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誰可以告訴我壹些好背的初中課外古詩?

誰可以告訴我壹些好背的初中課外古詩?

《龜雖壽》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龜雖壽

曹操 原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翻譯: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騰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裏馬伏在馬棚裏,它的雄心壯誌仍然是壹日馳騁千裏。

有遠大誌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保養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過故人莊》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遊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①。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②。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③。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④。

翻譯:老朋友準備好了雞黍美食,約請我到他田莊相聚。但見綠樹將村莊四面環繞,青山在村外向遠處迤邐延伸。打開房舍就看到場地和菜園,端起酒來又談起了蠶桑種麻的農事話題。等到秋天重陽節這壹天,(我)還要來欣賞(盛開的)菊花。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生卒年不詳,開元進士,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後隱居鄂州武昌。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也有部分邊塞詩。有《常建集》。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惟聞鐘磬音。

翻譯:清晨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壹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裏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山光明凈,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壹片沈寂,只聽到那悠悠鐘磬的回聲。

《夜雨寄北》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今屬河南)。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韻譯:

妳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妳我重新聚首,***剪西窗燭花;

再告訴妳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您問我的歸期,但我的歸期沒有定,

現在我是獨居在巴山的旅館裏,面對不停夜雨,只見秋天的池水往上漲。

什麽時候才能夠與您在家中西窗下面壹起剪燭長談,

又說起我獨居巴山的旅館中面對夜雨的情景。

《泊秦淮》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翻譯:秦淮河上的秋水蕩漾,暮靄象輕紗般的舒卷飛翔。

秋水披壹身迷人的煙霧,兩岸金沙隨夜色沈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靜靜眺望,對岸酒家的燈火壹片輝煌。

歌女如春,“遊客”顛狂,《後庭花》的歌聲彌漫江上,可有誰想到了國破家亡?

《浣溪沙》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撫州臨川縣文港鄉(今屬進賢縣)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

浣溪沙·

晏殊

壹曲新詞酒壹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翻譯:聽壹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壹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雕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裏(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曾任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尚書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讀、秘書監等。主張抗金,正直敢言。寧宗時因奸相專權辭官居家,終憂憤而死。詩與尤袤、範成大、陸遊齊名,稱南宋四家。構思新巧,語言通俗明暢,自成壹家,時稱“誠齋體”。其詞風格清新、活潑自然,與詩相近。著有《誠齋集》。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裏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進入萬山圈子裏,壹山放出壹山攔。

翻譯:(上嶺很累,但是)莫說從嶺上下來就不難,在下山之前常常讓那些行人空歡喜壹場。走入到崇山峻嶺之中,妳才從壹重山裏出來,可是又被另壹重山攔住了。

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壹時壹事的成功所陶醉。

《如夢令》

李清照(1084-1155) 號易安居士,南寧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

翻譯:還時常記得出遊溪亭,壹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沈醉,而忘記歸路。

壹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觀書有感》

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翻譯: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裏的水光明澄清澈像壹面打開的鏡子,藍天和白雲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閑自在地來回走動。它怎麽會這樣清澈?因為發源處不斷有活水流下來。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賞析壹

這首詞作於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風景優美,所謂“溪山壹片畫圖開”(辛棄疾《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辛棄疾在其附近建有書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終於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壹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在任湖南轉運副使期間,他曾奏進《論盜賊劄子》,為民請命,歷數百姓“嗷嗷痛苦之狀”,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實,大聲疾呼朝廷要“以惠養元元為意”。他在罷官閑居以前就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遂以稼軒名,自號稼軒居士。而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以至農村的壹事壹物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因而他對農民的疾苦很關切:“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浣溪沙》)風調雨順,老百姓不致餓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興。在這些農村詞中,辛棄疾是把和平寧靜的農村同汙濁傾軋的“市朝”對立起來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 (《清平樂題上盧橋》)他在官場裏遭受排擠*,而在農村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尋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陸遊說的那樣:“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嶽池農家》)。正是在這種復雜感情的促使下,辛棄疾才寫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也只有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負,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類詞的妙處。

這首《西江月》寫的是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所經歷的壹個片段。在壹個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潔,照耀如同白晝,棲息在綠樹枝杈上的烏鵲,以為曙光照臨了,“呀呀”地驚飛而起,從這壹枝跳到那壹枝,弄得樹枝還籟籟作響呢!當它發現自己判斷錯誤時,才在另壹根樹枝上停息下來。清風徐來,樹枝輕搖,驚得沈睡的夏蟬也在深夜裏鳴叫起來。就在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們的詞人踽踽獨行於黃沙道中,耳聽著蟬鳴鵲叫,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國的驕子們似乎很理解我們詞人歡悅的心情,於是為他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就從這青蛙的壹片合唱聲中,我們的詞人已聽到了豐收的消息。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沈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適之中,於是情不自禁地翹首遙望天際,那裏只有稀疏的幾顆星星掛在蔚藍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何況是江南的盛夏天氣呢!不知什麽時候,忽然飄來幾片浮雲,惡作劇似地灑下幾點雨來。這突來的陣雨打破了詞人的雅興,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這夜來的飛雨。急於趕路,不暇四顧,路到溪橋壹轉彎,猛然擡頭,嘿!壹爿熟識的茅店就出現在土地廟的樹林邊。這簡直是壹幅優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這幅江南山村月夜圖,作者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段來表現的呢?

