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探戈發源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地區。大批源於非洲、北美甚至歐洲的移民滯留在港口,形成了壹個特殊的外來社會群體。他們大多社會地位低下,生活不穩定,在酒吧裏靠唱歌、跳舞來消磨時光.阿根廷探戈實際上是這種特殊環境下產生的壹種特殊藝術形式,其舞蹈是在米隆加、哈巴涅拉、坎東貝等拉美、非洲等多種民間舞蹈基礎上演繹而成的。阿根廷探戈其實非常不同於我們看到國標舞中的探戈表演。它其實是壹種唱多於跳的藝術形式。而且它的唱是清壹色男性,且都是獨唱,偶爾有幾個小滑稽劇穿插。激昂的鍵盤手風琴是伴奏的主旋律,它特有的切分節奏總是給人以心靈的撞擊。
阿根廷探戈有著自己的名稱Milonga.
阿根廷探戈舞也不像國標舞中的探戈,阿根廷探戈是兩個舞伴的身體並行直立,幾乎貼在壹起(就是因為這個貼身動作,在探戈被引進巴黎時曾引起軒然大波),並且快速旋轉、踢腿,非專業人士很難將這些動作連貫起來。或許正因為太過難學和曲高和寡,阿根廷人對於探戈的態度,有些類似中國人對京劇的看法——年紀大的人喜之不盡,而年輕人卻敬而遠之。
阿根廷的探戈舞演員已經不止壹次地把那飄逸、灑脫、典雅、含蓄的舞蹈和以獨特切分音為鮮明特征、節奏明快的音樂帶給我們,激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壹提起探戈,人們也自然會想到在國內看到的國際標準舞的探戈,那種節奏感極強的舞步,與其他音樂不同的旋律。而國際探戈是從阿根廷融跳、唱及樂曲為壹體的探戈發展演變而來的,它們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但是,國際中的探戈已經規範化,而阿根廷的探戈則更加活潑、歡快,花樣叠出。阿根廷是探戈的故鄉。阿根廷人酷愛探戈。許多人都會跳探戈,平時到處都能聽到探戈舞曲。阿根廷人把探戈看作是自己國寶,是民族的驕傲。阿根廷政府宣布探戈是阿根廷民族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對於外國人來說,探戈只是壹種獨具魅力的舞步,而對阿根廷人來說,它已是與生活密不可分。融化在血液裏的文化。
探戈可唱可跳可演奏,它是壹種集音樂、舞蹈、歌唱和詩歌於壹身的綜合性藝術形式。由於它是拉普拉塔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更確切地說,探戈應該是烏拉圭的蒙得維地亞人和阿根廷的布宜諾斯人***同創造的藝術形式,是他們***同的文化財富。但因為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個港口城市,無論從地理位置、人口及在歐洲的影響等方面,都處於優勢,因此探戈後來在蒙特維特亞就逐漸衰落了。 由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當年曾是大量移民流入的門戶,所以探戈的音樂、舞蹈、詩歌、唱詞等都受到過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歐洲文化和非洲文化的影響。
音樂方面,探戈最主要受到的是早在1850年左右西班牙水手們帶來的安達盧西亞“探吉約”歌舞的影響。其次,是非洲黑人音樂的影響,探戈音樂中使用大量節奏明快的切分音就是這壹影響的表現。再就是高喬人“米隆加”音樂的影響,吉他作為演奏探戈不可缺少的樂器之壹就是這壹影響的標誌。到了1920年前後,大量意大利、西班牙等移民的湧入使探戈音樂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早期歡快的四二拍逐漸變成了適於表達憂傷情感、節奏較慢的四四拍。
內容方面,探戈音樂和即興編出的唱詞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完全是歡快、開朗、風趣、詼諧的。隨著大批意大利和西班牙移民的到來,它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移民們擔著開墾、致富的目的而來,最後只能定居下來,無法返回故土同親人團聚,這就使探戈增添了表達移民思念故鄉和懷念親人的憂郁、傷感、淒涼的內容。此後,由於歌詞作者大多是移民的後裔,因此無論是歌詞內容還是在歌詞中使用的大量外來俚語,都反映著外來文化的影響。
舞蹈方面,探戈的雛形源於阿根廷牧民男子粗壯有力的獨舞,在形成過程中主要是受非洲黑人舞蹈的影響。18世紀末19世紀初,貶賣黑奴在美洲很盛行。當時在拉普拉河流也出現了大量非洲黑奴。他們對探戈舞蹈中的折腰、扭擺等動作都源於非洲舞蹈的動作。此外,也有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影響。
阿足球以其自由灑脫的風格而風靡世界,多次獲世界杯冠亞軍。阿根廷的烤牛肉也是聲名遠揚。
教育:教育水平較高,實行義務初等教育。2000年文教經費為33.1億美元。文盲率(10歲以上人口)為3.8%。6歲——14歲兒童入學率為99%。15歲——17歲入學率達80%。阿***有81所高等學府,其中公立大學36所,私立42所。著名大學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拉普拉塔大學、科爾多瓦大學等。
