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什剎海美食攻略

什剎海美食攻略

什剎海在北京也是非常知名的,很多外地遊客來北京旅遊都會選擇前往什剎海及周邊去看看,這裏的美景如畫,可以近距離體驗壹番皇家的氣派場景和畫面,這裏的美食文化也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元素。

什剎海極盛時期,約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這十年之間。盛夏,下午三、四點鐘,遊人越來越多了。其時,火傘高張,炎暑逼人,走在壹邊茶棚,壹邊攤販的土路中間,雖然沿堤垂柳成蔭,蟬聲噪耳,可是在百十處攤販茶棚,吆喝叫賣,招徠主顧,此歇彼起的亂嘈嘈聲中,壹點清靜消暑的情境也不存在了。雖如此並不影響遊人的情趣,人到了河沿兒,雖然還是熱得要命,但在心理上有了納涼的感受,看到湖塘,看到楊柳,聽到蟬聲,就是得到納涼的滿足了。所以即使比廟會還要嘈雜,也能愉快地忍受。

什剎海集市範圍不廣,只占西岸沿堤壹條便道。南岸近馬路,東岸較僻靜,基本上保持居住區的寧靜環境。北岸由鬧轉靜。只壹出名的會賢堂飯莊雄踞北岸。再就是停車場地,和雜耍戲棚了。

什剎海集市,商業雖然是主要活動,但商品種類不算豐富,遠不能和三大廟會相比。除具有特點的本湖區水產蓮藕菱芡以外,不過是少數日用品和兒童玩具,連服飾和生活用具都比較少,但頗為突出的是什剎海特有風味小吃,和具有壹些鄉土氣息,又有些新式的茶棚,是什剎海遊人的興趣所在。所謂“逛河沿兒”,目的就是三、五個人坐茶棚,吃茶聊天,以消永日。

1912年荷花市場

茶棚壹律搭建在沿堤水次,自北而南,壹座挨壹座靠人行道東側排列開來,直到南岸皇城根馬路為止,熱盛時不下二三十座。茶棚用蘆席搭蓋,底座支架用杉木,

(北京稱“沙<杉>高”。)交錯插在湖灘淺處爛泥中,用繩縛牢,上鋪木板。搭成可比地面高出壹二級,下鋪磚石墊步,舉步可登。每座棚的面積不等,大約在四十到八十平方公尺之間,很少有間隔成兩間的。

茶棚除設座之外,壹切操作、貯藏、洗滌、烹制全在這壹大棚內,但弄得井井有條,不妨礙茶客的觀賞和交談。棚內的布置設備,也有考究或壹般的區別,講究壹點的茶棚,壹律藤桌藤椅,有方有圓,上鋪白桌布,置花瓶,也頗像樣。只是不能與中央公園來今雨軒等茶座比。次壹點的設備,不壹定全是藤桌椅,不過白臺布是少不了的。壹間大點的茶棚,可設茶座十桌上下,人滿時還有應接不暇之勢。

茶座面向東方湖塘,湖中遍植芰荷菱芡。沿堤盡是垂柳,柳絲垂拂,時時拂面掠衣。坐在靠湖的壹邊,俯視荷塘,那些欲開的菡萏,出水的菇葉好像伸手可擷。迎面微風吹來,陣陣荷香,在若有若無之間,很有幽趣。如果從東岸遙望西岸,只見荷叢柳陌之間,壹座座高於堤岸的茶棚,好象傍水高臺,人影參差,別具情趣。

說到“逛”,這個情趣就打折扣了。人在那又熱又吵鬧的柳蔭夾道路上,兩旁叫賣吆喝之聲中擠了壹通之後,又累又渴,想找個暫時歇腳的地方,沿途連席地而坐的方寸之隙也找不到,那就只有茶棚了。

走進棚內,看到舒適整潔的座位,茶香酒盞,即使本無品茶之意,也只能坐下來了。如果單純吃茶,所費自然有限,當時每壺茶壹角,加壹人加五分。如果四人周坐壹桌,吃茶納涼,連小費三角已足。不過,坐久了,別無其他消費,連桌上陳設的瓜子花生也沒有碰壹碰,那就難免遭到棚主的白眼了。因此總不免吃點冷飲,叫些點心零食,那就所費不貲,非壹、二元莫辦了。

茶棚歡迎茶客外叫點心,如果喝啤酒,就更歡迎了。因為茶棚有加成,還與供應的店、攤有折扣。所以時常向茶客介紹什剎海的特產和風味小吃。

茶棚生意也有清淡之時。遇到雨天,遊人寥寥,有時只好暫時停業。即使不下雨,遇到陰晦,天氣也不太熱。壹樣也是茶客很少。這時棚主就要施展出他那招徠顧客種種方法。只見他身在高臺邊上,面向外,雙手亂揮,向遊人招手,歷數他的茶座種種優點;“設備精良,招待周到,食品清潔”等等,手不停揮,口不停叫,那壹副急相,極可發噱。

什剎海的風昧小吃,著名的有八寶蓮子粥、蘇造肉和肉餅。其余則與廟會差不多,不必詳述。只此三種,有必要描摩壹番。但不知目前北京還有遺制否?

