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街來源於鬼市,但是人們覺得鬼字不雅,便找到壹個與鬼字音同字不同的簋字,並且還和吃的能沾上邊,於是就叫做簋街。
相傳在清朝年間,北京的各個城門都有它專門的用途,不得隨意使用。例如朝廷出兵就走德勝門,處決犯人走宣武門等等。東直門則是專門為了往北京城內運送木材並往城外運送死人用的。
由於當時東直門屬於城鄉結合部,城門內自然形成了最初的早市,在東直門內販賣雜物菜果的小販們後半夜開始蹲點叫賣,黎明時期則四散開。這些小販們以煤油燈取光,遠處看上燈光朦朧,加上周圍隨處可見的棺材鋪和杠房,很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故此地被人稱為鬼市。
而奇怪的是市場大潮開始後東直門大街兩側的很多商家店鋪開始進行各種各樣的生意,但是幾乎都賠上了店老板的棺材本,甚至連唯壹的國營百貨商店也不得不關門歇業了,此地之邪令人甚是不解。
但隨後人們發現在這條街上只有開飯館的生意能成功,而且這裏的飯館白天幾乎沒有人光顧,但是到了晚上卻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另有壹番繁榮景象。至於是不是像當地老人們說的,到了夜裏鬼們都要進城吃飯而形成了如此繁榮就誰也解釋不清了。
由於夜晚熱市的形成,鬼街已經在北京家喻戶曉,當然很多人也看到了這裏巨大的商機,就連當地政府也是從開始的排斥強管到了後來的扶持,區商委還把這裏命名為東內餐飲壹條街。
只是由於鬼字終究不雅,於是東城區委的工作人員們就開始冥思苦想的要為鬼街易名,但是在這裏經營的老板們大都不同意,說害怕改了名就壞了風水,今後在這裏的生意就沒法做了。
就在這時候工作人員發現了字典裏有這個音同字不同的簋字,而且這個字還能和吃沾上邊,於是開始大肆宣傳並且還在東直門立交橋鬼街壹側的橋頭做了壹個“簋”的大銅塑像,於是就有了現在這個文明的簋街。
簋街的建築布局
北京有很多著名的小吃,像鹵煮火燒、爆肚、羊蠍子等等,幾年內,簋街又興起了壹條以麻辣小龍蝦為特色的飲食鏈。饞嘴蛙和重慶烤魚則又壹次成為了簋街飲食的主角。
作為國外的遊客們,他們更喜歡簋街是由於這裏毗鄰大使館,因此這裏是他們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壹個好地方。在簋街妳經常可以看到許多老外在這裏聚集壹桌。
三五個中國人夾雜在中間,大家壹起交談,桌子中間可能是壹個超辣的火鍋或者飄出濃香的烤魚。在這裏外國人的飲食習慣也已經被中國的美食所同化,成功地將中國美食介紹到國外可謂功不可沒。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