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關於堯的傳說有哪些?

關於堯的傳說有哪些?

唐堯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

繼承人

堯到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壹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父母

相傳堯父為帝 ,母為陳鋒氏女。帝乃黃帝曾孫,在位70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卒後由堯之異母兄摯繼位。摯在位9年,為政不善,而禪讓於堯。

文獻記載

1據傳說中國上古五帝之壹的唐堯出生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山南有慶都山 , 傳為堯母慶都出生地 , 慶都逝後葬於望都 , 望都之名即由登堯山望都山而來。據《史記·五帝本紀》和其它壹些古代典籍記載 , 堯是黃帝的後代 , 為上古五帝之壹的帝嚳的兒子 , 本名放勛。帝嚳去世後 , 放勛的長兄摯繼承其帝位 , 在放勛十五歲時封為唐侯 , 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苦 , 發展農業 , 妥善處理各類政務 ,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 , 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 , 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贊許。可是帝摯卻沒什麽突出的政績 , 各部族首領也就親放勛而疏遠摯。帝摯九年 , 摯親率官員到唐將帝位禪於放勛 , 放勛即帝位 , 帝號堯 , 因初封於唐 , 即以唐為朝代號 ,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朝代號 , 後人稱其為唐堯。唐堯即位後 , 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 為政勤慎儉樸 , 定歷法 , 施德政 , 抗天災 , 建國制 , 選賢能 , 政績卓著。

唐堯當政初期 , 天文歷法還很不完善 , 百姓經常耽誤農時 , 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 , 令羲、和兩族掌天文 , 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 , 測定了四季 , 又以月亮壹周期為壹月 , 太陽壹周期為壹年 , 壹年定為三百六十 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歷法 , 奠定了我國農歷的基礎 ; 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樸 , 住茅草屋 , 喝野菜湯 , 穿用葛藤織 就的粗布衣。時刻註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 , 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 壹張 " 欲諫之鼓 ", 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麽意見或建議 , 隨時 可以擊打這面鼓 , 堯聽到鼓聲 , 立刻接見 , 認真聽取來人的意 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 , 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 " 誹謗之木 ", 即埋上壹根木柱 , 木柱旁有人看守 , 民眾有意見 , 可以向看守人陳述 , 如來人願去朝廷 , 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 , 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 堯當政時 , 發生 過嚴重的水災 , 洪水把山陵都吞沒了 , 四處泛濫 , 他讓禹治水 , 疏導九河 , 戰勝了洪水 ; 堯執政初期 , 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 , 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 , 非常松散 , 不利於國家的統壹管理 , 所以 在堯積累了壹定的施政經驗後 , 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 , 其中很 重要的壹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 , 在我國歷史上第壹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 , 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堯年老後 , 為找到繼任的賢者 , 到處尋訪 , 四嶽薦舜 , 謂舜至孝 , 對迫害他的父親、繼母仍孝順無二心 , 與鄰裏相處和睦。堯以二女妻舜觀其內 , 使九男與處觀其外 , 以考察舜的品行。又 " 納於百揆 , 賓於四門 ", 試驗他的才能 , 最後叫他 " 入於大麓 ", 讓烈風驟雨和虎狼蟲蛇考驗他的勇氣 , 舜逐壹通過了考驗 , 堯放心地把國君之位讓給舜 , 卻割舍了不肖之子丹朱 , 成為歷代賢君之美談。傳說堯讓位後居養老城 ( 今順平縣陽城 ) 。

2順平縣是上古帝王堯的故鄉,堯因生在伊祁山而姓伊祁,名放勛。早在漢平帝文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就曾將曲逆改為順平縣。縣境內,伊祁山。堯母洞。堯帝太子丹朱城。巾幗英雄花木蘭祠等遺址和漢孝烈將軍碑至今猶存;遼代伍侯塔、不二庵無梁殿、定遠禪師寶塔和古中山國長城等古代建築依然能見。縣內道觀寺廟150多座;九龍山聖母廟、伊祁山太子庵至今香火不斷。

3望都古名慶都,是“三皇五帝”之壹堯帝之母慶都的出生地。據史料記載,上古仁君堯帝居住於今順平縣的堯山,堯母陳鋒氏慶都居於都山,堯帝常登堯山南望都山,並以母親之名慶都命名都山壹帶為慶都邑,以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至西漢時期,高祖劉邦巡遊至此,以為用聖母慶都命名地名似有不恭之嫌,於是改慶都為望都。悠久的歷史,積澱了望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堯母陵、堯帝廟、漢孫程墓表現了建築、壁畫藝術的高超與輝煌;廣為流傳的堯母傳說和淳樸的椒鄉風情奠定了望都文化的基礎;明末清初民間藝人創作的地方戲《新穎調》,成為中國獨壹無二的劇種。

