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筍凍是由蚯蚓等軟體動物熬制而成的膠狀體。這種小動物生長在淺沙灘上,呈灰色圓柱形,因此被稱為“土筍”。晉江安海和東石地區均有出產,但安海鎮五裏橋仲婷港附近的竹筍最肥美。昆西村生產的凍筍最有名。土筍凍不僅美味營養,還具有藥用價值。當妳喉嚨痛時,吃它可以立即緩解疼痛,這比靈丹妙藥更好。它可以降火、消炎、降溫和退燒,是熱天人們最喜歡的零食。
泉州的名人
1.歐陽詹
歐陽詹,唐代泉州晉江盤湖村人。他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是泉州歷史上的第壹位學者,從官員到國子監有四位助教。
歐陽詹年輕時很聰明,唯壹的愛好就是讀書寫詩。他年輕時勤奮好學,見解獨到,所以他的文章優美而精辟。在德宗貞元初年,他成名了,浙江和福建的許多人都知道歐陽詹的名字。歐陽詹是壹位才華橫溢的學者,他寫了很多作品,包括《歐陽興周記》中的140多篇賦、詩、筆記、傳記、名、頌、散文、論點、敘述、序言和書籍。他壹生的德行和文章對福建的文化發展影響深遠。他是福建文化史上的傑出人物。
2.於
於(1503 ~ 1580),泉州河市人,明朝嘉靖年間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於壹生都是軍人,他的主要功績是領導抗日鬥爭。余多才多藝。他創造了壹套通過造船來殲滅敵人的海軍戰術,還發明了壹種用於陸戰的獨輪車。他精通六經,博學多才,著有《正氣唐吉》三十卷,堪稱明代儒將。余猶大有許多遺跡和民間傳說,遺留在泉州和閩南地區。晉江磁竈的愚公山有他的陵墓。在泉州清源山的虎奶泉腳下,有四個自己寫的大字:“君恩山沖”。在廈門、武平、金門和海南島等地,都有的讀書館和祠堂。
3.何超宗
何朝宗(1522 ~ 1573),又名何來,德化縣龍臺鄉後所村人。他擅長木雕、彩塑,尤其是瓷塑。他是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他的瓷器雕塑大多見於佛教和道教雕像。何的作品很少。目前,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泉州、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鴻燊作品被列為國家壹級文物,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的何鴻燊瓷塑被列為國寶。何朝宗在家鄉積極從事瓷雕的研究、創作和藝術活動,為德化瓷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德化瓷雕贏得較高的國際聲譽作出了突出貢獻。
4.李誌
李贄(1527-t602),本名洪福,金卓人,又名溫嶺居士。泉州晉江人,明末傑出的思想家、進步史學家。李治出生在壹個穆斯林公民家庭。從小性格倔強的他,從小就善於獨立思考。他在65,438+02歲時是舉人,在30-54歲時是官員。他在河南輝縣擔任過神諭,在南京擔任過外交大臣和醫生,最後成為雲南姚安的知府。經過20多年的仕途,他體會到了官場上的種種黑暗,以及人民反抗兵變和日本人在東南邊境騷擾我的現實,深刻感受到了明朝內部的腐朽和衰落。著有《焚書》和《藏書》。李贄的進步思想客觀反映了當時新市民階層自由發展的願望和訴求。
5.何喬媛
何(1557 ~ 1633),晉江人,明末史學家。他博覽群書,在村裏生活了20多年,編纂了明朝第十三代送的《明山倉》,並編纂了150卷在世界上頗有影響的《舒敏》。
何因與友人楊、陳鶴卿、惠安詩人黃交遊,被稱為“溫嶺五子”。何剛直不阿,敢於直抒胸臆。由於他喬媛“剛正不阿,敢言”,他壹再受到權貴的排擠。後來因為厭惡黑暗的官場,遭到彈劾,只好“自領風騷”,回到家鄉專心寫作、寫作。在何的幾十部代表作中,舒敏是最具創新性和最成功的壹部。《四庫全書》收錄了和的《鄭》,並給予了高度評價。數百年來,《閔書》壹直為國內外歷史學家所重視。如當代著名史學家張的《中西交通史料集》、日本桑園藏蒲壽庚的《考》、福建對法國伯希和摩尼教後裔的《考》等,都引用了《閔書》的資料作為佐證。何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地方誌學家,他的學術精神和著作《舒敏》將永載史冊!
6.鄭成功
鄭成功(1624 ~ 1662),南安石井人。鄭成功是宏偉的,敏捷的和輝煌的。21歲時,他以優異的成績名列榜首,進入南京國子監學習。他的文章影響深遠,華麗而優雅,他經常在業余時間舞劍和學習射擊。1624年,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省。1661 4月21日,鄭成功地贏得了25000名士兵。經過8個月的艱苦戰鬥,荷蘭士兵彈盡糧絕,陷入絕境,因此他們不得不掛白旗投降。臺灣省這個被侵占了38年的寶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制定了壹套切實可行的、有利於臺灣省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治理政策,為臺灣省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民族英雄鄭成功將因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而名垂青史!
