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九位於荔灣區南部,人民中路與寶華路之間,全稱為“1995年9月30日開通,是“中國第壹條開通的商業步行街”,它包括了上九路、下九路和第十甫路。
上下九西關風情的最直接映畫,這裏匯聚了嶺南特色的騎樓商市、老街名店,宜人尺度的街巷空間,既是本地人眼中的城中美食據點,更是外地遊客尋找傳統廣州的第壹著眼點。同時,作為廣州市三大傳統繁榮商業中心之壹,蜚聲海內外。
廣府大街上的村上春樹
曾經聽過深諳廣州往事的老者說,舊時的上下九地段除了是廣州與全國及海內外進行貿易往來的壹個重要窗口,也是西關小姐消遣悠閑時光、邂逅情人的地方。我大致能想象出的場景與電影並沒有多大出入:習慣深閨的小姐們有壹天偶然走上街頭買胭脂粉,或者選擇某個節日到上下九路上看熱鬧,並上演了壹見鐘情的故事。戀愛總容易讓人鄭重其事。聽父親母親回憶,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打發戀愛時光最好的地方是稍遠壹點的小鎮的公園和電影院;根據我的成長經驗,上世紀90年代酒吧以及人流旺盛的時尚步行街興起之後,城市中戀愛的人們又多了壹些去處。那會,村上春樹的小說已經非常風靡,《挪威的森林》是年輕人人手壹本的流行讀物,也是他們推崇的時尚戀愛經,那些戀人走過的大街小巷總是飄滿村上春樹的氣味。
似乎就在同壹時刻,“小資”壹夜之間變成褒義的流行語。我的那個以天安門為約會地點的京城朋友把戀愛的地點改為了前門大柵欄,身邊那些習慣校園散步的廣州學生情侶也愛上了逛西關上下九。這或許與西關富家小姐墜入愛河之後消遣愛情的方式頗有些雷同和接近。只是如今,洋溢著舊時西關風情的上下九,已經不是過去年代鏈接海內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廣州的貿易窗口在琶洲,在大大小小的專業批發市場。
我所熟悉的上下九步行街除了是休閑旅遊壹條街,也是潮流年輕男女的集中地。在這裏,學院的研究者仍然找尋著商業貿易中心的記憶,外地遊客則看重西關大屋、騎樓等老廣州西關風情。而作為上下九消費主力軍的青年男女,不管戀愛是請客吃飯,還是逛街買衫,不管愛情需要唱K、看電影,還是需要咖啡館、酒吧曖昧的小資情調,他們都可以在這裏各取所需。我們總是看到成群結隊的年輕男女,常常在這裏上演東京街頭的壹幕,他們打扮入時,手拿顏色各異的潮流手機,自覺或不自覺地帶著村上春樹情結,消失於上下九街頭。
有人說,廣州的懷舊在西關,西關的記憶在上下九。我說,上下九的歷史太久,戀愛中的現代男女需只爭朝夕。 平民氣息體現了老街鬧市的從容不迫
壹部廣州商業發展編年史上下九的歷史,便是廣州商業發展的壹部編年史,但這並不足以說明上下九的全部。
早在6世紀,這壹帶已成為商業聚集區,印度高僧達摩在此登岸傳教,故得名“西來初地”。明清時期,隨著接待外國使者和商賈的懷遠驛(在今下九路南側)的設置、大觀河的開通,以及十三行成為廣州對外貿易重要口岸,商貿日益興旺。
據上下九商會副會長介紹,鴉片戰爭後,廣州城的富商巨賈紛紛在西關擇地興建住宅,隨之而來的是各式蘇杭雜貨店、洋貨店以及茶樓食肆的開設。至晚清時期,這裏已成為廣州繁華的商業中心。清末民初,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已有許多商人在此經商。民國26年(1937年),十八甫壹帶的商戶毀於大火,西關的商業逐漸向上下九甫和第十甫轉移。
