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壹次聽說河南淅川有壹個荊紫關古鎮時,我非常向往它,因為它被稱為“壹腳踏三省”和“雞鳴三省荊紫關”。這壹腳三省吾身是什麽概念?這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在山路十八彎後,我們壹行人終於到達了荊紫關。
當我們從荊紫關南門進入時,迎接我們的是壹股非常古雅的氣味。所有這些亭臺樓閣都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這些建築基本保持了明清時期建築的原貌。臨街的房子幾乎都是黑色木門,方便做生意。那些屋檐和走廊的角落,包括墻上的彩繪,都保存完好。
這條街只有2.5公裏。短短的壹條街,似乎濃縮了幾百年的韻味,似乎濃縮了幾代人的回味。這裏有700多座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門為黑色彩繪,墻和瓦為灰色。各種形狀的石作坊、門墩、柱礎和飛檐別具壹格,石雕、磚雕和木雕相映成趣。2001年,荊紫關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在明末清初的時候,丹江正處於鼎盛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幫派和企業在荊紫關定居,工匠們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建築,因此非常熱鬧,商店鱗次櫛比,街道上熙熙攘攘,人們從這裏經過。如今,這裏的明清建築雖然保存完好,但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繁華,街上行人也很少。走過這條街後,除了幾個沿街坐著的老太太外,人並不多。
出於好奇,我主動和老人們打招呼。當我問他們在這裏住了多久時,我對這個答案有點驚訝。年齡最大的壹個已經在這裏生活了80多年,從她出生以來就壹直住在這裏。老太太還告訴我們,她家多年前就開店做生意了。後來,因為外面的道路四通八達,整個古鎮逐漸變得安靜和蕭條。
仔細觀察,這個古鎮樓下全是商店,樓上全是房子,這其實是壹個很好的商業模式。例如,在珠寶店中,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珠寶,但需要進行壹些修改,商店會立即上樓對其進行處理,讓顧客在樓下坐壹會兒,然後提供壹杯綠茶進行短暫休息,然後在處理後取出成品。這樣,客人可以舒服地等待,生意也成功了,壹舉兩得。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思考問題非常仔細。
古鎮裏的遊客幾乎沒有什麽優點,那就是沒有人會闖入相機,想拍就拍,想看就看。據當地人介紹,古鎮分為三個部分。從南門開始,是貧民窟區,然後是平民區。再往前走,就是富人區。分裂非常明顯,但現在已經不再繁榮。
古鎮內有山陜會館、禹王宮、宮、橋等古建築。值得進去看看荊紫關古鎮的歷史,以前繁華時期的交通等等。
荊紫關古鎮最大的是山陜會館,建於1806。它是由山西和陜西商人共同建造的會館。會館面積很大,有4000多平方米,坐東朝西,面朝丹江。現存建築6座,房屋29間,依次為城門樓、戲樓(廊樓)、鐘鼓樓、大殿、前殿遺址和中軸線。山陜會館內的建築結構新穎獨特,最鮮明的特色是石雕。會館內房屋的每根柱子都有壹根柱子石,上面有生動的石雕圖案,每根柱子的柱子石上有四只小獅子,加上門邊和角落的石獅子,留下了“會館裏的獅子無人能數”的說法。
荊紫關的景觀特色有四個特點:街、橋、邊、廟。有“三個古鎮”、“烏鴉三省”和“壹只腳三省”。三省壹腳的地方不在山陜會館古街上,而是在另壹條街上,這條街叫白浪街,三省共用,所以被稱為“三省壹街”。
這條白浪街以其三省友誼館而聞名。亭下有壹塊三角石,名為“三省石”。該碑西屬陜西省白浪鎮,東南屬湖北省白浪鎮,東北屬河南省荊紫關鎮白浪村。如果妳踩它,妳會踩三個省。這就是“壹步過三省”的由來。既然來了,大家壹定要踩壹踩,感受壹下“壹腳踩三省”是什麽感覺。因此,那塊石碑的尖頂不再鋒利,而是被打磨得相當圓潤。
最有意思的是這裏的婚姻狀況,“三省開親”是壹大特色。大多數家庭可能是這樣的:男主人可能是陜西人,妻子可能是湖北人,媳婦可能是河南人。如果妳有壹個孫子,妳可能會擔心妳在哪個省登記。哈哈,真的是“三省大聯盟”。據說在這裏打電話也很有意思。它是從省外打來的穿過街道或大樓的長途電話。這條奇特的白浪街現在是遊客的必遊之地。所以這條街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食堂也有餐廳和住宿,但比較簡陋。如果想吃當地特色美食,建議吃“八大件”。
荊紫關八件是八種蒸菜,由牛肉、羊、豬、雞、鴨和魚制成,口味和形狀各不相同。有的先炒,有的先煮,或者先炸,各種烹飪方法都有,但最後都是下鍋蒸熟端上桌。連湯都是蒸的,口感軟糯清香。
明清時期的關古街上有壹家餐館,名叫聚德軒。居德軒的菜品主要以八件荊紫關為主。因為荊紫關“八大件”是荊紫關人民在長期生活中積澱下來的深厚飲食文化,是民間婚喪嫁娶的基本宴席標準,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荊紫關的八大件是石鼎的支柱。
荊紫關粉蒸肉八大件
荊紫關八大塊蒸肉丸
荊紫關八塊蒸酥肉
荊紫關八塊蒸酸蘿蔔老鴨湯
荊紫關八大塊水煮豆腐皮
荊紫關八個有六個,還有壹個菜我忘拍了,但最後八個壹定是蒸香米,也就是我們說的蒸糯米飯。
在荊紫關,最受歡迎和最豐富的壹餐是“八大件”。每逢節假日,家人和親戚都會聚在壹起,準備“八大件”招待親朋好友,所以到了荊紫關,有機會壹定要嘗嘗這裏的八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