新聞出版:全國發行各類報紙2062種,雜誌96種,還有250種外文出版物。首都及各省重要報紙35家。主要報紙有《民族報》,1870年創刊;《號角報》,1945年創刊;《紀事報》,1963年創刊;《新聞報》,1869年創刊。重要周刊有《市場》、《索莫斯》、《人物》等。美洲通訊社屬總統府新聞國務秘書處領導。阿根廷新聞社和報聯社均為私人通訊社。調幅電臺101家,調頻電臺約1500家。開放式電視臺46家,超高頻電視臺115家,微波電視臺61家,有線和閉路電視臺866家。
阿根廷是壹個移民國家,85%以上的居民來自於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後裔,所以它的飲食文化也攙雜了歐陸西餐的成分,肉食方面主要以牛、雞、驢為主,甚少吃豬,而炭燒烤肉是當地的特色。
這裏的招牌炭烤王中王牛扒,不需要腌制,只是灑上點鹽,直接用炭火烤至七八成熟,外表烤得略有點焦,肉香味飄散開來,吃起來外酥內嫩,裏面還保留著肉汁。阿根廷人對烤肉的吃法是,吃壹口烤肉,再吃壹口蔬菜,所以在每壹份烤肉上來的時候,也會配上些新鮮的蔬菜沙拉,這樣吃起來不至於肥膩。炭烤牛肋條也是肉質甘香,配上用洋蔥、青紅椒切細的香料,不肥不膩,香嫩可口。
馬黛茶也是阿根廷的特色,據說這種茶是被阿根廷譽為“國寶”、“國茶”,在當地語言中“馬黛茶”就是“仙草”、“天賜神茶”,因為它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可以清除膽固醇、降低血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神醒腦等等,所以阿根廷人認為“馬黛茶”不是壹般意義上的茶,他們每人每天都在喝,從小孩到老人,從都市到鄉村,甚至有“寧可食無肉不能居無茶”這樣的說法。
原來馬黛茶的喝法還有壹定的講究,不是像喝壹般的茶或咖啡,是要先用特制的吸管、勺子、過濾器三合為壹的工具,放進沖了水的茶裏先吹壹口氣,然後再慢慢的吸,可以輕輕拌壹下,但不可經常攪拌。喝起來有點像苦丁茶的味道,如果覺得苦,可以加點砂糖。吃烤肉喝馬黛茶可以消暑降火,看來這才是真正的“鬼佬涼茶”。
1、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阿根廷東部沿海的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右岸,全市分1個聯邦區、19個城郊區,總面積達3885平方公裏,是南美洲最大最繁榮的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風格奇異多彩,幾乎包羅了歐洲古今建築的全部風格與造型,其中有著名的科隆大劇院,其規模居世界第三位。這裏還是南美洲最繁華的商業和工業中心,全市工業產值為全國工業產值的70%,對外貿易額為全國的45%,又是全國的交通中心及對外聯系的海空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作為西班牙殖民中心近300年之久,1816年阿根廷獨立時被定為首都。今日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已經躋身於世界特大城市之列,它集中了全國35%以上的人口,2/3的工業產值,近壹半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是壹座十分歐化的城市,不僅城市居民幾乎都是歐洲移民的後裔,而且城市布局、街景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情趣,處處顯露出歐洲風情。
多廣場、街心花園、紀念碑和雕塑,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城的壹大特色。市中心的五月廣場,中央矗立著方尖塔形紀念碑,其正面刻有“1810年5月25日”幾個醒目大字,這是阿根廷人民推翻殖民統治的起義日。許多著名的大街由廣場呈輻射狀向四周伸展,頗似巴黎凱旋門的街道布局。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繁華的佛羅裏達大街是壹條步行商業街。這條商業街長不足兩千米,狹窄而又擁擠,但國內壹些著名品牌的老商號全都聚集在這裏,還有倫敦、巴黎等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公司設立的分號。五光十色的商品琳瑯滿目,舞廳、夜總會、飯館、影劇院等隨處可見,終日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號稱“南美百老匯”。建於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外的“兒童***和國”,精巧的建築和街道富有濃郁的歐洲和東南亞情調,建築內陳列著壹些國家的繪畫、木刻等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