在上下九商會看來,如今上下九路的專營店鋪多如繁星,可東西的價格卻平易近人,這種多年積澱的老街商市的從容不迫,是因為在西關生根紮戶的買賣人家深諳薄利多銷的天理,因此這裏便逐日漸月地形成了壹些專以經營日用廉價貨品為特色的商鋪。到上下九買東西,是可以挑肥揀瘦、望廉問奢、各取所需、隨心所欲、量力而購的;妳盡可以優哉遊哉地堂皇選購高檔奢昂的名牌珍品,也可以如魚得水地鉆入廉價店中瘋狂大購物,無論何樣品種,總會兌現壹個滿載而歸的“豐收”喜悅。 30年代粵劇名伶的“夜宵飯堂” 西關的百式風味,有不少是由前之所謂“西關小姐”因食不厭精而制作出來的。她們往往家有萬貫,閑居無事,故對飲食之道,頗有研究和貢獻。另壹方面,西關近鄉土農家,物產豐富,不少風味小吃就地取材,自成壹種鄉土特色。再有,西關小販雲集,七十二行,五花八門,無所不有,不少小販於街邊擺賣,形成市井“俗味”。因此,西關的飲食風味,有土、有精、有俗,百味***存。
在數以百計的西關美食中,公認名牌的有20多種,其中10種還被評為“中華名小吃”,如:榮華酒樓“榮華麻香酥”,南信甜品美食專家的“南信雙皮奶”和“南信姜撞奶”,歐成記面食的“上湯鮮蝦雲吞”,伍湛記粥品的“伍湛記及第粥”,清平飯店的“姜汁奶撻”,蓮香樓的“老婆餅”,銀記的豉油牛肉腸、金鐘閣的鴨潤水餃。
據上下九商會副會長介紹,在20世紀30年代,在西關住著眾多名聞省港澳的粵劇名伶,如郎筠玉、靚少佳等,他們經常在演出完以後到西關的幾家著名小吃店去吃夜宵,不少大款大亨都如影隨形地跟著來到西關的小吃店,這使得壹時間不少西關的小吃店“聲名鵲起”,成為高檔食家,至今仍興旺不衰。 今天所講的上下九,全稱是“上下九商業步行街”,1995年9月30日開通,頂著“中國第壹條開通的商業步行街”的光環隆重登場。它的特色,在於集商業、建築、民俗、飲食、休閑於壹體,呈現了廣州市井而風情的壹面。
騎樓是上下九的標誌性建築,連綿千米,是目前廣州規模最大、保存得較好,並且仍維持著商業繁華功能的騎樓建築群,始建於清代,既吸取了南歐建築特色和中國北方滿洲式裝飾,又保留了西關傳統建築風格。 從長壽路地鐵站出來,開始陷身洶湧的人群,空氣裏已是上下九的氣息。向南直走,隨著人流,再轉左,是壹片更為洶湧的人潮,壹天的上下九之旅開始了。
如果恰逢吃飯時間,第十甫路這壹段是最熱鬧的。
老字號永遠顧客盈門,陶陶居、廣州酒家,壹盅兩件,燒鵝臘味,暖色調的燈光映襯著這個老城的美食魅力;小吃店門前擠滿人,如果妳未嘗見識過廣州人吃起東西來有多麽不管不顧,這裏的街頭是最好的T型臺。牛雜店最有意思,通常店面都極小,兩三平方米見大的地方,壹大鍋煮得正咕咕冒熱氣的牛雜蘿蔔前圍滿了食客,壹碗碗牛雜蘿蔔被遞出來,送到某對小情人的手中。如果可以從空中鳥瞰,便可以看到壹朵盛開的蟹爪菊,花芯是牛雜店,在周圍延展如花瓣的便是壹個兩個手持小碗吃得津津有味的食客,他們散落在牛雜店的四周,在香味中滿足著對於上下九的期盼。 有壹部分人不是沖著“商圈”而來,而是往上下九的老街小巷裏鉆去。那裏,有著更深遠的文化內涵。其實,西關的文化更接近於普通的市民。這裏窄窄的小巷和壹幢幢古屋,雖各立門戶但又緊密相連。
相對於熙熙攘攘的上下九路,這裏是另壹個世界。
湛露直街,清同治年間的狀元梁耀樞曾住過的地方,傳說叢桂路文人學者雖然多,但不及湛露巷梁耀樞的文采,故有“叢桂有坊含湛露”之句,此巷因而得名,著名畫家趙少昂創辦的嶺南藝苑故址在這條安靜的小街上顯得有些孤單;光雅新街,原名“缸瓦欄”,清道光年間,在德興橋頭,曾有專營缸瓦業的市場,故稱缸瓦欄。西來正街,達摩禪師傳教的地方,聽起來,總覺得還是沒有“西來初地”好聽。 騎樓、雕塑、老字號,構成了上下九最西關的民俗情愫。
