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紅薯,實在不是什麽稀罕之物。在生活困難時期,杞縣人曾經視紅薯為生命,有諺語為證:紅薯湯、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然而,自古善烹調的杞縣人卻能將再普通不過的紅薯做出百般花樣來。其中紅薯泥就是壹例。
紅薯泥是杞縣的壹道名菜。它的制作方法很講究,需先把紅薯煮熟,剝掉外皮,去其內絲,用幹凈的白布包裹起來軋壓成泥。然後將白糖倒入鍋內化成糖漿,再兌入香油、紅薯泥不斷攪拌,呈柿紅泥狀出鍋。裝盤時,分層放山檀丁、玫瑰片、青紅絲、桂花糖。此菜味道甘甜,爽口開胃,色澤鮮艷,營養豐富。人稱“三不沾”菜(即:壹不沾盤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嘴)。每當貴客臨門,杞縣人會熱情地端出這道風味菜。在品嘗紅薯泥的同時,人們還會給妳講述壹個動人的故事。
據說,創制紅薯泥的清末廚師蔣思奇不僅手藝高超,還有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有壹年,袁世凱的部下來到杞縣,聞聽紅薯泥為此地名食,便點名要嘗嘗這風味佳看,不然便覺得枉活壹世。這天,宴會在縣衙舉行。雞鴨魚肉上完後,最後才上紅薯泥這道菜。大小官員看此菜五光十色,如桃花盛開,似琥珀生輝。各個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起來。誰知,不大壹會兒,有的張口流淚,有的伸脖子幹嘔。原來,蔣思奇不願給袁世凱的部下做菜,但又不能推辭,便使了個花招。紅薯泥本身質地細膩,熱量大,密度小,散熱很慢,蔣師傅又特意用滾油封頂,內中溫度更不易散發。這些人迫不及待,故而被燙得醜態百出,狼狽不堪。
說到紅薯泥的熱量大、散熱慢,還有壹個傳說:有壹次,慈禧太後來到開封,聽說杞縣的紅薯泥特別好吃,於是就吩咐開封府為她準備。而當時開封城裏沒有壹個能做“紅薯泥”的廚師,只好派人到杞縣請人去做,做好之後再帶回開封。辦差的剛回來,早已等得不奈煩的西太後慈禧拿起筷子便吃,誰料卻被燙得兩眼流淚。開封距杞縣50公裏,當時的快馬也得壹個半小時才能跑壹個單程,可見紅薯泥的熱量之大、散熱之慢。
紅薯泥不僅是杞縣的名產,也是中原地區粗糧細作的典型。紅薯從粗制到細作,從平常食物到宴席珍品,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也是我國食品制作技術的發揮和創造。 始創於(1815)年清朝嘉慶年間,莫特生先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革新釀制而成,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莫氏醬菜又是開封醬菜行業的佼佼者,它獨特的制作方法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壹經問世後便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贊賞,名聲遠揚海內外。同時也是杞縣家家戶戶探親訪友,饋贈親朋的必備之禮。1938年,在鐵路沿線榮獲名特優產品獎,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莫氏醬菜不僅在國內知名度很高,在國外也有得到了認可,1938年日本首相田中特從日本專門派人來開封訂購莫氏醬菜。莫氏醬園是東方美食王國---中國著名的有著悠久歷史的醬園之壹。采用傳統工藝,古法制作。以天然醬曲、新鮮蔬菜及多味辛香中藥材釀制而成,風味獨特色香、味、形具佳,且有鹹、甜、脆嫩、鮮香、解膩增食、爽口開胃等特點。 經營範圍如下:醬紅蘿蔔、醬乳黃瓜、醬瓜、醬花生米、醬粉、醬八寶菜、醬甘露、紅薯泥、黑白薯泥(含中藥成份)、醬荊芥、醬韭花、醬萵筍、柳絮、醬辣椒、醬豆角、西瓜醬豆、甜面醬、香辣牛肉醬等真空軟包裝系列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