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_古鎮對於河南省伏牛山附近,是壹座千年古鎮,這裏保留了很多古代中原文化和古代建築物風格,很多特色美食也是令人大飽口福,下面給大家分享神_古鎮壹日遊攻略和必去景點推薦。
地址: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神_鎮
神_古鎮壹日遊攻略:
走過騶虞橋,走進望嵩寨,就到了神_老街。
恰逢鈞瓷文化節,經過修葺的古鎮人潮湧動,處處透著喜慶勁兒。沿街店鋪的檐下垂掛的紅燈籠,也仿佛經歷了壹場風花雪月的狂歡與宿醉,俯視著長街,慵懶,陶然。
走在青石板鋪成的長路上,看沿街商鋪林立,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使我陡然產生了壹種擔心,我擔心神_成為那些古城古鎮們的復制品,會丟失了屬於它自己的東西。
幸而,這只是擔心。當我越往深處走,我越感受到了神_獨有的韻味。
古鎮上,沿街的商鋪大都門臉小,門頭低,門檻也低,擡腳即進。這可能與這兒的地勢有關。
長街從西到東,依山傾斜,即使下雨天,也少有積水。這裏又地處山區,溝多,澗多,單是以溝、澗起名的村子就有好多個,所以妳感覺處在最低處,又總會發現有更低處。
這也是行走在繁華地方,卻會有尋幽探勝的感覺的原因。
因為水少,神_沒有曲水流觴的故事,也沒有結著丁香愁怨的姑娘。不過,神_的女兒家是美麗的,不然不會有“貂蟬故裏”的傳說;神_的女兒們也是堅韌的,不然不會有人們對“金火聖母”的祭拜。
在神_伯靈翁廟裏,神壇上端坐著三位神仙。壹位是戰國的孫臏,他是燒炭的,被奉為土神;壹位是更久遠的舜,他是做陶的,被奉為窯神。
還有壹位火神,即金火聖母,傳說是窯匠的女兒,她為了救父母,以身祭爐,壹腔心血化成絕妙的鈞瓷,遂得後人歷代供奉。伯靈翁廟的山門兩邊有壹副對聯:“靈丹寶_傳千古;坤德離功利萬商。”
下聯即是對金火聖母的贊美。三位神靈的傳說,使神廟多了薪火相傳的煙火氣息,也多了神聖和神秘。
走進沿街的商鋪,大到鼎尊禮器,小到香盤花臺,都讓人愛不釋手。壹位商鋪的老板介紹說,鈞瓷入窯壹色,出窯萬彩,因此每壹件鈞瓷都是獨壹無二的,“鈞無二樣”就是這個理兒。
我曾經邂逅壹個荷塘狀的香盤,那幽深的潭水,仿佛壹個幽深的念想,到現在還招引著我。可惜因為價格原因,我錯過了,回頭尋時,再沒有尋到壹樣的。
神_古鎮的美,美在鈞瓷,還美在院落。在神_,曾經流傳這樣的民謠:“進入神_山,七裏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鬥金錢。”
繁榮的商業,成就了富足的商戶,至現在遺留的還有溫家大院、盧家大院、王家大院等。院落有三進的,也有五進的。
每壹院落的最後壹進,都格外墩實高大。這與江南古鎮的亭臺水榭相比,少了精巧婉約,卻更堅固實用。
古鎮上,每壹個院落都是壹個展館,展館裏的布置沿襲舊的習俗:八仙桌,太師椅,中堂畫,博物架,條幾案。中堂畫多是水墨山水。即使再富足的人,他的心底也都有著對山水的向往。
心閑尋水石,身老臥雲山,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如水浸潤,漸以成之。在神_,這種傳統文化的情韻也體現在每壹件器物上。每壹件瓷器或祥瑞,或禪意,各有不同。這是神_人的匠心,也是慧心。
走在老街,仿佛走在歷史中,感覺有太多地方要去反復走過,有太多東西要去細細體味。老街,因老而厚重,因厚重而美麗。
神_古鎮必去景點推薦:
伯靈翁廟
伯靈仙翁廟,也稱“窯神廟”,位鎮區老街中心。據史料記載,始建於宋代,據現存碑文記載,重建於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壹九八六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鈞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築,是神後“鈞都”、“瓷鎮”的重要標誌。廟內主要建築物有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廳,正門為花戲樓,窯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壹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為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因其隨師鬼谷子學藝,曾燒過炭,既是燒
神後鎮伯靈翁廟
炭的祖師也是瓷業的窯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舜帝,據史載,舜曾“陶河於濱”,被窯民們奉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聖母”,相傳是壹位躍火祭鈞的民間女子。
廟門外設計的壹個抱庭,石獅、石柱、石雕古樸、莊重,引人入勝,這在省內眾多古建築中是少見的。花戲樓是伯靈翁廟的主體兩用建築(即山門和戲樓合用),兼出、入、演戲為壹體,設計精巧,雕工細致,古樸、莊重、美觀、大方,整個戲樓采用木結構為主的歇山,九脊飛檐,樓閣式建築,龍飛鬥拱,層層疊裝,陰陽浮雕,盤龍翔鳳,獅象競爭,玲瓏透剔,古樸端莊,精致文雅,構成線條明朗,棱角優美,五彩繽紛的精美圖案,戲樓內雕梁畫棟,粉壁彩屏,以盤龍透雕為中心的井圖案,其造型設計,線條構描,別具風格,極盡精工,全樓都是彩釉琉璃瓦蓋頂,在陽光下金光閃耀。樓脊中心立壹麒麟,背馭鈞瓷寶瓶,栩栩如生,壹派祥瑞之氣,由當地瓷業行幫會供養壹個“壹把泥”梆子戲(現禹州市豫劇團前身),長年在“花戲樓”演出。
