋吃到最後壹筷,雞 肉仍鮮嫩不老,味道仍鮮甜不膩,這是因為”岜夯”湯。”豈夯”湯–酸湯中的檸檬酸與雞肉中的蛋白在熱化過程中迅速反應,形成壹種防止沸煮食物易老化的防老化劑。檸檬酸與脂肪迅速反應也將其熱化變性為蛋白乳。檸檬酸還與雞骨中的鈣 質發生反應,且軟化骨質,熬出骨油骨脂來。這壹系列化學方程式無法標明的化學反應在熱氣騰騰,酸香沁鼻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完成,可謂”隨風潛入夜,潤 物細無聲。”?
20、三七
三七,是雲南出產的名貴藥材,有止血強心、散淤生肌、消腫定痛的顯著功效。 其根、莖、葉、花均可入藥。廣南縣屬文山州,文山又以三七聞名八方,人人知 曉。壯族人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三 七除治跌打血癥外,還日益被人們用做防治心血管病和強身健體的保健食品,日 本人還認為,雲南三七有抑癌作用。
白炒三七花田雞
白炒三七花田雞,白綠相映,三七花清香濃郁,田雞肉細嫩鮮香。
21、檳榔
在廣西龍州、防城、上思和寧明等地的壯族村莊裏,盛行著 客至不設茶,唯以 檳榔為禮”的習俗。嚼檳榔象喝茶抽煙壹樣,不限次數。方法是用小尖刀將檳榔 削下少許,用火柴頭大的面灰摻和著,加上壹片指甲蓋大的煙葉揉在壹起,再用 蔞葉包起來,放進嘴裏咀嚼,跟著吐口水,而後在嘴裏品味慢慢吞下。不用多久, 唇紅齒黑臉發脹,大有醉檳榔之感。嚼檳榔壹是為了辟瘴、下氣、消食、增 口味,二是為了保護牙齒–嚼擯榔後牙齒烏亮美觀,可防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