蘇造肉

據說制法來自清官,是清宮裏壹味家常菜。後來廚師把制法傳到民間。至於為什麽稱“蘇造”?開始我以為傳自蘇州,及至目睹,乃是壹鍋豬肉及內臟的大雜燴。想來不是來自蘇州,而是酥爛的制法,由“酥造”衍來。

煮這種肉,據說用兩種湯配成。壹是“老湯”。就是煮肉原湯更遞使用。用後去油封存。可以永遠新陳代謝地用下去。愈用愈陳,味愈醇厚。這是制醬肉食品的傳統方法,不論豬肉,或牛羊肉都適用。很多出名老店都以老湯得名。其次是蘇造湯。實際上是加香料的湯。據說燒蘇造肉使用的藥物香料有四種配方,分春夏秋冬不同季節使用。有健脾開胃作用。所用的藥物據我所知,不外桂皮、豆蔻、丁香、甘草、砂仁、陳皮之類,加以調味後煎透。用老湯煮肉、用蘇造湯煨,就成所謂蘇造肉了。

什剎海的蘇造肉原料,也不外是豬肉及內臟。舉凡肝、腸、心、肺、肚全部煨在壹處,熟後,自鍋內取出,分類壹排排擺列在鍋邊上。琳瑯滿目,任人選買。顧客點名某某部位,按價割下來切成小塊,澆上原湯,放上調料。可以佐酒、下飯或與義子火燒伴食。這是什剎海壹味名菜。

蓮子粥

這也是什剎海特產。名為八寶蓮子粥。主要原料是糯米粥配以鮮蓮子,得味在此。如果用幹蓮子,形味都受影響了,鮮蓮子又是本湖名產,取料近又便宜。借其鮮香之味,提高了粥的身價。所謂八寶,僅是輔助品,不過桂元肉,蜜餞果脯,山楂蜜糕等切成丁配色而已。加白糖,甜香可食,卻是壹味佳點。

端出壹碗粥來,八寶紛呈,爍然可觀。由於是暑天,不用熱粥,大都溫涼適口,吃畢不會出汗,所以很受歡迎。本來由挑擔做起,後來發達,也搭棚設座,與蘇造肉成了什剎海兩大專營。

當時每小碗二十枚銅元,大碗三十枚。(當時壹元銀幣可兌銅元四百四十枚。)相當於五六分錢壹碗。可是已超過壹般市民的負擔。因為壹副燒餅油條,當時只賣四個銅板。因此蓮子粥遠沒有豆汁、灌腸等大眾化食品受歡迎。

什剎海賣吃食的席棚,壹般都搭建在人行路的西側,不靠水,背後有些樹木而已。到下午三四點鐘,背後是暑天的太陽,簡陋的席棚,設備又比茶棚差。操作又比茶棚復雜,又賣酒又賣菜、蘇造肉、肉餅等等,二三只爐火熊熊,油煙滿棚,再加驕陽如炙,坐在棚內吃著肥膩膩的肉湯,喝著辣嘴的“燒刀子”,倒不是盡人都能夠享受得了的。

酸梅糕

什剎海另外還有壹種特產,並不為多人註意。是壹種小塊“酸梅糕”。這是壹種用烏梅幹和白糖壓制成形的糖食,印成各種圖案。既可以當糖果吃也可以泡制“酸梅湯”。這本來是幹果蜜餞店的產品,大如銀元,裝盒出售。而什剎海的酸梅糕,制的小巧玲瓏,只如壹個二分硬幣大小。圖案花樣壹樣很精細,裝小紙盒出售,每盒十到二十小塊,售價不過十幾個銅板,極受小孩子歡迎。味亦不錯。夏天傍晚,看到行人手中拿著壹兩把鮮蓮蓬,拎著壹紮幾小盒酸梅糕,很少不是逛河沿兒之後回家的。

什剎海最熱鬧地方就集中在這壹帶,沿路北行,席棚少了,人跡越來越稀。可是這裏還有江湖百戲的場地。曲藝戲法,地方雜耍,也都搭棚獻技,或圈地表演。鑼鼓喧天,招引遊人。其喧鬧程度不難想象。再走下去,就到了停車場地了。於是道路上的氣氛漸漸恢復了寧靜。空氣好像也清新了許多,微風飄過來的荷香,夾雜著蘆荻葦葉的清香,顯得格外清雋。

這就到了北岸。在柳陌槐蔭之下,壹轉彎,就看到了壹座敞亮大門。迎門坐南面北壹座八字粉墻,壹排十二開間樓廳窗格,欄_齊整,面湖而開。過就是有名的會賢堂飯莊。它的房舍寬敞,環境清幽,是當時北京出名的八大飯莊之壹。至此,什剎海的風光已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