古代與伯靈翁廟緊鄰的關帝廟(現為壹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邊與伯靈翁廟並排也有壹座同樣的“花戲樓”,為東戲樓。北面與窯神廟緊挨,是壹座鐘鼓樓和木牌樓,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計為單間二柱單樓式,這樣的純木結構建築能完整保存數百年,它對研究古代木結構建築,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老街
去神後古鎮旅遊必去景點老街,必吃的小吃是獨特的回族小吃叫炸雞烙饃卷串串香,這種小吃出現的時間不長,十多年前由壹位當地師傅獨創,尤其他的是醬料口味獨特壹直流傳到今天並且深受當地人和遊客的喜愛,去神後鎮老街旅遊的人們都會路過他的店面。
烙饃卷菜大家都不陌生,但我們吃的壹般都是卷個土豆絲、辣椒炒雞蛋、醋溜綠豆芽等,卷串串香在其他地方還真沒見過。
在吃面食的北方地區,這種壹張張的烙饃夏天尤為受歡迎,因為夏天蒸饅頭不容易存放,吃炸雞烙幾張烙饃卷串串香,好吃又方便。
炸雞有雞腿,雞排,雞肉串雞翅還有魷魚,串串香有豆筋,青椒,木耳,金針菇,青菜,香菇等適合用油炸,在防入秘制的獨家醬料和孜然粉,適合用烙饃卷著吃,拾掇停當後都可以用來卷烙饃。
這壹家炸雞烙饃卷串串香營業時間大概在上午11點至晚上23點都有賣,店家壹邊準備食材壹邊賣,讓遊客都能吃到新鮮炸雞和串串香,
這壹家烙饃卷串串香是五塊至十元錢不等,如果炸雞腿,雞翅,雞排、魷魚,雞柳或者其它價格就不壹樣了,由於做法獨特,醬料獨創,味道香濃爽口,好多人寧可排壹會兒隊也要吃上壹個。
壹張烙饃卷好了,看著就很有食欲,可大嚼猛咽,也可細嘗慢品,碰上胃口大的吃貨,沒有三四個下肚根本不解饞。
古寨墻
神後古寨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墻,有的高達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墻,寨四周和寨墻上建有炮樓,主要作用是軍事防禦和抵抗匪患、防範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寨門之上。東寨墻建於清光緒20年,墻體為青磚結構,墻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墻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見方,繞東寨壹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形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_望和射擊使用。門上刻有“望嵩”二字,據說站在古寨墻的寨門上可以看到嵩山,故有“望嵩門”之說。每個寨內都有不少傳統建築,如東寨內(行政街)有的伯靈翁廟、關帝廟、花戲樓等,西寨內有文廟、二郎堂、老君廟、白衣堂、貞節牌記等,還有沿街店鋪和富有時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範兵亂、匪患。在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築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象壹座小城。
白家大院
白家大院,座南向北,高門臺,走馬門樓,石雕門墩,木雕門額,五脊六獸,有影壁。磚圈垂拱二門,六階兩層上層,由右山墻可達後院,磚雕、木雕、石雕及房頭小飾物,特別是主房屋瓴均為磚雕牡丹,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溫家大院
溫家大院,座北向南,由壹個主院和壹個跨院組成,主院為壹進五院落,大門左側客房屋雕梁畫棟,寬敞明亮,是主人會客的重要場所。主房又稱上房屋,為五間兩層清式建築,高大氣派,整個院落結構嚴謹、錯落有致。院內有古井、側門、便道、過庭,是封建社會達官貴人進入神後的接待驛站。
霍家大院
霍家大院,座北向南,高門臺,走馬門樓,壹進三宅院,進入大門有北影壁、西影壁,垂花門,過屋、上房及廂房均為廊柱式磚木結構,屋門、窗欞木雕精美,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細、彩繪鮮美。
辛家大院
辛家大院,位於西大街,座北向南,壹進三院落,現保存有大門、過門、主房和廂房,主房為三間三層,鐵裹門,石窗,安全防火性能好。
鄧禹樓
鄧禹樓(基本原貌),原是東漢大將鄧禹屯兵神後時的住處,壹進三的宅院。前院很小,有門樓壹間,臨街三間,西廂房壹間。二門為垂拱門。進二門後,西廂房是青磚灰瓦,石雕窗欞;東廂房是壹座紅石炮摟,高三層,每層均有磚雕石窗;上房是高臺階,三層樓。保存完好,經明代重修。
轉角樓
轉角樓(基本原貌,頂部坍塌),座東向西,是壹個占地數畝的四合樓院。二層門樓,雙扇大門。進門後,依門欞作梯可登上二樓。從門樓向北、向東、再向南、再向西,不用下樓,可轉大院壹周。大院之內,樓上樓下住著幾十戶人家,便於聯防,互為照應,可防匪、防盜。這是北方地區不常見宅院格局,很有歷史研究價值。
註意:
此外還有苗家祠堂、楊家大院、王家大院、苗家院、郗家院等多處古民居,都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
古鎮裏有壹個很有名的孔家鈞瓷,本身就是壹個很好的拍照地,再加上鈞瓷藝術更讓人流連忘返,孔家鈞瓷曾多次作為國禮贈送,所以價格也不便宜。
從孔家鈞瓷後門出去就是古鎮,壹個以賣鈞瓷為主的小鎮,很便宜但是不用看質量。
照片第四張帶的項鏈是孔家鈞瓷,180不講價,最後壹張帶的項鏈是古鎮買的,50還價到40,各有各的美麗吧。
第五張是偉人像,您能看出鈞瓷花瓶裏的偉人嗎,在孔家鈞瓷展廳有6個偉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