首先在詞調的選擇上,作者選用了易於表現活潑歡快情緒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詞,為雙調,五十字,上下闋各兩平韻,結句各葉壹厭韻。這首《西江月》的“蟬”“年”“前”“邊”四字都在平聲“先”韻內,而結句的“片”“見”兩字雖屬仄聲,但在詞韻中也屬同部。這樣平仄韻同部互協,可以增加詞的聲情之美,而這兩個仄韻字都安排在上下闋的結句上,聲調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詞更顯得和諧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數大致整齊,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闋開頭兩個六字句,易於對偶。這首《西江月》上下闋開頭兩句對偶都很工穩。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於“別枝”的解釋問題。據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種解釋:壹種是釋“別”為“離開”,這裏又有兩種細微的不同說法,壹是說月光“離別了樹枝”,壹是說烏鵲“離開枝頭”;第二種是釋“別枝”為“斜出的樹枝”;第三種是釋“別枝”為“另壹枝”。我認為第三種解釋是比較好的。因為“明月”兩句對仗十分工穩。“明月”對“清風”,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謂清風明月不用壹錢買;“驚鵲”對“鳴蟬”,“驚”“鳴”都是動詞,而且都有使動的意思,“鵲”“蟬”皆屬能飛善鳴的動物;“別枝”對“半夜”,“枝”“夜”都是名詞,“半”在這裏作形容詞用,“別”亦應是形容詞,若作動詞,則與“半夜”不對偶。再說,詞的下闋開頭兩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數量詞對數量詞,名詞對名詞,方位詞對方位詞,對仗非常工整。怎麽能夠設想,精通詞學的辛棄疾會在同壹首詞的對偶處出現不對偶的現象呢?其實,這裏的“別枝”,與唐代方幹《寓居郝氏林亭》詩之“蟬曳殘聲過別枝”中的“別枝”是壹個意思。蘇軾的“月明驚鵲未安枝”(見《次韻蔣穎叔》《杭州牡丹……》兩詩),周邦彥的 “月皎驚烏棲不定”(《蝶戀花 早行》),說的也是明月使鵲驚起,不能安棲,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側面烘托和動靜相映的表現手法。明月、清風、稻花、星雨、茅店、溪橋,原都是無情物,而驚鵲、鳴蟬、青蛙,自然也不會有人的感情。但對這些客觀景物的描寫,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對於夜行黃沙道中的作者來說,他所看到、聽到、嗅到、觸到、感覺到的壹切,都是令人心情舒暢、歡欣鼓舞的。整首詞的中心是“說豐年”,而著重表現的是作者因年豐而引起的歡快情緒。詞的上闋著重於“面”的渲染,壹、二兩句靜中有動,而偏重於靜境的描繪,鵲驚、蟬鳴,則愈益顯出環境的幽靜;三、四兩句動靜交混,而著重於動靜的點染,蛙聲壹片,稻香壹片,都是為了突出“說豐年”三字。上闋對“面”的渲染,已形成歡快喜悅的氛圍。詞的下闋則著重於“點”的刻畫。作者選取了夜行途中壹個帶有戲劇性的特寫鏡頭,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壹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這個妙趣橫生的小插曲,使全詞聲情為之壹揚。詞的下闋壹、三兩句寫靜,二、四兩句寫動,而壹、二句的“四二”句式,節奏輕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轉” 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夜來飛雨,並沒有使作者懊惱、掃興,相反,更增加了詞人的興致。有的同誌認為“七八個星天外”是“寫雲層之密”,只是從雲層裏透漏出來七八個星星。但從整首詞看,這樣解釋則缺乏情致。這壹句是和詞的首句相照應的,寫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實景。黃遵憲《早行》詩:“東方欲明未明色,北鬥三點兩點星。”寫的也是這種情景。如果雲層很厚很密,那麽醞釀時間必然較長,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個,那麽月亮定是黯淡無光了,這樣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準備,這與上闋所描寫的悠然恬適的心境是不相稱的。再說,作者經常來往於黃沙道中,對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準備,那結句的“忽”字就無著落。盛夏時節,天氣多變,剛才還是月明星稀,清風徐徐,想不到剎那間飛來幾片烏雲,接著撒下“兩三點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轉溪橋”,“舊時茅居”才驀然出現在眼前。“忽”字在這裏用得是很傳神的。所以我說這是“夜來飛雨”,是盛夏的陣雨。如果是未雨綢繆,大雨將至,那就未免有點大煞風景了,而與整首詞輕快活潑的情調也不和諧。五代盧延讓《松寺》詩雲:“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詩亦雲:“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辛棄疾在遣詞用字上顯然是受了他們的影響,但不能據此斷定“七八個星”是由“雲層之密”所致。

再次,全詞用語明白如話,而又靈活多變,這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輕快活潑的情調。辛詞好用典,好發議論,但這首小詞,作者壹不用典,二不發議論,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如實地描寫出來,清新活潑,搖曳多姿,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使人讀來感到異常親切自然。應該說,像辛棄疾《西江月》這樣描寫農村風光的抒情小詞,在整個古典詞中是不可多得的。(張忠綱)

賞析二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 “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壹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裏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裏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裏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裏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裏,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壹個威脅,這是壹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壹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壹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壹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壹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壹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采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壹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