4龍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團結統壹的過程 , 這種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 , 確定了龍這壹 形象。根據《竹書紀年》 ( 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 , 到東晉時 , 在魏安厘王的墳墓中發掘出來的竹簡 ) 記載 , 堯生在伊祈山( 在保定市西南 40 公裏的順平縣境 ), 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 , 生於鬥維之野 , 今保定市西南唐縣、望都壹帶。唐縣有慶都山 , 在縣城東七公裏 , 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望都縣城內有堯母墳 , 北關有堯帝廟。

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 , 及成年常有龍 隨之……既而陰風四合 , 赤龍感之有孕 , 十四月生堯於丹陵 ( 即伊祈山 )。 今伊祈山堯母洞 , 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 , 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系 , 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認。

5值得壹提的是,“冀”這個河北省的簡稱,蘊含和寄托著美好的願望。如前所述,河北省簡稱“冀”是由古冀州而來。那麽,“冀”是什麽意思?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堯,誕生於河北省順平縣,後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亦為古冀州之地)。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活動,順平縣、定州市、唐縣、望都縣、隆堯縣的地方誌中,都有關於帝堯活動的記載。東漢(公元25至220年)時有壹部推究事物命名由來的書叫《釋名》,它在解釋“冀州”這個地名的由來時這樣寫道:冀州位於北方,這裏居住過帝王,這個地方有險有易,紛亂希望得到治理,貧弱希望變得富強,荒歉希望獲得豐收。 “冀”是個多義字,在漢語裏有多種含義,其中有壹義是“希望”的意思。在漢語的書面語言中,就有“希冀”、“冀望”、“期冀”這些詞。《釋名》解釋冀州這個名稱的含義,就是在“希冀”這個意義上使用的。這樣,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麽,如今簡稱“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希望之地了。

6顓頊時代,太行山壹位女子不小心被石頭絆倒,壹滴鮮血灑在那塊石頭上,壹會兒,整座山嶺全變成了紅色。後來人們將這座山嶺叫丹嶺(順平縣城西10公裏伊祁山),文人都將它寫成丹陵。那滴鮮血,竟孕育成壹個嬰兒。嬰兒第壹聲啼哭,正巧來采藥的陳鋒氏(原居寶雞,後來主要壹支遷移到河南淮陽,次要壹支遷移到河北保定)女聽到,陳鋒氏抱回家中撫養,取名慶都。慶都十三歲時養母陳氏病故,就壹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長孺夫婦可憐她收為義女。帝嚳母也姓陳鋒氏,命帝嚳納慶都為第三妃,封伊祁長襦為伊祁侯。慶都懷孕後,回娘家於甲申年生下堯。 堯從母姓,姓祁(伊祁)。堯年輕時,堯就以擅長制作陶器在遠近部落中著名。堯身材高大,面色如蠟,長著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個瞳孔,頭發特別長。

帝嚳看到自己的兒子有出息,便把堯封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從此堯又被稱為“陶唐氏”。唐侯的封地在劉邑,於是堯成為管理強大的劉氏族的首領,而劉氏族以前的首領壹方面佩服堯的才幹、甘願讓賢,壹方面迫於天子帝嚳的威嚴也不得不讓賢。堯20歲時,接替帝嚳當上了中原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堯有10子,其中第九子繼承源明(監明),號丹朱,繼承了陶唐氏族首領職位,繼續住在劉邑。

堯當上天子後,為便於統治天下,統治也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脅,將首都從帝丘遷到平陽(今山西臨汾),所以平陽留下了很多堯的遺址。堯的封地劉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沒有跟隨堯到首都去當官。

堯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歷法,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並詳細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詳細安排夏季的農活兒。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陽落下,有步驟的安排秋天的收獲。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後來,堯老了,認為兒子丹朱的德行,做劉邑陶唐氏族首領還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夠了。出身炎帝四嶽的大臣向他推薦了鯀。 榆罔氏之後,炎帝部落演化為***工、四嶽、氏羌三大支。***工為九州姜戎的***主,發展於今豫東北及冀南地,曾與顓頊爭帝。***工女嫁與顓頊兒子駱明(黃帝系),生鯀(姓姒),鯀被封汶山石紐(今四川省北川縣),娶有莘氏之女修己為妻,生下禹。鯀後來東遷,返回中原,被堯封於崇(嵩山)。後鯀因治水失敗喪失了繼承天子的資格。

7保定市歷史悠久,從徐水縣南莊頭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證明,遠在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在這裏繁衍生息。相傳,4000年以前,在唐河流域堯被封為唐侯,並禪讓於虞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