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豐的風景、特產、人文有哪些?
新風峰大聖寺塔峰縣位於贛州南部,處於貢水河支流桃江中遊。東至安遠縣,南至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西至廣東省南雄市,西北至大余縣,北至南康市、贛縣。總面積2878平方公裏。總人口超過75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是“江西省衛生縣城”。礦產資源豐富,農副產品眾多,被譽為“中國臍橙之鄉”和“中國草菇之鄉”。1、大聖寺塔大聖寺塔始建於三國赤武年間(公元238年)。它高66.45米,有18層。建國初期,江西省文教廳將此塔列為省級保護文物。1957年,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將其公布為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批準為國家文化遺產圖:大聖寺塔、大聖寺塔夜景、信豐大聖寺塔。景區在縣城。問當地人怎麽去。2.北江源據《珠江水利簡史》記載:“北江源,珠江支流,出江西新豐油山茅坑,流經廣東南雄市、始興縣,在韶關與武水匯合,向南流至曲江、清遠,流入珠江三角洲”。達茂坑風景區位於尤山主峰的東部,四周山峰高聳,樹木繁茂,泉水清澈。近年來,許多來自廣州、佛山、清遠、肇慶和韶關的專家、學生和遊客參觀了北江源頭。3.玉帶橋因其像玉帶壹樣彎曲而得名。戴宇橋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為當地富人於鳳岐籌集資金而建,也被稱為鳳岐橋。戴宇大橋是壹座兩墩三孔拱橋,橋身呈弧形,橋長88.15米。它是江南現存最長的弧形廊橋,以其獨特的結構和雄偉的氣勢而聞名。留下了壹座遠近聞名的“玉帶橋”,兩邊的山峰直抵雲霄。奔騰江水千裏,玉帶飛鎮兩山坡。信豐虎山玉帶橋美食:信豐臍橙、蘿蔔幹、銀杏茶、草菇、紅信豐特產臍橙被譽為“橙中之王”,果皮橙黃、大無核、色澤清雅、肉質脆嫩、甜酸適中、香味濃郁,素有“臍橙滿室香”之稱,營養豐富,堪稱水果中的極品。信豐臍橙多次在全國橙類評比中名列前茅,“鵬娜”“紐荷爾”“納富日娜”等5個臍橙被評為全國優品,信豐臍橙12品系全部達到優級標準。被農業部授予“優質果品”稱號。信豐縣形成了“高標準建園、多元化發展、規模化種植、莊園化管理、系列化服務”的生產管理模式,被國家技術監督局定為全國唯壹的臍橙標準化示範區。截至2001年,信豐已建成以105國道和京九為軸線的百裏臍橙帶,形成了安溪、大安、西牛、依桐、大塘埠等五大萬畝果業基地。信豐臍橙紅瓜子是信豐出口的傳統名優產品。南宋時,高宗皇帝簡從非洲傳入中國,在信豐縣已有近千年的種植歷史,特別是種植在肥沃的沖積土地上的冬瓜。新豐紅瓜子色澤深紅,顆粒寬大,殼薄善良,香脆可口,具有生津、消食、潤肺的功能。它們壹直被視為宴會、茶會和節日的珍品,早在清末就暢銷東南亞和港澳市場。海外華人稱贊它們是“吉祥的象征和優雅的禮物”,並贏得了“新豐紅瓜子王”的美譽。新中國成立後,新豐紅瓜子的商品量大增,為全縣外銷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1980年,省政府批準新豐為出口紅瓜子生產基地後,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1萬畝左右,商品量達到3200多噸,其中80%用於出口。目前,正在進壹步努力改進品種和擴大種植規模,以提高其出口創匯能力。信豐紅瓜蘿蔔餃子信豐蘿蔔餃子是壹道風味獨特的美食。它的主要成分是白蘿蔔、土豆粉、豬肉和鮮魚。制作時,將白蘿蔔切成塊狀,煮至八成熟,撈起瀝幹水分後剁成泥,再拌上油、鹽、醬油、辣椒粉、味精、蔥花等調味料。放入鍋中快速翻炒,入味時用澱粉勾芡,成半糊狀即可出鍋。然後將豬肉和魚肉切成指甲大小的薄片,並與醬油和味精混合。以上餡料做好後,搟皮。搟皮時,先將土豆粉倒入燒熱的鍋中,加入適量冷水,水開後用鍋鏟快速拌勻。起鍋時把粉倒在案板上,反復搓勻,最後搓成圓條,捏成小肚臍,再用搟面杖搟成圓皮。包餃子時,壹手拿著皮,壹手拿著蓮花刀,把蘿蔔餡放在肚臍中間,然後放壹塊魚和肉,再包成月牙形的餃子,放在籠子裏大火蒸15分鐘。蘸香油、醬油和胡椒粉。餃子皮透明光滑,餡肉麻辣鮮香。信豐,歷史名人,古有“比家弦”之譽,江山代有名人。明清兩朝進士25人,舉人66人,其他縣有82人擔任七級以上官員。明代進士任浙江巡撫(今浙江省)時,疏浚南湖,灌溉田灣萬畝,創辦武林書院,並在此講學,清廉珍重,享有盛譽。為了紀念它的功績,浙江人民專門修建了“幹公祠”供人們瞻仰。學者黃曾任兵部武宣司司長,後升任吏部考試司司長。他壹生清正廉潔,被譽為“壹代英雄”。黃潤,壹位學者,23歲時被授予翰林學士庶吉士。他已服刑9年,過著清正廉潔的生活。他在擔任四川儀隴縣令時,興利除弊,政治紀律嚴明。人們不敢為個人利益做事,他被稱為“鐵知府”。清乾隆年間,被縣內文人譽為“黃新峰三世”的黃羽、黃文芬、黃士誠,其詩文皆有法度,成為名門望族,名震文壇。在民主革命時期,著名的革命烈士有郭翼青、郭同柱、黃、曾紀才、小、肖牡丹等,社會領袖有邱道東、張啟山等。現在有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征的人民解放軍的錢益民;有長期堅持遊擊戰爭、始終對黨忠誠的革命老幹部朱贊振、李旭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第壹位發現莫拉氏菌新種的女研究員邱明清;有壹個著名的作家陳果。此外,還有著名水彩畫家、書法家劉太喜和中國畫家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