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喻大華說讀書:“不管妳信不信,壹個人壹輩子紮紮實實地讀書,其實沒有幾本,所以,讀書要多讀幾遍。同壹本書,每讀壹遍,心得感受都不壹樣,讀書要吃透作者的思想,領會深層次的東西,這樣受益就大。”
本期書單就推薦可以讀了再讀的好書,推薦內容來自書友們讀書打卡的讀後感,加入飛芒,壹起打卡閱讀,對抗惰性,成為更好的自己。
Mayleen評《茶,湯和好天氣》
書中收錄了各大家娓娓道來的各種美食:瓜子、茶、獅子頭、糖炒栗子、蘿蔔、春餅、鹹鴨蛋、粽子、藕?
所寫所言大都是普通人家的吃食,在他們的筆下卻變得生動起來,平常不平凡起來。我甚至可以嗅見舒婷文字裏糖炒栗子的芬芳,可以想象乞丐們做佛跳墻時的歡樂。
梁實秋先生的酸梅湯和糖葫蘆惹得我直流口水,仿佛自己也吃了糖葫蘆喝了酸梅湯似的,這篇文章最適合夏天閱讀了吧。
我看見周作人先生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飲的背影。我亦向往,得半日之閑,抵壹生塵夢的生活。同樣是喝茶,魯迅先生對喝茶卻有另壹番哲學性的思索了?
這是壹本值得重復閱讀的書,這樣的壹本書,薄薄的,卻內容豐富,飽含大家之精華。作為第二次閱讀的我,匆匆讀後感只能寫到這裏了。不足之處,第三次閱讀補充。
月亮評《自深深處》
《自深深處》與其說是王爾德在獄中寫給情人的長信,不如說是其俯視自己內心深淵自深深處向耶和華的求告。壹個心靈深處的聲音,是凡人無法觸及的,壹生中只能有壹次。我們只有心存感恩的諦聽。
王爾德說:神是奇怪的。他們不但借助我們的惡來懲罰我們,也利用我們內心的美好、善良、慈悲、關愛,來毀滅我們。
閱讀《最深深處》,不免受其影響,把讀者帶進壹個自深深處自我反省和悔恨的境界裏去。
生活的誘惑,物質和精神的取舍,善與惡,美與醜,生活中有多少事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我們不得不做出與自己初衷相背的選擇。
書中的亮點是王爾德談藝術,談想象力,談基督,談浪漫主義。他對兩大主題,壹個是“基督乃生活中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另壹個是“藝術生命與為人處世的關系”的講述精彩絕倫。
通過他的指引,我們不只是眼睛看到美,耳朵聽到美,而是在頭腦裏花開了、蘋果紅了、雲雀唱了,豐富的想象力擴大了美的空間!
阿凡達評《巴黎燒了嗎?》
翻到最後壹頁,我想大聲的跟臘斯滕堡(狼穴)裏的阿道夫?希特勒喊壹句:“沒燒!”
痛快,如果肖爾鐵茨當時的決定是相反的,那麽璀璨、絢爛、令人神往的浪漫之都巴黎會是什麽樣呢?那裏戰時生活著的三百多萬人巴黎人的命運會是什麽樣?不敢想象。
《巴黎燒了嗎?》生動而又詳細地描繪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戰鬥全過程。
兩位作家花了將近三年時間搜集材料,采訪了多達800多人,因此能使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數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處。
另壹方面他們又把文章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令人覺得仿佛在讀壹本扣人心弦的驚險小說,放不下手來。
譯者更是大名鼎鼎的董樂山,翻譯對讀者的沖擊除了雅,更突出了信,把紀實文學翻譯的活靈活現!
小誌朵朵評《邊城》
諾貝爾獎曾頒給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說這小說字字珠璣,連個"了"字都不能隨意亂動。這個評價,在我第三次讀《邊城》之後,以為拿來評價《邊城》也恰切不過。
許多文藝評論家用各種西方的很專業的術語解讀《邊城》,譬如隱喻。我卻以為沈從文寫《邊城》的初衷是單純的,不然不會有美得刻骨銘心的這些人,這些故事與風俗人情。我只想單純把它當作壹部"愛"與"美"的作品,去咬文嚼字,歡喜與心安!至於文字底下那抹隱憂與悲傷,大抵如酉水上,泛起的壹縷煙,不必定要給確切的解釋吧。
《邊城》裏的人、《邊城》這個世界,只適合活在沈從文做的文字裏,單拿出來就見不著那份韻味了,它太有自己的個性。
沈從文在題記中說是水教會他思考,教會他孤獨。因此,他筆下的故事都在水邊發生,他也最熟悉水邊的人與事。
沈從文墓碑上鐫刻著壹句話:“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沈從文構建了壹個美不可方物的邊城世界,同時,這個世界,誰走近,誰就會因此認識人,認識美,理解愛!
張壹評《私信@他們》
誠心向大家推薦,讀這壹本書,重新拾起了很多書。
《私信》是壹部書信集。文中請學者、作家、媒體人、出版人等二十多位專業人士每人寫壹封信件,給心中的“那個人”,借以表述心底的壹份疑問、壹份敬意以及隱喻其中的傷今之意。
對應的二十多位私信的接收者均是思想、文學、科學等領域的大家,有孔子、墨子、韓非子、陶淵明、陸遊、牛頓等。
周實與陶淵明的對話中,提到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文學若不關心政治,政治並無什麽損失,至少沒有太大損失;政治若是關心文學,文學就難以適從了,想適從也難得適從,要適從也適從不好。
文學不能脫離政治,但更不能迎合政治。這倒與書中另外壹篇王學泰與杜甫對話中提到的類似。
當時是1962年,杜甫入選世界文化名人,時任文聯主席的郭沫若贊美杜甫是“詩歌史中的雙子星座”。但是到了後來,全面反對古典文學時,郭沫若又寫了《李白與杜甫》,提到杜甫的階級意識、門閥觀念、功名欲望、地主生活、宗教迷信、嗜酒終生?這就是政治影響了文學。
書中吳嶽添致法朗士中提及的《苔依絲》,刁鬥致羅伯?格裏耶中提及的《橡皮》,都曾在我的書房中靜靜的呆過。只是當時年少無知,沒有好好珍惜這兩本大作,如今我要重新拾起,謝謝所有寫信的作者們!
書是讀完了,但是本書讀壹遍是不夠的,而且粗讀也是不夠的!所以壹定要找機會對照書中提及的其他書籍、專著、資料來認真研讀!
加入飛芒讀書會
和上千位書友壹起打卡閱讀,
對抗惰性,成為更好的自己