7.施瑯
施瑯(1621-1697),晉江丫口人。年輕時的我“學識淵博,膂力過人”,師從老師“學了各種攻刺之術,又精於兵法,所以以智勇雙全成為萬人敵。”面對統壹與分裂的是非,施瑯第壹個站出來要求迅速實現國家統壹。施瑯的主張立足現實,符合人民統壹的願望,充分顯示了他的愛國情懷和高超的政治眼光。施瑯入臺後,不僅不與鄭氏集團冰釋前嫌,還親自去了廟。他高度評價鄭氏父子開辟臺灣省的功績,說他帶領部隊為國家和人民盡了責任,充分顯示了施瑯的坦蕩胸懷。
施瑯壹生為國家和人民做了許多好事。他是壹位愛國將領,也是壹位胸懷寬廣的政治家。他的愛國精神和對人民的關心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8.李光前
李光前(1893 ~ 1967),原名余坤,南安市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和教育家。他以“博采眾長、學以致用”為宗旨,致力於學與教的發展,為所在國和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寶貴貢獻。
李光前出身貧困。年輕時,他在家鄉的壹所私立學校學習,並努力工作。1908年,他被清政府公費授予南京暨南學校,後轉入北京清華學堂。完成學業後,他回到新加坡,在道南學校和鄭陽學校任教,並兼任《中文日報》的電訊翻譯。清朝末年,他加入了孫中山先生發起的同盟會..1920年,他與陳嘉庚的大女兒陳愛麗結婚。
1928年,李光前創辦了南藝橡膠公司。在艱苦的工作和發展中,他形成了壹套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的管理方法。經過30多年的努力,企業已遍布東南亞各地,成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工商界的傑出人物。李光前不僅是壹位成功的企業家,而且更可貴的是他將自己的商業收入用於文化教育事業。他認為教育不僅啟迪人類智慧,而且尋求個人和社會的生存,並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為了發展家鄉的教育,我創辦了國光中學。20世紀50年代初,他撥出巨資將眉山建成擁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和劇院的華僑文化村。李光前壹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並獲得了很高的榮譽。李光前是歷史上著名的華僑教育家。
9.李子芳
李子芳(1910 ~ 1942)出生於泉州石獅永寧岑鬥村。愛國烈士。出生在壹個華僑家庭。17歲時,他和鄉親們漂洋過海來到菲律賓生活。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國求學。他在1930年參加了革命。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趕到漳州石馬參加紅軍。6月,隨東路軍進入中央蘇區。他被分配到紅四軍組織部和紅壹軍團組織部工作,受到了第四次反“圍剿”激戰的錘煉和考驗。中國是4月份加的1933。1934 10年,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李子芳跟隨部隊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中央紅軍順利到達陜北後,李子芳先後升任紅壹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並當選為紅壹軍團黨委候補委員。抗戰爆發後,李子芳擔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941、1年,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李子芳不幸被俘,包括葉挺在內的數百名新四軍官兵被囚禁在江西上饒集中營。1941 7月,李子芳被帶到石地澗監獄,這是壹個敵人的特殊監獄房間。下午,他們組織的逃跑鬥爭失敗了,敵人加強了控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獄中被害,年僅32歲。32歲的李子芳為抗日救國、解放祖國的正義鬥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事跡被收入中央委員會《黨史》壹書。
10.西瑪·文森
司馬文森(1916 ~ 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沈小蘭、林曦等。,泉州東街人,中國著名作家。9歲到南陽謀生,12歲回到家鄉讀了幾年小學。1932年參加革命活動,次年加入中國* * *編輯地下刊物《農民日報》。1934年到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光明》《作家》《文壇》發表小說和散文。抗日戰爭初期,他在尚美文化救國會宣傳部工作。抗戰勝利後,他移居廣州,恢復文學生活,辦文學新聞。這兩家雜誌停刊後,他去了香港,擔任中共南方局文化委員會委員和香港《空聞晚報》總編輯。
抗日戰爭時期,有壹部小說《南洋淘金》(出版於當時的年底)。1952被港英當局逮捕,獲釋後返回內地。他負責籌備作協廣東分會和編輯雜誌作品。1955年後,他被調到外事部門從事文化工作。1958擔任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文化參贊。65438年至0962年回國擔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西亞部主任。1964被任命為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1968死於文革。1970年,骨灰被平反安葬於北京八寶山公墓。他的作品有:
1940英雄的經歷(短篇小說集)
粵北筆記(短篇小說集)
1941年孤獨(短篇小說集)
1944大時代的小人物(小說集)
1948《白癡》(短篇小說集)
1964風雨同江(小說)
1968南陽淘金(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