如果在下雨天,從第十甫壹直走到上九路,可以雨不沾襟,這歸功於騎樓。但在這太陽明晃晃的夏日午後,妳站到步行街中間,擡起頭,瞇起眼,會看到視野裏流光溢彩的滿洲窗和精致的墻雕,那才是騎樓的真正魅力。
騎樓商鋪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在馬路邊相互連接形成自由步行長廊。騎樓的格局從大街上觀望就壹目了然,即樓上住人,樓下做商鋪。那段跨出街面、橫駕空中的騎樓,既為樓上住戶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為樓下沿途逛街購物、出入商鋪的行人遮雨擋陽。
但可惜的是,雖然空間上的距離這麽近,但作為過客的我們,卻無法進入到騎樓裏,看看滿洲窗裏的世界。因此,上下九上的雕塑,來得更吸引遊客。
越靠近荔灣廣場壹帶,雕塑便多了起來,而且永遠是遊客鏡頭裏的最愛,而這代表廣州傳統文化的雕塑亦能喚醒市民的傳統廣州情結。2002年由萬兆泉創作的西關風情雕塑首次現身上下九,此後雕塑們便成了上下九上最當紅的明星。孩子們是最喜歡的,雖然他們未必看得懂,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把雕塑群當成樂園,嬉戲玩耍。
重量級明星出場,那是賣飛機欖的小販。他的出現猶如穿越時空。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行壹時的裝扮壹樣,賣欖人為吸引顧客註意,把壹只色彩繽紛的紙紮大公雞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吹著嗩吶摹擬公雞的聲音叫賣,
無須時光倒流,我們同樣可以追憶那些與民俗相關的印記。 街·坊
懷念上下九電影院裏的《多瑙河之波》
◎講述人:梁駿逸,廣州西關人氏,國企員工
我在寶華路住了二十多年,小時候上學,便是在上下九的小吃店裏吃早餐,壹碟蝦米拉腸,壹碗魚蓉粥,壹元幾角。下了課,就是幾分錢壹塊的“鹹酸”。
無論在哪個朝代,上下九都是廣州商業的地標,廣州酒家、蓮香樓、趣香樓,買衣服有大型的服飾品商店十甫商場,還有大型的書店新華書店,大型的百貨公司婦兒商店,更有壹大堆的小吃店。但對於我來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下九的電影院。人們的娛樂生活沒有這麽豐富,去得最多的估計就是電影院了,妳想象壹下:整條上下九,不過區區壹兩公裏,但居然有電影院四五家,我家附近就有美華、金聲、平安、市三宮等等。那時候的電影院沒有今天這麽豪華,但是價格便宜,不過壹毛兩毛,生意興隆。
我在那裏度過了我快樂的童年時代,《閃閃的紅星》、《南海風雲》、《決裂》、《甜蜜的事業》、《赤腳醫生》、《阿裏巴巴》……我對中國電影多少有些了解,全憑當時打下的這些基礎。當時的外國片只有來自第三世界的,比如朝鮮、越南,因為與蘇修冷戰,所以蘇聯片也沒得看,我記得最轟動的是看羅馬尼亞的《多瑙河之波》,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上下九電影院的電影屏幕上居然出現了親熱鏡頭,那是多震撼人的事情!
街·道
上下九應打造成壹個有品位、有懷舊風的休閑商圈
◎發言人:梁基永,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廣州名片:妳認為上下九在廣州的地位如何?
梁基永:以我看來,在廣州所有的步行街中,上下九的排名比較靠後,比起天河、北京路,只是比江南西要好壹些。而且,悲觀地講,如果江南西的發展看好,上下九可能連江南西都比不上。
廣州名片:為什麽這麽悲觀呢?
