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在上海建立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後,英、法、美商人在租界開設夜總會(俱樂部),設有酒吧、舞廳、餐廳、夜花園、保齡球、臺球等娛樂設施,並有西餐、西餐、洋酒和飲料供客人吃喝玩樂。消費者主要是外國人、中國買辦及其家屬。鹹豐十年(1860),美國商人在外白渡橋北開設麗茶飯店(今浦江飯店)。光緒三十二年(1906),高九層的鐘會飯店(現和平飯店南樓)在南京東路外灘建成開業,是南京最大的飯店,經營酒店、西餐、咖啡茶室、酒吧和舞廳。外灘是外國銀行的集中點,外國公司的辦事處(辦公室)數量增加了。為滿足中外員工的用餐需求,外灘附近的南京路、四川路、江西路和漢口路周邊設有水上餐廳、刀子樂隊酒店、沙利文東海酒店、德國酒店等西式餐廳,中午供應歐美式西餐和快餐。1917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壹批白俄羅斯貴族逃到上海,先後在法租界的喬佛裏大街(今淮海路)開了40多家俄式餐館,以“俄宋料理”和兩毛錢壹份的“面包黃油壹菜壹湯(羅宋湯)”吸引顧客,受到消費者的歡迎。20世紀30年代,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品嘗西餐,西餐行業進入鼎盛時期。當時福州路、漢口路、西藏路、延安路有杏花樓、同祥樓、壹品香、壹家春、沈園等近30家餐館。當時叫“四路大菜”。抗戰前,該市有200多家西式咖啡館。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吃西餐幾乎成為壹種時尚。在舊上海的所有西餐品種中,以英美西餐為主,其他包括法國、德國、意大利和俄羅斯風格。當時,國際飯店、金門飯店、百老匯(上海大廈)、鐘會飯店(和平飯店)等供應西餐的大飯店超過65438家,中小餐館超過65438家。當時比較有名的有紅房子、德達西餐廳、凱司令西餐廳、萊西酒店、福興西餐廳、天鵝亭西餐廳等。
抗戰時期,沿海地區和鄰近省縣來上海謀生和避難經商,人口集中在租界。餐飲業大發展,餐館、點心店、茶樓林立,攤販成為市場,形成了餐桌、西餐咖啡、廚房、餅團、面點、粥點、油餅人、茶樓、開水等九大自然產業及其同業公會。網點總數為1萬余個,比抗戰時期增加約1倍。葡萄酒和蔬菜商家的數量從300多家增加到65,438+0,000多家,競爭激烈,以幫助其他特色和地方風味贏得消費者並擴大業務。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廚房行業也隨之發展起來。除承包商店、工廠、洋行、錢莊等膳食外,每天按時送餐上門,還向商店提供便餐和點心,為居民承辦婚喪喜慶宴席或派遣廚房工人,並把已初步加工的原料、調味料、餐具和工具送上門服務。
1945抗戰勝利後,市場繁榮,餐飲業盛行,餐飲業再次畸形發展。許多餐館以名牌和名店吸引顧客,全市有超過120家以“老正興”為名的餐館。壹些餐館註重門面裝飾,金門、南國、紅棉和樂康等“十大餐館”裝飾華麗。新雅粵菜館於1927在虹口區成立,後來在南京路開了分店,以烹飪技術和生意好而聞名。起初,只有壹層樓。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它逐漸擴大到三層並配備了供暖和制冷設備。大小餐廳可同時為700人提供餐飲服務。隨著美國軍隊的咖啡、奶粉和奶油等剩余物資在市場上消失,西方咖啡業相應地開設了壹些小咖啡館。從外灘到靜安寺的南京路上有30多家咖啡館。為了滿足消費需求,餐飲業的小店和小攤也大量發展起來。1948下半年以來,貨幣貶值,物價飛漲,人民生活貧困。上海即將解放。官僚、買辦和中外資本家紛紛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和臺灣省,餐飲市場陷入蕭條,生意急劇下降。餐飲、餐飲和咖啡行業的大型公司相繼倒閉,但解放前夕仍有15000的餐館和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