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高唐美食有圖的來

高唐美食有圖的來

鬼子肉

"鬼子肉"即五香驢肉,是高唐縣傳統名吃之壹。因驢的相貌醜陋、像封建迷信中的牛頭馬面,因而舊稱驢為鬼,故高唐縣民間稱加工好的五香熟驢肉為"鬼子肉"。

尹集鎮老王寨村加工"鬼子肉"驢肉已有二三百年歷史,久負盛名,享譽省內外。高唐食品廠用傳統配方與技巧加工的熟驢肉,加以現代化真空袋包裝後,以"高唐州驢肉"命名,遠銷海內外。

"鬼子肉"起源很早。相傳清乾隆五十壹年(公元1786年),高唐大旱,城南潘莊潘氏三兄弟生活艱難,遂遷往尹集鎮徐官屯居住。他們春夏開荒種田,冬閑則靠殺豬宰羊來維持生活。隨著屠宰生意的不斷興隆,他們宰殺牲畜的數量和種類也不斷增多,並逐漸由宰殺豬羊發展到宰殺馬、牛、驢等大牲畜,由經營生肉到經營加工熟肉。其中尤以加工驢肉經驗最為豐富,深受歡迎,生意日益興隆。當時,尹集鎮老王寨村張姓人家與潘家有親戚關系,常在潘家活多忙不過來時主動前來幫忙。日久天長,張家也漸漸學會了屠宰加工技術並從事驢肉加工。這樣,張家加工制作驢肉的技術就代代傳了下來。

加工驢肉的佐料多達幾十種。主要有:茴香、沙仁、肉豆蔻、丁香、桂枝、桂皮、南松子、三棱、白芷、火硝、杏仁、桃仁、草果、幹姜、山楂、陳皮、花椒、八角、食鹽、醬油、杜仲、川等。加工出的驢肉十裏飄香,所以有的稱為五香驢肉,也有的稱為十香驢肉。

"鬼子肉"加工精細,方法獨特,別具壹格。宰殺前,選用膘肥體壯的驢;飲以食鹽水,稍路壹下後栓在樁子上;鞭打數下,讓驢繞圈急跑,通身出汗方停止。這樣,讓鹽水浸入肌膚,使熟肉更有滋味;而且血液經稀釋後,宰殺時便於放血。屠殺時,除用傳統的以刀割頭外,也采取燙殺的方法。把驢固定在架子上。將嘴撐開,用開水從口灌下,直至燙死。這樣能將驢油浸進肌肉,使驢肉色澤鮮亮。煮肉時,先將肉切為2.5-5公斤的條塊,再在清水中凈血放入老湯鍋中,燒開後加以佐料。壹般溫火敞鍋煮2-4小時,但不同部位的驢肉須掌握不同的下鍋火候。煮好後冬日室肉臥缸(即將出鍋的驢肉連湯帶肉涼後裝入缸中),7日內不住翻動,既能使各種香料氣味浸進肉中,也能保持鮮艷色澤。

加工後的高唐驢肉呈醬紫色、有光澤,味道清香鮮美、肉爛而不散、軟而不松、香而不膩、百吃不厭,而且具有活血、降血壓、滋補益身的作用。清時就是重要貢品,也出口日本、東南亞各國。高唐人宴請賓客,驢肉是必備佳肴。平時,男女老幼皆視為食中佳品。老年人至66歲時於農歷六月六日吃餅卷肉,多卷"鬼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