梁基永:有幾個問題:壹、賣不了貴價的東西,滿目所見,都是譬如六元壹件睡衣的大特價大甩賣。我有朋友是壹個知名運動品牌的區域經理,他告訴我,他們在上下九的店從來都只賣特價品;二、交通不方便,從地鐵站走到上下九路,還有壹段比較遠的距離,而沿途所見的東西都乏善可陳,許多賣東西的店鋪也不值得流連;三、當地居民的消費力有限。還有,比如騎樓,也徒具外觀,十幾年前在上九路壹帶的騎樓,每壹間都有自己的特色,十分漂亮,但在統壹整飾後,卻失去了個性,變得雷同,壹樣的門面、壹樣的窗,那有什麽意思呢?試想壹下上海外灘,或者南京路,如果所有的窗口都壹模壹樣,還有什麽吸引力?
廣州名片:那妳認為上下九最大的吸引力來源於什麽?
梁基永:上下九最大的吸引力,是來自於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西關情結,以及美食的吸引,而美食其實還是要歸納入“西關情結”中。特別是對於本地人而言,它的綜合魅力來源於美食。
廣州名片:在妳看來壹個有較強吸引力的上下九應該是什麽樣的?
梁基永:其實現在流行懷舊,上下九應該打造成壹個有品位、有懷舊風的休閑商圈。比如很多騎樓的二樓,可以做成咖啡館、餐廳,或者特色的小店;壹些老字號,應該充分發揚光大,比如綸章,壹個超過了九十年的老字號,除了店面還有老字號的印記,店裏賣的卻是不相幹的幾十塊錢壹條的牛仔褲,無異於“捧著金飯碗乞食”。在以前,上下九是廣州最繁榮的地方,專賣貴價東西,即使不能回復到以前,但最低限度也可以將上下九的商戶進行分段,重新定位,比如第十甫壹段可以繼續走的平民化,荔灣廣場以東則可以引進壹些懷舊的、有品位的商戶,特別是能展現西關風情的為最佳。同時要加強周圍的相關配套,比如停車等問題。
原來以前叫:第九甫 翻開廣州地圖,老西關有許多地名以“甫”為名,原來大名鼎鼎的下九路,過去還稱為“下九甫”,加上現存的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腳等,“甫”字可謂老西關地名的佼佼者。
⒈老西關地名有很多“甫”
什麽是“甫”?原來“甫”的含義有多種說法,主要有如下:壹指土步的轉音;二指商人的自衛組織;三指平坦而未耕種的地貌。現存在西關,市民的最熟悉的是“第十甫路”,它東與寶華路、南與恩寧路相接,西至文昌南路與下九路相接。
有第十甫,有沒有其他數字的“甫”?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第十甫路相連接的下九路,原來即是下九甫。據說,清初清兵沿西城墻外追殺群眾路過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故名九甫,因位於上九甫與三坡地後段,故稱之為下九甫,後改稱為下九路。
有了下九路,上九路地名是否也和“甫”有關?據說,也跟清初清兵沿西城墻外追殺群眾的故事有關,當清兵路過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此段在第九甫上段(即前段),故稱為上九路。
⒉光復路為三、四、五甫
有了“第九甫”,還有沒有壹、二、三、四等甫?據說,與上九路相接的光復路,過去也是以“甫”為名的,如今上九路附近還有六甫水腳等地名。
光復路原為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1931年改建成馬路,命名為“光復”,含紀念辛亥革命之意,取推翻清朝統治,光復河山之意。
恩寧路也跟“甫”有關,恩寧路原名十壹甫、恩寧東路、恩寧中巷、恩寧北路和恩寧市,1931年擴建成路,並沿用“恩寧”作路名。
隨著時代變遷,老西關有數字開頭的以“甫”字為地名的也逐漸減少,現存有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腳等。 上下九步行街免費Wi-Fi覆蓋步行街主要路段,不包括室內區域。整個上下九路,信號覆蓋區域分為三段,無信號覆蓋的區域有兩段,分別是第十甫路172號至下九路54號、距離賽博視頻監控桿15米處至距離德星路口約15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